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一生究竟写了多少封书信,我们还不知道确切的数字。截至目前为止,已收集到原信一千四百多件,其中包括鲁迅致许广平书信手稿八十七件。这些历尽人世沧桑,饱经艰险磨难存留下来的手稿,是我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鲁迅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一)鲁迅致许广平书信手稿与《两地书》的关系 许广平同志是鲁迅的学生,又是他的战友和夫人。鲁迅致许广平这七十八封书信,自一九二五年他们相交写起,至一九三二年鲁迅第二次从上海回北京探母止。其中已收入《两地  相似文献   

2.
唐宝民 《老友》2012,(3):9-9
有一回,女作家萧红应邀到鲁迅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一家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碟里.然后开始吃,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于是夹起一个来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严厉地斥责海婴。见此情形,鲁迅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  相似文献   

3.
许广平与鲁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携手,十年忧乐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来,许广平的人生价值在鲁迅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鲁迅的爱情之门,给予鲁迅一个温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鲁迅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4.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是一位作家,一位创作的多面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许广平文集>(三卷本),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共98万字,涉及了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她跟鲁迅的<两地书>,以及<欣慰的纪念><遭难前后><鲁迅回忆录>这三本回忆体作品.  相似文献   

5.
鲁迅怜子     
民国文林 《可乐》2011,(6):52-53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他说:"我的出生是个意外。"许广平生产时,一度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问鲁迅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许广平母子出院回家后,夫妇二人准备给孩子洗澡。鲁迅特别小心。他将热水凉到他认为合适的温度,由许广平托着孩子,自己动手洗。两人都没有经验,水是温的,风一吹,  相似文献   

6.
多疑既是鲁迅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活生生的个性的表现,而更多的时候这二者是合一的,这一点在他和许广平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的多疑与游移同许广平的一往无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某种角度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7.
从《野草》的创作时间 ,结合 192 5 - 192 6年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 ,并吸收借鉴已有的有关鲁迅、许广平爱情生活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野草》是鲁迅用象征笔法记录自己在恋爱过程中思想流动、感情激荡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位传奇女作家,也是一个有着侠义心肠的勇敢女性,在危险时刻,表现出了不让须眉的果敢和担当。鹿地亘是日本进步作家,"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了许多反战言论,因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中国上海,从事反对日本侵华的活动。1937年7月,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鹿地亘夫妇的处境更加危险了,便于8月中旬的一天搬到了许广平家中居住。过了一天,萧红和萧军就到许广平家去探望了他们。此后,又接连几次去探望他们,但后来有一天,萧红一个人去探望他们时,却发现他们已经不在了,许广平说,鹿地亘夫妇头一天下午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也不知道去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1927年1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职仅三个月,便遽然辞职而去。原因何在?说法有二:一说是“四·一五”国民党右派“清党”,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当即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另一说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此人合作共事,因此辞职。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觉得这两种说法,虽不无一定道理,但都欠准确,不够全面。为什么第一种说法不准确、不全面呢? 首先,这一说法与鲁迅辞职的日期不合。主张此说者,包括许广平在内,都没有参加过紧急会议,他们都不是这次会议的见证人(许广平当时也尚未与鲁迅同居)。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10.
《两地书》所收书信中使用的称呼与署名有着微妙的变化 ,本文根据这些变化对鲁迅与许广平由师生、战友发展为恋人、伴侣的情感变化历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伤逝》到"给我一条光"--鲁迅与许广平的情感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现代人的自我承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以象自喻,鲜为人知。 在他和许广平的通信中,经常署名“小白象”,或是“你的小白象”。比如1925年5月鲁迅在北平写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第二封信(5月15日夜),署名的地方赫然画着一只高高举起鼻子的小象(《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三册》第105页)。而《两地书》在公开出版时,署名“EL”,就是Elephant(象)的缩写。  相似文献   

13.
“形”暗示许广平 ,“影”暗示诗人自己。“影”和“形”的关系 ,显示了诗人恋爱中沉重的自卑感。全诗表现了面对汹涌的爱情湍流 ,诗人灵魂里极度的矛盾、痛苦、焦虑和彷徨  相似文献   

14.
[说明]这里所说的“鲁迅致许广平书信中未发展的文字”,指的是《两地书》中鲁迅致许广平书信的原信中的许多未予发表的文字。《两地书》是根据另一种誊写稿(1932年写)排印的,这种誊写稿与原信中的文字多所不同——原信中有许多文字未录入《两地书》中,鲁迅在《两地书》中对原信作了大量的修改和添加。研究未录入《两地书》中的这许多文字,对我们研究鲁迅写这些信时(1925——1929年)的思想,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性别置换”角度揭示许广平《魔祟》一剧在鲁、许之恋中的性暗示意味 ,以“暗示说”与学界现有的“记录说”、“缅怀说”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两地书》是鲁迅、许广平的通信集.一九三二年八月,“夏夜多蚊,不能静静的写字”,鲁迅把这些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和“一·二八”上海战争炮火而幸存的信件“略照年月”,“编了起来”,“因地而分为三集,统名之曰《两地书》”.由于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是以师生关系始的,当时他俩的年龄已分别为四十五岁和二十八岁,更由于时代、环境和遭遇已把他俩的性格磨炼得沉静了,所以,《两地书》就有别于一般的“情书”.他们议论国家大事,畅谈革命理想,抨击黑暗现实,求索改革之路,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曼叔先生与笔者对鲁迅访港演讲一事有不同看法。林先生认为关键人物叶少泉是蔡廷锴的部下,与鲁迅访港无关,并对笔者的质疑提出质疑,但没有提供新材料,只增添蔡廷锴是许广平亲戚许崇智下属的理由。经查核,许崇智当时已寓居上海,跟蔡廷锴也没有渊源。为彻底排除林先生的假设,本文查找了蔡廷锴当时的住处,发现蔡廷锴当时家在乡下罗定,自己则住军营,在广州并无住所。而且在许广平回穗前,蔡廷锴已带部下叶少泉北伐,转战两湖,两人根本不在广州。所谓许、蔡邻居因此认识蔡的部下叶少泉,纯属凭空想象。以这些凭空想象来否定研究者支持赵今声有关邀请鲁迅赴港演讲记述的推论,也就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8.
黄乔生 《北京纪事》2013,(5):100-101
1926年1月13日上午,鲁迅参加女师大师生欢迎易寅村校长大会,会后合影。第一排左起第六人为鲁迅,第二排左起第三十六人为刘和珍,第三排左起第三十一人为许广平。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九年二月出版的《作家书简》(平衡编辑、上海万象图书馆影印),收有鲁迅书简十封,但影印时全都贴没收信人姓名.这十封信,在许广平同志编《鲁迅书简》征集信稿时,收信人没有交出,因而未入《书简》;《鲁迅全集》十卷本书信部分亦未收录.《作家书简》有卷头语云:"戊子(一九四八年)孟冬,偶然于上海三马路冷摊上,购得整束的断简残扎",其实这是编者故弄玄虛.我曾请教过赵景深先生(编者提到的给予帮  相似文献   

20.
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同月上旬,与郭沫若、沈钧儒、许广平等发起联名致函美国人民,吁请督促美国政府勿破坏中国人民的和平民主事业。 又,撰《大家准备好了没有——悼李公朴》。载于《周报》四十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