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夷 《山西老年》2014,(11):22-22
1973年,我初中毕业。经历了"文革"洗礼,我们在学校实际并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几天课,只是因为后来的上山下乡,才有幸成为一代"知识青年"。那时,我常为自己辨认不清什么是"韭菜",什么是"麦苗"而感到羞愧,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便想着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社会大学增长点见识。  相似文献   

2.
踏征程     
金夷 《山西老年》2012,(9):22-23
1973年9月24日,太原铁路局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我们这些职工子女——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扎根落户干革命。我作为一名才初中毕业就报名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喜悲场面。在此之前,我已乘坐母亲所在单位的卡车在市区"游街"两三次了。当时正值太原知青上山下乡掀起新高潮的日子,我和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被当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宣传品,很是风光了几天。母亲所在的单位——铁路医院和太原铁路局、太原市革委会分别召开场面壮观热烈的欢送会,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在当时极为时兴的草绿色挎包,上面用红漆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毛体字,还有一个脸盆,一项草帽、一块白肚毛巾上也分别留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3.
沈黎明 《新天地》2016,(12):16-17
为知青"上书"到中央 萧芸1949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16岁时下乡,在农村做了14年知识青年,1979年回城后,当过老师、新闻干事. 1982年,回城知青的新困境渐显,工资数目比年龄数目小.那年国庆节,30个老知青一起来找萧芸.萧芸一鼓作气:"我们写个报告给中央吧."但没人相信这办法有用,萧芸自顾自地就干开了.回家后,收拾完家务,哄睡女儿,萧芸坐在厨房门槛上,以凳为桌,开始动笔.  相似文献   

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面积展开并形成一种运动,是在1968年.毛泽东同志点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是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是否教育了知识青年,以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我们不在这里进行探讨.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农村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化上,是知识青年改造了农村.这种改造是知识青年对农村的非主观改造,是无意识的对农村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代表进步文化的都市文化,对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的改造.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乡村,大数量地集中地且长期地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生活在农村,这在我国历史上不曾有过.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知识青年以其自身的知识、存在和行为方式表现着都市文化,影响和改造着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十几年间,社会的传播媒介还仅局限于有线广播和报刊书籍.农村人对都市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仅限于个别人偶尔走马观花后的描绘和传媒的间接介绍.这些,远不及都市里来的文化群体更能直接表现都市文化.在农村,接受都市文化较早的是生长在乡村的青年人,尤其是乡村中的文化青年.一方面是青年人少保守,愿意并易于接受来自于“城市”的东西;另一方面,青年人与青年人的较多的接触机遇,也造成了他们首先接纳进步文化的良好  相似文献   

5.
吃了一条蛇     
汪汶 《山西老年》2014,(9):16-17
1969年,我作为一个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乡下的日子很苦,劳作一年有时竟填不饱肚子,对肉食油水更是渴望。村里的百姓还能养口猪,交售之后返一部分供自己食用,而我们知青不会也没有泔水喂猪,自然一年四季无肉可吃。队里每年每人分不到一斤菜籽油,平时我们轻易舍不得吃.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九七五年七月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九月即受山师党委委托,带领25名知识青年来到曲阜县吴村公社陈家洼大队插队落户.开始,对于让我这样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带队,思想上有些不通,畏难情绪也很重.半年来,我和知识青年们一起学习、劳动、生活,一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帮助和知识青年们的支持下,做了一点应做的工作.知识青年们鼓励我说:"赵老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象妈妈;在学习、生活、劳动上同我们一样,没有丝毫特殊,象  相似文献   

7.
女士们、先生们: 您们好! 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一年多前,我在毛里求斯的世界华商年会上讲话时,呼吁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和华人企业家到中国投资,抓住机遇。一年多来,我们陆续在中国对上百家国营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参观了一千多家国营企业,借此机会与各位交换一下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我学挑水     
前些日子,从电视上看到我省往昔一些缺水的农村,如今也用上了自来水,不由想起四十年前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是1960年,省里抽调一批机关干部下农村参加“反五风”工作队,我也在参加之列,而且恰好被安排到我省较贫穷的县份之一——临县。由于我从小在城市中长大,是典型的“三门”(从家门到学校门,又从学校门到机关门)干部,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不到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能说得过去吗?所以,当单位领导宣布下乡干部有我后,我二话没说就做好下乡的充分准备。我们这个“反五风”工作组共有五个人,组长是省军区一位现役军官,其余四人,三位是省气象局  相似文献   

9.
谈到作文,人们往往认为农村孩子生活狭窄,见识不广,写不出东西。我却不这样想。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教师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学,农村小学作文是有出路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作文质量呢?笔者认为"从内容入手",要贴近农村生活,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作文,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199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钮部长指出当前水利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五大体系的建设,这明确地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行业的改革方向,同时也开辟了深入研究和实践五大体系这一系统工程的广阔领域.一年多来见到了不少论述这方面问题的好文章,也吸引了我们参加研讨,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不断变大,于是有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农村”的新就学模式。在广阔的天地里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69年5月份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今年九月中旬受贫下中农推荐来到我们社会主义新型大学——齐师院学习。 到学院前,自己头脑里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归结在一起就是认为:自己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有四年来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自己在思想改造上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贫下中农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评价。接受再教育是“差不多”了,这回  相似文献   

13.
《专业户》编辑老师:我是一位农村知识青年,酷爱农业科技,更是《专业户》的忠诚热心读者。92年离校回家务农。93年元月份一次在书摊上认识了《专业户》,至今已成为我必不可缺的科技书刊。《专业户》是农民致富之路的指南针,小康之路的方向盘,我利用《专业户》提供的信息,引种了特大桃黄河棉、抗虫棉、分枝小麦、黑玉米、黄沙大豆等高产、高散作  相似文献   

14.
本书作者张君直心,是我的一位交往多年的学术友人。早在40年前,我们的国家经历过一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很了解的大变故。在全民族几乎失掉了任何回旋余地的关头,自上而下地,推行起一场波及全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直心与我,和我们的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离开自幼熟悉的大都会,到偏远而贫困的地方“插队落户”。所不同者,是他从上海,到了云南的沧源佤族傣族地区,而我则是告别北京去了内蒙古的达斡尔族地区。当然,那年月我们都还不满20岁,彼此之间也不认识。此后二十几年,当我们各自用心地耕耘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领域的时刻,才开始熟…  相似文献   

15.
我曾看过一部外国电影,结尾是女主人公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后,对着镜头翩然一笑。多少年过去了,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固定着那样的镜头。柔和的光线,还有青嫩的草地,女人仿佛从此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在她,是崭新广阔的天地,在我,是十年蚀骨的忧伤和无力。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口仍占多数的国家内,农民权利的充分实现无疑是法制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农村改革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里的自主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农民成了政治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由于明治政府十分重视普及国民教育、重视培养现实日本资本主义化的科技人才、重视引进四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使日本的资本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干部下放劳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68年我刚刚30出头,也从省总工会下放到新干县农村劳动。至今虽然时隔30多年,但那些往事常常在脑海显现,难以忘怀。兴修水利显身手下放新干县的干部,主要是省水利水电系统、省  相似文献   

19.
赠书     
一九七一年八月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东辽河畔小山大队三小队的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正在积粪造肥,干得热火朝天。 住工了,知识青年们刚端起饭碗,只见团委书记范桂华捧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红纸包走进集体户。她用手举起纸包,大声地说:“这是公社党委高书记赠送给你们  相似文献   

20.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总结了他晚年干的几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作为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如何调整了中苏关系并使之正常化,他的这一战略思路又是如何构成的,搞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深入理解《邓小平文选》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