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环境正义的问题也成为众多学者争议的焦点。在环境伦理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即"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学"和"自然中心论环境伦理学",这两大流派从不同角度阐述有关环境的问题。本文以西方环境伦理与我国环境伦理发展现状为背景,通过对西方中心主义、环境中心论这两个不同观点的梳理,最后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当代的生态危机在西方伦理学界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挑战。争论双方围绕道德主体的范围和自然的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辩。人类中心主义墨守传统伦理观念,认为道德主体只局限于人。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主体还应当包括自然,它试图通过强调种际平等,把道德关怀范围扩大至非人类存在物,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通过分析、比较生态伦理学各派的主张,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清醒认识:首先,人类要尊重非人类生命的权利;其次,应恰当处理生态系统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最后,人类还必须对自身的认识偏见时刻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3.
西方环境伦理学对非西方国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追溯了西方环境伦理学在西方近代自然诗、风景画、景观园林和博物学中的起源,指出西方环境伦理学对于非西方国家的借鉴作用,但非西方国家不必照搬西方环境伦理学中那些有争议的概念,而必须从自己的传统研究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已有20余年历史的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尚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的出现仍需假以时日,其研究主题至少涉及10大方面: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自然价值、自然权利、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等。在理论与实践、引进与创造、研究与教育、支持与自立等方面,中国环境伦理学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流派。本文对其中的各种学说观点做了详细论述和评析,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西方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理论学说,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消费伦理的产生是消费社会转型和消费主义文化全球肆虐的必然结果,也是可持续消费的内在诉求。它通过消费者伦理、伦理消费、消费伦理学三条路径,从环境保护、理论体系构建、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等方面对现代消费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伦理审视。西方消费伦理研究虽在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探讨可持续消费的伦理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解决。厘清这些问题,为消费伦理学向纵深层次拓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内部存在异常复杂的思想和理论争鸣,但它也有能够反映不同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之共同志趣的发展主题.试图重建资本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重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拓展人类道德关怀的领域和范围、寻求化解道德分歧的伦理路径、塑造后现代道德文化精神等不仅反映了不同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在对待西方伦理学传统、关注现实道德问题、追求伦理学理论创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同或相近倾向,而且反映了所有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共有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是一门探讨伦理和道德的古老学科.在古代社会和许多非西方文化传统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是伦理学的一种重要使命.然而,受机械论自然观和二元论的影响,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伦理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维度,甚至否认人对自然本身负有的伦理义务.在许多哲学家看来,这是导致现代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而,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就成为了新兴的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使命.梳理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建构历程及其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框架,还有助于我们建构适宜于思考人对自然之伦理义务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已经产生了丰富的环境伦理观点,它既与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对世界整体观的认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自然界地位的确立、合理利用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又在理论基础、流传与作用方式、对当代中国当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当代环境伦理学正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两种环境伦理文化而得以迅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东西方生态伦理学界的理论争论,主要围绕下列问题而展开,即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究竟应当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是否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自然界是否享有不依人的利益而独立生存的自由权利,生态伦理作为道德判断是否应以关于自然的事实判断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还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等等。综述这些问题的讨论,旨在引起更多人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启迪,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以人民为本,在认识论上尊重人权,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环境法领域内贯彻和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利益,发动群众参与环保.  相似文献   

12.
当代环境运动和环境伦理思想为调整被工业社会扭曲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引导与推动着传统伦理学主导观念和道德习俗的变革。环境伦理科学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升华。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上,考察和分析这种变革的现实社会根源和它的历史思想文化根源,研究东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演变特点及走向,推进东西方思想的整合,取长补短,超越“主客二分”思想,建构与发展现代环境伦理学,以切实推进当代伦理文化的变革,共同创造全球绿色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文化乃至政治的全球化同样成为时代的必然。我国电影最早主动回应全球化的,正是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进入新世纪后,第五代电影更从看与思并重的“双轮革命”,迅速演变为“好看”压倒“好思”的独轮旋转,他们的影片不复当年的主题、立意,也日渐远离了政治和道义责任。第五代电影退出“前锋”甘做“后卫”固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没有脊梁和灵魂。认可电影的商品价值并不意味着文化责任的消解,走向世界也并不表示就可以丢弃自己的根。而同样进行着电影国际化探索的台湾导演李安,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从产生、发展到勃兴,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理论观点.从整个文化的相关性来看,这些观点的提出决不是完全出自臆想,而是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的转向与环境伦理思潮的崛起密切相关,是环境伦理学生成所不可或缺的人文背景与理论前提.把握和梳理这种联系对于我们理解环境伦理的"本土化"诉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精神是哲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相关体现,中国淡于宗教缺乏终极超越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和西方相较,中国艺术的超越性是通过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途径来实现的,艺术的自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强调和展开,这不仅受制于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6.
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学概念,更是西方文论中诗学的关键词,它是现代诗歌重要的一种创作和结构原则。《荒原》的诗体特征和结构方法体现了现代反讽结构诗学中的矛盾性、张力性、对立统一性等重要特征。从《荒原》的主题、意象、人物、时空结构各个层面的意义生成阐释了T.S.艾略特诗歌的反讽结构诗学,探究了艾略特的创作特点和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7.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美德伦理视角研究环境伦理,是环境伦理学的新兴视域。环境伦理学在规范伦理学向度建构的困境和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方面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学问题;环境美德伦理学的主题是"美德与自然",中西方伦理学有一定的思想资源;美德统摄并反映人的存在,环境美德反映人在生态之维的存在,并且共同体孕育人的美德,故而环境美德是反应人的生态存在并由生态共同体生活孕育的美德;根据拓展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路径,环境美德的德目包括敬畏、仁爱、简朴、节约、平等、公正、责任等。乡土教育和日常生活批判中进行环境美德教育是培育具有环境美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缘起和发展历程,从商业伦理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商业伦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探讨了商业伦理教育对学生伦理取向的影响,提出西方商业伦理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本文发现西方商业伦理的迅速发展乃是源自于深刻的社会现实需要,西方学者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商业伦理研究、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与几十年前的西方有近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扎根中国的文化传统,推动商业伦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亚洲价值观的来源、核心和内涵作了阐述。作者认为亚洲价值观漏洞颇多 ,难以自圆其说 ,东亚千差万别、文化各异 ,并没有统一的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的核心——产生于封建专制土壤之中的儒家文化与封建专制政权相生相伴、相辅相成、荣辱与共 ,其落后性和诸多恶果显而易见。用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 ,恰恰暴露出亚洲价值观的落后性和欺骗性 ;亚洲价值观的倡导者在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中 ,不仅无的放矢 ,击不中要害 ,而且不顾事实 ,张冠李戴 ,甚至用落后的观念去反对进步的观念。因此 ,由东亚个别领导人所倡导的而非为东亚各国人民认可的所谓亚洲价值观必将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抛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法律及民族宗教和伦理等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只有继续拆除影响创新和发展的体制上的藩篱、优化社会资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健全的法治体系和伦理基础、充分激发少数民族的创造力和精神动力 ,西部地区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各民族经济与文化才能走向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