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列为枚乘杂诗,但根据不足。《文选》作《古诗》,兹从《文选》。《古诗十九首》,始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所谓古诗,本是晋南北朝时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从当时流传的五十九首五言古诗中挑选了十九首已失去主名的优秀作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因为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难以确定,但又流传已久,所以《文选》主编者昭明太子萧统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自齐、梁至明、清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文选》,萧统没有标示作者的姓名,而统称为《古诗》。稍后,徐陵编《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二首收录其中,八首被标为枚乘所作。自钟嵘、刘勰起,就对枚乘为古诗作者一事持怀疑态度。长期以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问题,成为文学史上一大疑案。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诗篇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但在具体年代的断定上,伸缩性较大,甚至处于某种游移状态。在研究方法上,如果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从《古诗十九首》本身找内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录于梁代萧统所编《文选》中。由于这十九首诗的艺术性都比较高,思想内容和风格也比较接近,所以此后它们就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人们专门研究的对象。古今都有不少论者写过评论文章,对于它们的评价问题还曾引起过一些争论。这本是自然的事,因为对于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常常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反复的探讨,才能对其  相似文献   

5.
现今常被学者使用的萧统文集只承认27首诗为萧统所作。而以辑录于南宋初期的五卷本萧统文集、《艺文类聚》所收萧统诗歌为主要基础,参照《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类要》《乐府诗集》等类书总集,择其善本,一一考订现存萧统诗歌的真伪,可确认34首为萧统所作,另8首存疑诗作,因有重要文献依据,也不能轻易否定。《古诗纪》等明代辑佚文集,因多淆乱,不宜作为主要文献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大量萧统诗轻易划归萧纲名下,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特征的偏颇认识,也带来二萧诗歌风格具有重要差异的误解,并影响到相关的梁代文学派别、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7.
《文选》选赋、诗,按所选题材进行了详细的二级分类,其中赋体厘为十五类。对赋进行分类并非萧统自创,而是受前代人的启发和影响。在赋的十五类目中,萧统将"京都"列于类首,"情"列于最末,既有自身文学思想的反映,又有历史因素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荀卿赋未被入类,原因在于其隐语类型和质朴风格不符合萧统"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语汇语句角度考量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十九首、苏李诗、建安诗歌应是三位一体的同一关系.建安五言诗带来的新兴文学观念和写法,是华夏诗歌演进历程中孤明先发的产物.在曹操的诗作中,还基本上没有十九首的痕迹;七子中只有少数诗人的少量作品中出现与十九首相似的个别语句;曹丕开始出现十余句左右与十九首相似的语句,而到了曹植的诗中,则出现三十余句与十九首、苏李诗的相似、相同诗句,特别是出现汉魏之际由曹植才开始在诗歌中使用的语汇达到十二个之多,这个事实,基本可以说明,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其作者就应该是曹植.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作品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艺术宝库,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千百年来,研究者数不胜数,著作林林总总,其间,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占有重要的地位.萧统本着“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编选标准,一反前人研究屈原作品的“崇圣”、“宗经”态度,在《文选》中别立骚体一类,选录屈原作品共十首,  相似文献   

10.
萧统编撰《文选》,首录隐逸诗,专列"招隐""反招隐"。这一分类,反映了六朝隐风的兴盛,对后世隐逸诗的编纂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隐逸诗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选》辑录隐逸诗,是六朝隐逸诗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萧氏家族隐逸思想有关,萧统对隐逸的倾慕是直接动因。萧统对隐逸诗的重视,使隐逸诗歌这一体裁得以确立起来,突出了这类诗歌的重要特质,凭借《文选》深远的影响力,使得隐逸诗歌的形象深刻植根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之中,确立了隐逸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研究,今之学者多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入手,而对于<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关系的论述尚未有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从:叠字的运用与语词的化用,章法结构的承袭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两个方面略加论述,从而理清<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笔者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远承<诗经·国风>,近接汉乐府,下启建安诗歌,于中国诗歌之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木斋所著《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提出十九首可能产生的时间为建安时期,主要的作者则为曹植,观点新奇,论证严谨。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的新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从迥然不同的角度,得出与木斋相近的结论。这两部著作从东西方不同的知识背景、文化视野下观照古诗十九首,为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提供新了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华《情诗》语义说略孙伯涵西晋诗人张华所创作的《情诗》五首,在当时诗坛是著名的诗篇。《文选》共载张华诗六首,《情诗》就占了两首①。按照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②的选裁标准,《情诗》入选,自属理所当然。不过,在钟嵘眼里,张华不是一流的诗人。《诗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三首诗的解读,分析《古诗十九首》部分诗篇既具有汉乐府诗想象的质朴、浅近、自然、新奇,更追求一种文人想象的精美、节制、平和,感情温柔敦厚,力求深邃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萧统《昭明文选》一书中收录之诗赋文章,篇目极为丰富,如诗类下共分二十四类,其中收录颜延之诗作共计七类二十首(咏史诗六首,《五君咏》计为五首),可见萧统对延之作品之肯定与重视。颜延之,字延年,生于东晋孝武太元九年(西元384年),卒于刘宋武帝孝建三年(西元456年),据《宋书》延之本传载,延之文采奇美,与陈郡谢灵运齐名,然而历来对延之诗文之评价,多言沉晦难懂或错彩镂金,唯《五君咏》高步元嘉,为不可多得之佳作。《五君咏》分别歌咏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人,虽为“咏史”,实兼具“史传”、“史论”、和“咏怀”,本论文拟针对《五君咏》叙述延之创作之动机,并逐一分析其内容,总述其评价与影响,进而突显延之诗歌之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文学评论家们对《古诗十九首》杰出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古诗十九首》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萧统与<文选>,十分重视"赋".从<文选>所选的大量历代赋作中,可以清晰地至少综合出萧统的两大赋观.而且,萧统的这些赋观,对赋史的写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别离”历来是文人雅士所不断吟咏的主题之一,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一主题的思想文化内涵.故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揭示其在“别离”主题的内蕴流变过程中的史学——美学价值,进而借助对《古诗十九首》的解析来阐释“别离”背后的文人的普遍精神症候.基于此,来揭示“别离”视域下《古诗十九首》的诗性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选序》中“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这也影响到学界对萧统选文标准、文学兴趣等方面问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澄清。《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任萧统东宫通事舍人,他对萧统的学术观点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