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两年前,丈夫不幸去世,苏姗苦苦养育着两个孩子,一个8岁,另一个3岁。没想到,又一场突如其来的不幸降临。因家中突然失火,她的一个孩子失去了生命,另一个被烧伤。遭此噩运,苏姗一下子被击倒了,住进了医院。苏姗躺在病床上,电视台记  相似文献   

2.
魏宁 《家庭科技》2011,(11):7-7
她是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平时工作紧张,但凡有时间,总会想法给他做好吃的。后来她内退了,他升职了,儿子工作了。这个年龄的女性,更把家庭和老公放在首位,一年365天,只有她忙碌在几间宽敞的屋子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社会流动性大,一方面造成家庭成员的自由度变大,另一方面使家庭关系松动、缺失,导致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令人担忧。无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无数行走在国内与海外之间的人,无数失去独生子女的中老年人,造就了这些词汇:漂一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不婚族、失独父母……  相似文献   

4.
作为著名学者教授,顾颉刚先生早年在燕京大学的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他的史学力著《古史辨》最终在这里完成,并在这里参加和主持了《燕京学报》的编辑工作;任燕大历史系主任期间,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禹贡学会”,出版《史学消息》月刊和《禹贡半月刊》,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抗战期间,利用自己长期从事民俗民谣收集整理工作的便利条件,创立“通俗读物编刊社”,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具有爱国思想的顾先生在燕大的后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既是时代使然,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顾颉刚是国际学术界最尊重的中国史学家之一 ,他“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受到各国中国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他编著的《古史辨》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有专门辞条。但是 ,长期以来 ,顾颉刚和他的理论在中国却默默无闻。本文认为层累造史理论不但对古代史 ,而且对近现代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试图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发展。文章对新文化运动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自1926年起,由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集聚了数十位著名学者,以疑古的态度讨论古史历时二十余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形成一个重要学派——古史辨派。讨论古史是此派以之为学术辨伪的突破,故讨论的范围扩展到儒家经典、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和古代学术史问题,学术涵盖极为广泛。古史辨派的工作是国学运动中整理国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国学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对旧的国粹观念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古史辨派采用国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相结合,以细密的考证方式探讨中国文献与历史上细小的学术问题,扫除国学研究中的"因袭和谬妄",使国学运动的意义充分显现。考察古史辨派与国学运动的关系,将引起我们对近年国学热潮再度兴起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7.
古史辨派在国学运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6年起以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集聚了数十位学者,以疑古的态度讨论古史,形成古史辨派.他们以讨论古史为学术辨伪的突破,讨论范围扩展到先秦两汉典籍、诸子和学术史等问题.古史辨派是国学运动中的一个流派,讨论古史是整理国故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是在新的国学观念引导下进行的.古史辨派采用的方法是传统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的结合,即以细密的考证探讨中国文献与历史上若干狭小的学术问题,扫除因袭与谬妄,促进了国学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作为一位史学家可谓无人不晓,然其与经学、经学家的密切关系却似乎较少提及。顾颉刚对经学的关注与史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由"疑经辨伪"到"疑古辨伪",顾颉刚在经学研究中找到开辟历史研究新路的突破口;由"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到"层累地造成的传经系统"及其"变经为史"的史料学思想,经学俨然已成为史学的一部分;"经学结束者"的角色定位彰显了顾颉刚的学术责任感。本文以顾颉刚的经史关系论为切入点,旨在说明经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史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面临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兴起了继晚清西北史地学之后的第二次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顾颉刚正是该学术潮流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不仅是边疆史地研究人才的培养者和学科奠基人,还是边疆教育刊物的热情倡办者和普及者,更成为此时边疆史地研究群体中联结学人与学术团体、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学术与政治的结点。  相似文献   

10.
"意"范畴在阳明心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贯穿了王阳明的整个思想体系。王阳明通过"意"重新诠释与之关联的"心"、"知"、"物"等范畴,新学说方得以初步确立。并且,"意"在建构致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命题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心学诸多命题得到论证、开展的主要理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 《学术论坛》2006,(5):160-164
图像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公认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对崇高的追求。这是图像形成“霸权”的根本;直观的图像不仅给人以形象思维,还给人以抽象思维。这是图像受到欢迎的关键。也就是说,图像的深厚内核与人的追求一致,而它的途径又非常简单,符合人的天性。因而在高科技的辅助下,大有独步天下之势。  相似文献   

12.
尘世小暖     
正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有了交集。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疾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  相似文献   

1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实质.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逻辑叙述顺序,可以使人们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弄清复杂经济形态的结构,全面地认识经济形态中各个层面的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最科学的叙述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方法上有着某种明显的内在联系,有着一种批判的继承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叙述方法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预防和化解心理疾病。“自然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事物,洞察世事,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思想可以化解大学生各种压力,使大学生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心理平衡,有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调节物欲,降低利已私心与过高的争夺名利,树立合理的期望值,有效地消除物欲带来的心理疾患。“知和处下,以柔胜刚”的思想指导大学生要学会谦虚对待世间事物,学会虚静恬淡,调整心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指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5.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是秦以后"为群儒首"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的思想,开创了秦以后"独尊儒术"和汉唐经学的新格局,而且对宋代的"新儒学"即道学或理学也有重要影响.董仲舒在中国儒学与文化史上占有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八个方面对此予以论证,并且指出,崇尚道德与和谐、仁者爱人、以民为本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蓝明伦 《天府新论》2003,3(5):11-15
在新时期,从先富到共同富裕,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人文关怀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提升.它是人类关怀发展历史上更高要求的表现,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条件的,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最高利益之上的.要实现对人的关怀,就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具体道路,必须建立在坚持社会主义诚实劳动基础之上,必须以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保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同时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把对人的公平关怀推进到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吴尔夫是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她在解构男性话语权威,传递女性声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对其经典作品<到灯塔去>中的声音进行解剖分析,我们发现吴尔夫对男性霸权话语更多的采取了妥协退让的策略,限制了其对真正意义上女性声音的传递.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声音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却依然体现着女性生存的普遍状态,对今天的女性更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早在整理国故运动之初,顾颉刚便有作"中国文明史"的意愿,随着古史辨运动的深入,到1930年代通史编纂成为其重要的学术情结。在抗战中,偏居西南的顾颉刚围绕鼓吹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智识、为中国史学奠定基础的学术理念,力图组建写作通史的团队,创作通俗化通史与学术化通史。为实现这一理想,顾颉刚在学、政、商三界多方设法,苦心经营。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都限制了其庞大通史计划的进行,以致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重要创见。这套理论曾震惊一时,后来又转归沉寂,其原因值得探索。本文拟对这套理论的产生、成就和局限作出分析,以求能正确理解这套“层累造史” 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