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公喜 《江淮论坛》2023,(5):103-110
朱子学与今文经学都是清中晚期多元学术中的重要因子。今文经学开启了清代春秋公羊学的风气,体现了政治诉求与学术倾向。今文经学在清代经历了乾嘉时期反思汉学而调和宋学的形成期、道咸时期追求社会变革的过渡期以及光绪年间近代今文公羊学说发展期三个时期,各阶段的发展都与朱子学有密切联系。清代今文经学不悖程朱之学,但冲击朱子学所依据的经典体系,尤其是康有为“参合中西”的“近代新学”成为中国传统理学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我们习见的对清代今文经学的历史论述,总是一种以康有为和戊戌维新运动为中心的溯源式的线型叙事。在这样的叙述里,常州今文学派在今文经学复兴里的起始角色总是晦暗不明的,于是我们对今文经学历史的认识,就成了一种“倒着讲”的历史。新近翻译出版的美国汉学家艾尔曼(BenjaminA.Elman)所著《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一书,就是对这一段清代今文经学开端历史的重建尝试,以纠正习见的“关于清代今文经学的线型历史叙事的…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与今文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与今文经学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众所周知,康有为是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正是在公羊“三世说”的名义下,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作为康有为的高足与得力助手,梁启超在戊戌时期及其后,对今文经学持何态度,无疑是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  相似文献   

4.
钱寅 《船山学刊》2023,(4):83-96
清代以公羊学为核心的今文经学复兴,是清代考据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考据学的成熟,其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学者为了复古与求是,逐渐将经学体系上溯至西汉,今文经学随之被纳入研究范围。考察考据学内部对公羊学等今文经学的研究以及传统意义上今文经学者对考据学的吸收与利用,可以看出沿着考据学发展这条脉络而生成清代今文经学复兴局面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清代今文经学诸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至刘逢禄而奠基。此后,龚自珍、魏源也予发挥。到了康有为更运用今文经学中的“三统”、“三世”学说,演发维新理论。他的“三世”进化思想,也是来自今文经说,而不是源自西方进化论。  相似文献   

6.
晚清今文经学的嬗变是与晚清政治环境、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其嬗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常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今文经学复兴的开始;经过龚自珍、魏源等的再造,今文经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通过皮锡瑞、廖平等的努力,今文经学得以继续拓展和兴盛;康有为托古改制,今文经学从异彩走向异端,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制度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今文经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运君 《船山学刊》2005,(4):130-132
本文从学术内在发展理路出发,通过对清代早期易学与公羊学、古文学者与今文学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将今文经学的发端追溯到惠栋、戴震等古文学者,从而揭示出清代今文经学不仅是政治刺激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术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术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最后阶段 ,既是对中国古典学术思想的总结 ,又是古典学术通向现代学术的中介与桥梁。清代学术思想的正统派则是朴学 ,朴学的势力与前清朝运相始终。乾隆、嘉庆时代 (173 6— 182 0 ) ,是朴学的炙手可热的时代 ,以至于被称之为“乾嘉之学”。乾、嘉以后 ,清王朝内忧外患 ,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朴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真正对朴学举起叛旗并且在学术界激起狂涛的是今文经学。一、今文经学的起因   1.经济和政治原因清初学者的真精神 ,就在“学以致用”四个字上面。但在朴学独占时 ,一般学者都只在故纸堆中做考证工作 ,…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统治者,其主体虽然是中华民族之一的满族的贵族上层,却与汉代以来的各个统一王朝一样,尊奉儒学为统治思想。受此制约,有清一代的学术主要是理学(宋学)、古文经学(汉学)和今文经学三个流派的依次递兴和消长。清李随着西方学术文化的传入,引发中西两种学术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并由汲取而渐趋于结合。才使儒学一统的格局,发生了动摇,导致历史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统治者,其主体虽然是中华民族之一的满族的贵族上层,却与汉代以来的各个统一王朝一样,尊奉儒学为统治思想。受此制约,有清一代的学术主要是理学(宋学)、古文经学(汉学)和今文经学三个流派的依次递兴和消长。清季随着西方学术文化的传入,引发中西两种学术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并由汲取而渐趋于结合。才使儒学一统的格局,发生了动摇,导致历史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庄存与在乾嘉考据学风行之时,树立起了湮没千余年的公羊学的旗帜。作为清代公羊学的发端,庄存与尚未把握住公羊学的精髓,生活在"康乾盛世"的他更是回避了公羊学最核心、最有活力的"改制"思想。他期望以经义"补益时务",力主"大一统"说的尊王之义,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夷夏观,借"讥世卿"反对满洲贵族世官世爵。庄存与没有固守今文门墙,但其对今文经学学术风尚的推崇,影响深远,最终推动今文经学成为晚清学术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研治上成就卓著,但思想底层的经世致用意识却使其最终转向“以经论政”的治学方法。皮氏学术思想中“通经致用”与实学考据的并存,反映在《经学历史》中便是书中虽能客观如实地叙述经学在传统社会中发展演变的表现,但对经学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大环节的诠解却多有偏颇。皮氏的学术思想既是清代学风蜕变的表征,又是个人治学在时代剧变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廖平认为,《公羊传》独守西汉今文经学家法,为今文经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公羊传》虽为子夏所作,实际上是经汉代经师增补而成。《公羊传》的主要性质就是保存了西汉今文经学所讲的"义例",所以多"非常异义可骇之论";廖平《公羊》学的特点,一是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为宗旨,二是以笃守今文家法、复明两汉师说为旨归。在晚清《公羊》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庆、道光以降,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中国学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是今文经学的复兴,二是汉学的义理化倾向,三是宋学势力的回潮。清中叶学术的三个转向,是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同时也是在当时恶化了的政治、经济、风俗形势下对乾嘉考据学术之反拨。三个转向规定了近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清代学术发展史上的转捩点和重要环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发展至晚清,开始以主流文化裂变的方式对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文经学进行了对抗———今文经学开始兴起。至清末,深入到社会政治领域,戊戌变法成了历史的必然,这又为清末变法修律奠定了社会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经""致用"两相离--论清代"通经致用"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光 《人文杂志》2001,(3):125-130
清初的经世思潮有着不同的思路,蕴涵着通经与致用的内在张力;清代中期,在多数考据学家的价值观念中,立言居于核心地位,通经只是为了通经,就意味着通经不必致用;晚清今文经学虽力倡通经致用,但其发展历程也导致通经与致用的疏离.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标志着儒学价值观念的重大转折.经过层层剥落,儒家传统通经致用观念逐渐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7.
从法典的角度考察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从刑事、民事和诉讼三个主要法律视角分析清法典,藉此考察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受父权制和传统礼教的影响,清法典总体上带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烙印。与男性相比,尽管总体上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但社会变迁带来妇女地位的提升在晚清法制改革产生出来的法律中还是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四期,发表了拙文《清代学术三大发明之一》,论述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平分今古文论。但囿于篇幅,廖平平分今古之论的两个重要论点未能涉及,而如果不了解今文经学祖孔子,古文经学宗周公;古文经学祖孔子早年之说,今文经学宗孔子晚年之论这两个论点,就不能  相似文献   

19.
1841年辞世的龚自珍何以成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这是因为:其一,龚自珍在晚清由古文经学转向今文经学,大力倡行经世致用的学风和指陈时弊的议政风气,开启了晚清“议政”的一代新风。其二,龚自珍对晚清社会全方位的深入批判和对社会改革的热切呼唤,振聋发聩,惊世骇俗,警醒了世人,激发起后人的改革热情。其三,龚自珍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对人才和人之个性的压抑束缚,追求精神解放和个性解放,成为中国近代“主变敢逆”启蒙思想的先导。其四,龚自珍抱负恢奇,才气横溢,他的思想更具冲击力和感召力。因此,称龚自珍是中国近代之初的“但丁”,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20.
"蜀学"包含学校、学人、学术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在晚清的四川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蜀学"在教育机构上位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上英才辈出,在学术造诣上更开拓了创新气象.晚清"蜀学"沿着清代"以复古求解放"这一路径,成功将"复古"运动推进到西汉(今文经学)和先秦(诸子学和古史学),使中国学人知两汉经学有今古文学相争的历史,揭开中国经学研究新篇章;晚清"蜀学"具有大胆怀疑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和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晚清"蜀学"毋宁说是中国儒学的新阶段和中国经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