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方十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简称《教程》)第167页有这样一个公式: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全年内销售产品的价值总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占用额我认为这个公式把分子上的“流动资金年周转价值总额”换成了“全年内销售产品的价值总额”,从而,表现为两点直接的错误:第一,把根本不属于企业生产的赢利部分归  相似文献   

2.
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我们只要知道了一定时期流动资金周转的次数,也就知道了流动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同样,知道流动资金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也就知道了一定时期流动资金周转的次数。但是计算流动资金周转的次数是计算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的基础。因此,弄清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对于正确计量各个企业、各个部门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节约使用流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品完全进入买方市场,生产相对过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根据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纺织工业总产值62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6%,实现销售收入59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3.52%,产销率91.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7个百分点,产品占用资金36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7亿元,流动资金周转次数0.92次,比去年同期减少0.24次,净亏32.71亿元。纺织企业面对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商业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占用是由商品资金、非商品资金和结算资金三个部份组成的。按说全部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应等于商品资金、非商品资金和结算资金三个环节周转天数之和。但实际上三个环节周转天数简单相加,并不等于总的周转天数。那是因为计算的基础不  相似文献   

5.
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它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而不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商业劳动是“中介”性的劳动,商业的经济效益和资金的使用效果密切相关。在商业资金的全部构成中,流动资金占绝大部分。例如,1980年,在原商业部系统占用的全部资金中,固定资金约占20%,流动资金约占80%。在合理地使用固定资金的同时,应该重视流动资金的合理使用,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周转速度,是决定商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商业经济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流动资金周转太慢。商业企业的资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篇第四章开始,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本质. 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大的货币)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资本总公式中产生了价值增殖“G'=G+_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州与无锡、常州均是江苏经济发达的地区,近几年三个市的工业发展都比较快,而其中以苏州市的增长速度为最高。从1981年至1985年,苏州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及村以下办工业,下同)平均每年增长18.4%,同期无锡和常州分别为16.4%、14.9%。但是,从每百元工业产值提供财政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和定额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情况来看,苏州均差于无锡和常州。其1985年的对比可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十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将这十个指标归结为盈利、销售、运营、发展等多个因子。最后,根据每个因子得分情况将所有地区归为六类,进而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资金利税率指标是企业利税总额与资金平均占用额之间的比率.它干项的利税总额,是企业销售收入扣除物化劳动消耗价值(c)、劳务消耗价值(s)、劳动者劳动报酬(v)后的余额;其母项的资金平均占有额,是企业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占有额之和,为企业资产总额的主体。因此,资金利税率指标是企业最终产出与企业资金投入的对比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状况.苏锡常地区是我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通过苏锡常地区及各市资金利税率最高500家工业企业的统计分析,探索基本态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观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历来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看法或两种人生观。文章主张积极的人生观,力图从主体性的角度,对这个既是理论更是特别现实的问题,从积极人生观的主体性依据、主体性表现、主体性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企业生产资金占用额的测算和对在产品成本系数计算的方法过于繁琐 ,若将装配式和连续加工式两种生产形式归结为单阶段和多阶段加工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探讨 ,得出一般情况下 (生产资金占用额 f(t)为曲线时 )计算资金占用额及在产品成本系数的积分公式 ,则形成了一种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社会审计应该由谁办?是半官半民办(实际是官办),还是非官的纯社会办即民办,这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未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实际工作者一般主张,我国的审计事务所应该由半官半民办。挂上官的招牌才行得通。认为民办的主张,不仅现在不行,今后也不可取。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审计事务所现在就应该由民办,政府不要介入;半官半民办的主张不合逻辑,易生弊端。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都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正确,在另一种条件下不正确,第一种主张,在我国当前经济政治条件下是正确的;今后,条件变化了,仍按这种主张办,则不正确,第二种主张,在当前条件下不可取,今后,当民办审计事务所的条件具备了,仍实行半官半民办,那就不正确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一九二七年武汉工人纠察队交枪事件的性质,党的“八七”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它是“公开的取消主义。”①周恩来同志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它是“投降式的让步。”②对此早已作过结论。但是,刘继增、毛磊、袁继成三同志在《武汉工人纠察队交枪事件的考察》一文③(以下简称刘文)中却对此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认为它是“必要的妥协,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投降主义,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对革命的背叛”。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起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生产条件的利用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生产条件的利用效益,也就是资金利用的效益。资金利用效益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流动资金是企业全部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利用的好坏,决定着整个资金的利用效果。所以,正确评价和反映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益,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基础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中的一个复杂的和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过去讨论中,大体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形成应该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以"平均社会价值"为基础;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直接以价值为基础.这三种看法,一致的方面是,作为价格构成部分的成本,应该是部门社会平均成本,而不是个别成本.他们分歧的实质是,价格构成部分的货币积累(即剩余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下同)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配,价值有否转化形态.具体讲,主张生产价格论的同志认为,应是国民经济中统一的资金利润率;"平均社会价值"论的同志认为,应是国民经济中统一的资金利润率;主张直接以价值论的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一九二七年武汉工人纠察队交枪事件的性质,党的"八七"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它是"公开的取消主义."①周恩来同志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它是"投降式的让步."②对此早已作过结论.但是,刘继增、毛磊、袁继成三同志在《武汉工人纠察队交枪事件的考察》一文③(以下简称刘文)中却对此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认为它是"必要的妥协,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投降主义,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对革命的背叛".  相似文献   

17.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菲涅尔衍射理论,讨论了平面波照明时,两方向周期d_x≠d_y的正交光栅的Talbot效应。指出,两方向周期满足k_x/k_y=(d_y~2)/(d_x~2)的关系时,才能得到完整信息的Talbot像。并据此,引入了混合Talbot像的新概念。给出了一种较Szwaykowski的方法优越的产生正交光栅的方法。并扩展了Szwaykowski的理论。实验结果和理论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对"足食"和"民信之"作选择时选择了后者。他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此,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孔子主张"人民宁可饿死而不可无信",一种认为孔子主张"统治者宁可自己饿死而不可失信于民"。徐复观先生是持第二种观点,并为此作了许多论证。但无论从该文本自身看,还是从孔子的其它言论看,联系孔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第二种解释都是不能成立的。孔子整个谈话的意思是,在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和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信之间作选择时,统治者宁可让老百姓饿肚子(甚至饿死部分老百姓),也不能让老百姓对政府无信。  相似文献   

20.
(台湾《联合报》6月26日报道)“台湾应该和大陆统一!”“一中一台,台湾应该独立!”这这是大家经常可以听到的两种不同意见,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不统不独。但现在出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主张台湾应该成为美国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