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贤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3):304-307
坎坷痛苦的经历、飘摇动荡的家庭、残酷黑暗的社会等各种合力作用下,造就路翎独具一格的死亡“风景”:路翎不仅将其众多人物安排了死亡的结局,而且工笔描绘死亡的恐怖与阴惨,不是将死亡隐藏在文本之中,而是浓墨重彩地大肆渲染,这体现出对死亡刻骨铭心的恐惧与焦虑。知死方知生,正是害怕死亡,所以才生得更为顽强,对生的渴求是以对死的诅咒的变形形式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石志浩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5-79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巨制之一,对其研究的历程充满着坎坷。作品于四十年代出版后得到了胡风等人的一致赞评,而五十年代后政治语境的畸形强化,使得对其研究进入停滞甚至歪曲,七十年代末以来,文化语境走向自由与开放,人们开始了对这部作品的重新打量,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但是,在研究中还存在不足,还有诸多研究领域尚待开拓,诸多研究潜质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3.
陈传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28
《财主底儿女们》所呈现的精神样态为舞蹈着的心灵,这既表现为作品人物前进中的奋力突进、旷野中的挣扎、沉重的温柔所带来的滞缓与迟疑,又表现为年轻的作者呈舞蹈之姿的稚拙叙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照下创造出来的精神搏斗之作。这种精神搏斗的方式,是对“原始强力”主题的开掘。路翎通过“原始强力”来展现人物对生命困境的反抗,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心理分析、语言陌生化等创作实验来表现“原始强力”,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5.
王凤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87
路翎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作家,对人之存在的追问贯穿于他的创作中。从《财主底儿女们》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哲学的视野中,路翎对存在的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悟孤独、审视"沉沦"与追求自由。无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家最终都指向了对人之存在状态、价值与意义的关怀。路翎创作中的存在关怀,表现着文学的灵魂深度与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6.
王凤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
文学文本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本身作为表现对象的文本非常少见,而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则是一个典型。作为表现对象的冲突纠缠在亲人、爱人、同伴、朋友之间。作家在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人与人相互注视,冲突是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路翎对人与人本质关系的思考正与西方存在主义相通。 相似文献
7.
黄卫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
本文是作者继《试论极“左”现象》(《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一文之后又一篇研究极“左”现象的专题论文。该文揭示了国际共运史上极“左”现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揭露了制造极“左”灾难的险恶动机与客观恶果,提出了新时期防“左”、反“左”的若干实际问题,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婷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70-17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同时也开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财主底儿女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本文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财主底儿女们》中《红楼梦》的影子,并同中求异揭示路翎对其继承、发展,从而赋予文本新质。 相似文献
9.
刘贤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6-28,62
对蒋家溃败及对人物苦难命运抱以真切的同情与哀挽,传达了对传统文化失落造成人的价值体系混乱的悲剧性体验,表现了清醒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带有文化分析小说的特质.以蒋捷三作为突破口,可以更明确地看到作品对西方现代文化对人的异化的负面影响,在比较中看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宋开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5):9-12
克服“左”的错误思想是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必须深刻认识“左”的错误思想的危害 ,冲破“左”的思想束缚 ,长期坚持反“左”。 相似文献
11.
蒋蔚祖作为一个普通人存在时,他的疯狂与死亡有着浓厚的悲剧意味。路翎以一个灵魂拷问者的姿态,通过这一人物,拷问生存的罪恶与洁白。 相似文献
12.
吴永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26-29
《泡沫》是路翎作于南京解放后十八天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迅速捕捉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众生相,塑造了一位沉溺在“接收大员”幻梦中的进步文化人形象,意在讽刺某些自以为对“革命”有功的小知识分子“当家作主”的臆想,堪称解放初期文坛上第一朵批判现实主义的花朵。由于路翎创作该小说时尚不知胡风已决定调整创作方向,且在无意间触及到胡风的一个隐秘而未能实现的企望,从而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不久,路翎便按照胡风的提议去表现并不熟悉的工农兵生活,由“愿意写”变为“应该写”。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44-47,72
在现代文学为我们提供的乡村想象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启蒙叙事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诗性叙事.乡村作为现代性话语中的"他者",满足着两种想象的需要:它既是愚昧、衰败、落后的象征,也是抵制西方文明负值、慰籍现代人情感需要的"桃花源".乡村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者出于何种叙述动机以及为了达到什么样的叙述目的,因此乡村的全部复杂性在得到部分揭示的同时也显得扑朔迷离.路翎1946年发表的<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其热气弥漫的乡村体验为基础,以他一贯向生活奋力地突击的写法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一幅更为芜杂、黑暗、强悍的乡村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启蒙叙事和诗性叙事的另一种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14.
胡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51-54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志蔚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3):62-65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沙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5):37-40
鲁迅小说女性书写的突出特点,是沉重而鲜明的死亡主题,女性死亡主题蕴涵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在这种批判中,鲁迅充分运用了象征这一“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邓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4):62-63
路翎坚持直面人生、正视黑暗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而独到的心理开掘、强烈的主观热情使他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内倾性 ,这种创作主导倾向就是“内倾型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杨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18-21
路翎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现代作家,其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并在现实主义的深化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植根于抒写民族精神的创伤,揭示心灵深层次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从而达到了主客观的互相融合。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一般的作家,具备了伟大作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马晖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6):57-60,72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萧红、路翎对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继承作了进一步开掘,他们在对人的生命本真样态的抒写,对倔强、坚韧的生命意识及对人生理想生命形式的不倦追求等方面最具鲁迅的风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