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彩萍 《探求》2002,(Z1):29-30
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刻掌握它的哲学内涵 ,对于正确使用这一理论并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一)“与时俱进”形象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 ,同时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与时俱进”形象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这种辩证关系。即使是真理性的认识 ,也会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限制 ,只能是相对真理 ,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 ,也有可能成为谬误…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我们如何走近马克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初被传入中国便开始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对其哲学的理解史。而如何走近马克思便成为其中的主题。“实践优先”与“开放创造”是马克思所独具的理论境界,而对此“境界”的失落是难以“走近”马克思的深层症结。只有走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即文本与境界,才能真正地走近马克思,实现其人类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科学技术理论的重要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一重要原理的理解和实践,尚有许多不全面、不科学、不正确的地方。因此,全面、准确、正确地阐述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标准与生产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和本质特征,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是我们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地弄清这两个标准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以防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认识的偏差,有必要对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全面正确地理解。  相似文献   

6.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学术交流》2006,23(11):5-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成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重卢卡奇而轻葛兰西研究的局面,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远未被发掘出来。以往的研究和评价或者满足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作定性研究,以判定其实践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为旨归;或者把葛兰西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以探寻葛兰西实践哲学对后继者的影响为目的。但是,上述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葛兰西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解读、从哲学理解范式根本转换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作的全新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 ,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 ,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 ,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 ,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 ,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罗锋  周玲 《社科纵横》2011,26(7):16-19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亦即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下,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找到了它们的理论契合点,并由此延伸出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证问题,即如何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谷炜江 《学术交流》2002,3(4):10-12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手段,最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目的,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而检验“发展”的客观标准是生产力,即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三大初步总结、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概括的十二条,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充分肯定和一再重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论断。这是他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而得出来的新结论。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毫无疑问,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分析和解决的“总问题”,是资本占有劳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形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三种有机统一的基本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以后的发展史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和命运。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可概括为:大众形态得以倡导,但尚未完全实现;学术形态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明显;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进一步得到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结构,而且要营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其大众形态、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 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只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取得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实现理论成果的重要价值,并使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李天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一科学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一、邓...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体系的哲学模式是农业文明的依附性文化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改革开放后,工业文明的主体性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向“本真”回归。随着“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文化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跨世纪走向的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17.
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20.
姜迎春 《阅江学刊》2023,(5):5-12+167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体现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遇到理论上的对手,只有克服和战胜这些对手,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克服和战胜旧哲学、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现了理论创造与思想批判的统一,这一理论特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在一切时代的发展。作为注重实际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反对空想与空谈;作为面向未来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始终追求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