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秃”、“充”、“失”、“佴”四个从人的字进行考释,指出“秃”是籀文“(毛几)”的变体;充非省声字,本义为“充壮”:失的本义是“用鞭子打”;佴的本义为“强牵引”。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方言称舅之妻为“舅母”的不少,例如北京、济南、扬州、南昌都叫“舅母”,成都叫“舅母儿”、沈阳、昆明、长沙叫“舅妈”,合肥叫“舅嫫”,苏州、梅县叫“舅姆”。含有“妗”语素的并不很多,如西安呼“妗子”,温州称“妗娘儿”厦门、潮州唤“阿妗”,广州可以叫“舅母”也可以叫“妗母”,阳江可以叫“舅娘”也可叫“阿妗”,福州喊“依妗”或“娘妗”。在宋代以前没有“妗”这个语素,“妗”由“舅母”缩合而成,当于唐宋间。“妗”  相似文献   

5.
清朝学者钱大昕在《恒言录》(卷三)中认为“婶”由“叔母”合成,乃精当之论。现代汉语方言称叔之妻含“叔”语素者有广东梅县话,称“叔姆”。最普通的是含“婶”语素,如西安叫“婶”,成都、昆明、长沙叫“婶婶”,北京叫“婶儿”,济南、沈阳叫“婶子”,温州、广州、阳江、厦门、潮州呼“阿婶”,福州唤“依婶”或“家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霞伯”“霞叔”的“霞”、“砣姨”的“砣”和“贺姑”的“贺”的本字。从读音、表义两方面入手,用有代表性的次方言点的材料说明,最后用《广韵》的音、义印证。“霞”可用于平辈和长辈,“砣”、“贺”则只用于长辈。“霞”的本字为阿,“砣”、“贺”的本字都为大。“霞”、“砣”应用地域较广,南昌片、抚州片、余干片等都有分布;“贺”的应用地域较窄,主要集中在抚州片。  相似文献   

7.
“與”字为“譽”字的初文,本义是赞誉,造字意图源于对战争中胜利场面的描述,是对抬起、举起勇士的欢呼场面的刻画。“與”字和“与”字是繁简关系,“与”是“與”简省而来的,“ ■”、“■”是“与”的较早写法,“与”字的写法来源于“牙”字字形隶变过程中的异体写法。  相似文献   

8.
灶者,饮食物之处。古时特指煮盐之锅炉,故而代为盐场的称呼,亦称“灶场”。专门以煮盐为业的人为“灶丁”,亦为、“盐丁”、“煎丁”、“场丁”、“盐民”、“灶民”;而以煎盐为生的家庭便称之为“灶户”、“盐户”;盐户集聚而居砌灶煮盐的地方称为“盐地”、“盐亭”  相似文献   

9.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的“大化流行”之“道”的总纲。但是为什么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又会半途杀出一个“八卦成列”、“因而重之”?“三五错综”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二”与《易》的文本中其他各数的关教本文透过对“一”、“二”、“神”、“几”乃至“三”“五”“六”“七”“九”“十”和“四”、“八”等概念与数的分析,提出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条通天大“道”的另一面,还应有一个“一化为几”,或谓之“三五错综之谓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主旨,在于透过汉语的结构来澄清有关语法和语意上的几个重要概念,即“定指”(definiteness)、“预设”(presupposition)、“主题”(topic)与“焦点”(focus); 同时,阐述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作者认为,除一般公认的“定指”与“任指”(indefiniteness)的区别以外,语法上还需要“殊指”(specificness)这个概念。因为“殊指”是决定“预设”与“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殊指”、“预设”和“主题”这三个观念,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三面。就一个名词组而言,是“殊指”;就一个句子而言。是“预设”;就整个“章句”  相似文献   

11.
“戾”、“剌戾”为湘方言常语.以古音考之,“戾”与“剌”、“厉”、“劣”皆有音义联系;“剌戾”与“了戾”、“狼戾”、“戾”、“牢剌”、“劣厥”、“拂戾”、“泼剌”、“撇烈”等的关系亦然.这种“音近义通”理论的研究,亦有助于古文注释和辞书释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更”、“更加”和“越发”出现环境的考察,总结了它们共同及各自适用的句式;并通过对出现频率的统计与比较特征的提取,概括出了“更”、“更加”和“越发”使用中的三个特点。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这三个词的相互关系,我们运用了“范畴”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4.
胡安莲 《南都学坛》2000,20(4):41-43
对于《诗经》“风”“雅”“颂”分类 ,传统观点主要有“实用说”、“产地说”、“体象说”、“乐调说”四种。这四种观点分别揭示了《诗经》特质的一个方面 ,而不能作为划分风、雅、颂的统一标准。风、雅、颂的划分与编排当以内容的不同为标准。有关风土民情的归于“风” ,事关诸侯、士大夫的归于“小雅” ,事关周王的归于“大雅” ,关于古代明王祭祀之法、颂扬之章、祈祷之辞的归于“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有些语素,如“了”、“着”、“过”、“们”等,不具备词汇意义而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在说明它们的语法性质的时候,可以同印欧语中既有的一些语法范畴作比较。当然,这种比较不能流于仅仅用印欧语既有的语法范畴来说解汉语中这些语素的语法性质,因为汉语这些语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同印欧语既有的语法范畴所表示的意义是并不一定相同。譬如“了”、“着”、“过”缀加在动词后面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用印欧语动词的“时”、“体”、“式”、“态”等范畴都套不上。曾经把“了”、“着”、“过”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中的“ ”、“ ”被学者们释为“鬼”,“田”用来指称殷先公“上甲”。将它们与相关字形作比较,从字形学、音韵学等方面加以论证,以为“ ”字为人戴盔之形,在甲骨文中表示“鬼方”,“鬼方,,或是有戴盔习俗乏远古部族:“ ”本有敬畏之义:“田”即“ ”、“ ”上部分所从,为“盔”字源词书写形式,在“ ”、“ ”字形中有表音功能。文献中的“上甲”可能是“上微”之讹。  相似文献   

17.
“曲牌”有“南”、“北”之分,这似乎是毋需讨论的曲学常识.然而从明中叶以前的许多早期戏曲文献看,“曲牌”不标“南”、“北”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中国传统歌唱大多是以方言入唱,南、北方言的差异的确导致了曲唱有南、北之别.但作为文体单位的“曲牌”,与诗、词一样,当其作为歌辞时,既可用南音歌唱,也可用北音歌唱,“曲牌”本身是无所谓有南、北归属的(正如词牌不分南、北一样).“曲牌”之分“南”、“北”,是周德清、朱权、沈璟等历代曲学家们数百年苦心经营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并无多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所收之“瓠”在上古本为瓠瓜的类属名,得名于“囫囵、浑然一体”;“匏”当为瓠的一个变种,得名于“包裹、包藏”义。在文献中,“瓠”也可特指“匏”,但并非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二者完全等同。大约唐代时,“瓠”才开始专表今天所谓的“瓠子”这一品种。“瓢”为用剖开的匏做成的盛舀容器,并非指葫芦。  相似文献   

19.
释“”、“”、“”@文术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研究副词“接连”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兼与“连连”、“一连”、“连续”、“陆续”作一比较。“动作或性质的相接或紧接性”是“接连”区别于“连连”、“一连”、“连续”、“陆续”的重要的语义特征。对“量”的强调,从极强的主观性到相对的客观性,形成了一个“连连〉一连〉接连〉连续〉陆续”的连续统,“接连”处于这个连续统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