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4,(2):4-5
人物:冯先生 档案:31岁,浙江台州人,妻子是独生子女,2013年刚育有第一个孩子。 “你会生二娃吗?” 面对这个问题,冯先生淡定地回答:“应该会生吧。”  相似文献   

2.
蔡仲德将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历程分为"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和"回归自我"三个时段,这是对冯先生心灵解读的结果,也是我们认识冯先生的必要起点。这里的"自我"其实是冯先生的精神寄托和角色自期,其真实内涵是希望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披饰继孔子、朱子后的"第三圣人",即本文所说的"圣人情结"。  相似文献   

3.
冯憬远先生对船山学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船山认识论中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冯先生认为,船山认识论的明显特点,是在主观与客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行关系等问题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初步结合。二是挖掘了船山历史观中所包含的具有深刻辩证性的唯物主义因素。冯先生指出,船山历史观的核心无疑是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规律性思想。船山不仅揭示了历史演变有其必然趋势,而且认定在这种必然趋势中贯穿着客观规律性和合理性;不仅考察了历史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而且得出了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和时势造英雄的结论。三是指出了船山的有无观把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有无观推向了顶峰。冯先生认为,船山从世界的物质性论证了世界的实有性,指出了物质实在性是世界的根本特性;"诚"则是一个最普遍的物质实在概念。可以说,冯先生的船山学研究是20世纪70至80年代船山学术思想研究在中国大陆的缩影,他在船山学术思想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让孩子先说     
正让孩子先说,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事实的尊重。耐心等待一分钟甚至半分钟,慢半拍,先听听孩子说,等孩子说完,再做评判又何妨?周末下午,儿子的同学来家里玩,儿子说:"妈,我和小乐到楼下吃快餐。"正忙着做家务的我,头也不抬:"行啊!"儿子又说:"吃完饭,我们到广场转转。"我挥挥手:"去吧!去吧!"等我做完家务歇下来时才发现,儿子出去已近2个小时!这小子,去哪了?给点自由就撒野!  相似文献   

5.
象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的:“这一共性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冯先生能在“论单一、特殊和一般”一文中对这一重要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并以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单一和一般的统一和差别关系的阐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可是,也发觉了有些问题和我以前所理解的有些出入,特提出来请冯先生指教。(一)关于单一的概念问题冯先生说:“单一的东西就是个体——一个一个的事物,一个一个的对象。”如果按照冯先生的说法,就会遇到以下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  相似文献   

7.
郑飞 《中州学刊》2004,(6):148-150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和冯先生在运用逻辑分析法言说"可以言说者"方面保持一致的话,面对"不可言说者"的人生问题,两者则终归体现出"沉默"与"言说"的分野,这种分野又从一个侧面透射出中西哲学文化之间的深层差异--精神性的内省境界与外在性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在五十年代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自这一观点提出至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从总体上看,对冯先生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否定的。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文化热潮,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冯先生的这一主张,而冯先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也进行反思,一方面承认其中有些提法欠妥,另一方面仍坚持这一基本主张。究竟怎样看待冯先生的这一主张?在现实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这一观点进一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了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此举标志着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孩"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进行比较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是把矛盾斗争放在第一位;而中国古典哲学则是把矛盾统一放在第一位。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人类社会未来所要走的道路,将会是"仇必和而解",而不会"仇必仇到底"的。本文就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并且揭示出冯先生的矛盾观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构建"和谐社会"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半糖夫妻 同城分居的婚姻方式,即夫妻二人在工作日独自生活,周末共同生活. 白奴 白领"奴隶"的简称,"奴隶主"可能是房子、汽车、奢侈品,也可能是人情世故、理想抱负.  相似文献   

12.
晏红 《家庭科技》2013,(8):20-21
又是长假季,没有学习压力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玩乐时间,上网玩游戏的机会也增多,不少家长不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只要提高网络素养,家长大可不必"谈网色变"。"儿子上初中了,还像小学生一样贪玩,各种网络游戏都很在行。所幸在我们的调教下,儿子基本能够遵守限定的游戏时间。但是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主意……"余女士像很多家长一样,担心儿子会在上网检索信息的时候"被引导"到不良网站或者迷上网络游戏,既影响身体健康,也可能荒废学业。然而家长不能总是重复提醒,于是,余女士抓住时机与儿子深度交流。一天,母子俩一起看正在播放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电视节目,儿子问:"是不是青少年都容易得网瘾?"妈妈说:"不见得,‘网瘾’专门找一些已经潜藏问题的孩子。"儿子对妈妈的说法很好奇:"什么样的孩子潜藏问题?"妈妈说:"在现实生活中,学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交友不谨慎的孩子。"看儿子在认真倾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6,(6)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性"观念的凸显,到后期对"内在关系论"哲学观念的肯定,其内在的机理,是由"分别"共殊到"超过"共殊,而建立"具体的共相"的思想。从西方哲学的影响来看,冯先生晚年思想之转变,是经由黑格尔而超越柏拉图、新实在论为思想契机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亦有助缘的作用。冯先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应可理解为一种思想之固有、潜在的意义的逐渐凸显和自觉,其间实有着内在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4.
正"双独二孩"政策的陆续放开,让很多家庭将"生不生二孩"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即将启动的"单独二孩"政策也让渴望拥有二孩的妈妈们进入备孕状态。那么,有二孩计划的妈妈,该如何保持"孕力"实现二孩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杨冬梓为您支招。卵巢功能是关键"与初产妇相比,准备生二孩的女性最大特点是,年纪大、卵巢老。现在,很多女性生第一个孩子时,已经二十七八岁,几年后考虑生第二个孩子时,‘孕力'已大不如前。"杨冬梓主任说。她解释,怀孕就像种庄稼一样,首先要有优  相似文献   

15.
《家庭科技》2020,(9):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发生了很大转变,许多年轻夫妇选择了二人世界,把精力放在打拼职场上,而将生养孩子的计划束之高阁。这种选择不生育的双职业人群被称为"丁克族"。丁克家庭结构相对简单,因为没有子女,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小,在投资理财时的选择性也会更大。如果您也是丁克族,会如何考虑以下问题:怎样理财能使二人世界过得更舒心?如何保障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6,(3):14-15
正很多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晚上和周末是唯一陪伴孩子的时光。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两个家庭的不同方式家庭一:小明上一年级,放学后吃完饭,妈妈让他写作业,并一再强调写完作业后才可以玩。随后,妈妈就去收拾厨房了,爸爸则躺在床上玩起了手机。不时传来搞笑视频播放的各种声音和爸爸的笑声让小明坐不住了,好奇地走到爸爸身边看。爸爸对小明  相似文献   

17.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努力吸收西方现代性精神,将个人从传统儒家的群体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突出人在宇宙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冯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的主要观念,进行理性的认知和解释;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明确肯定人生价值在于"觉解"的意义世界,从而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现代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正是通过这样的建构,冯先生赋予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以现代性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奚刘琴  刘志华 《理论界》2007,8(6):188-189
本文以冯友兰不同时期的孔子观为例,探讨儒学在近现代中国的曲折命运。在儒学逐渐滑落的近代,冯先生对孔子进行了理性公允的评价。在孔子儒家的地位每况愈下的五六十年代,冯先生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孔子儒学做一些辩护。“文革”时期,孔子儒学被批得体无完肤,冯先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之论。“文革”结束后。孔子儒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冯先生也对自己的孔子观做了反思与总结。冯先生孔子观的变迁正代表了儒学在近现代中国走过的这样一个由逐渐消沉到被打倒在地,最终又更新发展起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20.
冯先生于去年八月给我的复信(见本刊1990年第4期),明确地解答了我所提的问题,即“有某种事物”和“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涵义?若不是,那么,在何种意义上说,前者涵蕴后者是分析命题?冯先生在信中说,二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外延,后者相当于一个名词的内涵;对于任何一个名词,有外延必有内涵,但有内涵不必有外延,故前者涵蕴后者是一分析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