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方言中,广州话素以声调复杂著称。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下简称《概要》)认为,广州话有九个调类,两个变调: 阴平(55或53) 阴上(35) 阴去(33) 阳平(21或11) 阳上(13) 阳去(22) 上阴入(5) 下阴入(33) 阳入(2和22) 高平变调(55) 高升变调(35)  相似文献   

2.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广州话的字调有九个调类小类或六大调类。历来学者多认为广州话变调多半发生在连读的后一个音节;变调的调值不同于基本调类的调值,并提出基本调类外存在两类变调调类,但诸家所用调名和其所指范围有同有异。如王力认为其中一个是平上去声的变调第十声,调值近似于第二调阴上而略高,等于普通话的阳平,另一个是入声的变调第十一声,是以第十声为基础再加上入声的尾音-b,-d或-g构成。而袁家骅和高华年等则把变调调值略高于阴平者称为高平变调(符号为(?)~*),此变调为王氏书  相似文献   

3.
南阳方言四个调类的调值是:阴平35调,阳平42调,上声55调,去声312调.文章主要探讨南阳方言中两字组、轻声及叠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甘肃西峰方言中后字非儿化韵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及其规律。附带指出西峰方言的轻声有两类: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两字组变调从重重型和重轻型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四种变调类型,变调六个:24调、211调、31调、53调、51调、55调。变调主要跟今音的语音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广州话的oe     
一、外地人学讲广州话,读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些字音最难念准?最难念准的是诗的韵脚“霜、乡”二字。广州话“霜“念(?),“乡”念(?),主要元音都是(?)。二、为什么外地人学广州话念以(?)为主要元音的字音有困难? 汉语方言拥有(?)(或φ)元音韵的甚少,早已知道的只有吴方言的上海话有φ、μφ、φy,苏州话有φ,φy。闽方言的福州话有(?),建瓯话有(?)、(?)。最近才知道湖南攸县方言有aφ、iφ、(?)φ。  相似文献   

6.
诸暨话属南部吴语,其环围与该县行政区域大致相当,内部略有差异,但不大。它以明显的特征区别于邻县各方言。诸暨话的单字有八个调值:阴平 55 (例字)巴 夫阳平 35 爬 扶阴上 53 把 府阳上 31 马 妇阴去 44 怕 付阳去 224 骂 腐阴入 (-?)5 博 福阳入 (-?)2 薄 佛这些声调在连续时,有的要变调,有的不变调,有些变调反映出一定的语法意义。本文仅举变调与词性、词义有关的一些例子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构拟古代汉语的调值,是汉语音韵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难度大,学者们仍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比如,日本赖惟勤先生根据至今还保存于日本佛门的中国古代流传到日本的佛教音乐,构拟出了公元九或十世纪宋代长安方言的调类调值:阴平,高降调,阳平,低降调;阴上,高升调,阳上及去声,低升调;阴入,高,阳入,低.赵克刚先生在《浊上变去论》(载《重庆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中,根据文献记载推论宋代至元代的声调大致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促)、阳入(促).陈振寰先生则更加充分全面地利用了古代典籍和方言、亲属语言的资料,并从语言学的音理角度进行分析,构拟出了隋唐以前黄淮流域的调类调值,其结论是  相似文献   

8.
粤语是为数不多的保留阳上调的汉语方言。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粤语对古阳上调的继承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了阳上调;二是古阳上调归入阴去调。根据对马来西亚汉语方言的调查,我们找到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吉隆坡粤语早期受到客家话的影响而产生了上述的调类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壮语老借词、汉越语、平话和粤语的十三项语音特征的平行比较 ,显示了前三种语种在语音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并都与粤语 (指以广州话为代表的较晚历史层次的粤语 )有着一致的区别 ,这说明在早于《切韵》时代的古代南方地区存在着一种内部相当一致的汉语权威方言 ,前三个语种应是来源于这一权威方言而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则是来源于《切韵》系统 ,从而进一步证明 ,汉语各方言不都是谱系树式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入声韵与入声字韵母的关系,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试看近年来出版的两种著作的有关论述: 《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绥江、水富、陆良、云龙、剑川、洱源六县有五个调类,除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外,大多数古入声字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的调类——入声。不过,这些方言读入声的字,都不再有以塞辅音p、t、k(或p)作尾音的入声韵母,而是读作单元音或复合元音韵母。  相似文献   

11.
长沙方言单音节声调及双音节变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发现,单音节声调包括阳去21和上声42两个降调和阴平23,阳平13,阴去45,入声24四个升调;没有平调。变调有三种形式:阳去做前字时,调值由21变为22;上声无论做前字或是后字,均由42变为33;入声做后字时,在并列或偏正结构中由24变为33。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13.
东南方言声调演变各有规律、特点及条件 ,纵横两向的比较是显示其共性与个性的惟一途径。东南方言声调演变中 ,声母的清浊、送气不送气、元音的长短、韵尾的分合存废、全浊次浊的划分以及连读变调 ,既影响声调的分化 ,也影响声调的合并。东南方言声调复杂的结构类型不仅反映汉语声调演变的规律 ,而且反映方言声调演变的历史层次。声调演变是以音类、字类为条件采用词汇扩散方式实现的 ,东南方言声调的空间差异是汉语语音演变时间差异的折射 ,方言中呈现的音变重演了历史上已经完成的音变 ,是探究语音史的可靠依据。汉语多方言点的声调比较研究中 ,调值调类标调法是最为合适的标调法  相似文献   

14.
若问汉口方言有几个声调,汉语音韵学、语音学或方言学界的专家们很可能会一致答曰:“四个:阴、阳、上、去。”有入声否?曰:“无入声,古入声已归阳平。”看来,这个问题早已有定论,而且事实上这种定论已载入有关专著和高等学校的现代汉语教材。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和廖序东两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协作教材《现代汉语》,都在其语音部分刊用了同一内容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声调对照表”,兹摘录其中有关汉口方言声调的部分以为证: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标准音有四种声调,调值也是四种。一般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分别是:阴平声[55];阳平声[35];上声[214];去声[51]。赤峰汉语方言中也是四种声调,调值也是四个,但实际读法却和普通话有很大不同,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分别是:阴平声[44],[33];阳平声[24];上声[223][213][2132];去声[42]。那么如何改方言为标准音呢?  相似文献   

16.
要讨论客方言的内部差异,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客方言?从语音上看,客、赣方言古(中古,下同)全浊塞、塞擦音声母无论平仄今变送气清音。故有人认为客赣应合称一大方言,如罗常培《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周法高《论中国语言学》P20“有客家方言的有罗常培的《临川音系》、董同和《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杨时逢《台湾桃园客家方言》”,然亦有认为客赣应分为两大方言的,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张琨  相似文献   

17.
湘潭方言单字调和双字组变调的语音实验研究发现,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4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湘潭方言的连读变调有两种形式:上声在二字组无论做前字还是后字,均由42变为44;入声在阴平、阳平、入声字后时,由24变为33;湘潭方言的轻声时长大约是非轻声的一半,调值为3,上声在轻声前也发生变调,由42变为44。  相似文献   

18.
《广州音说》是陈澧专门讨论广州话语音特点的一篇论文。从陈澧的生平经历可断定《广州音说》所据之"广州方音"正是当时的标准省城音,文章所讨论的语音特征,大致反映了19世纪初期至中期的广州话概貌。《广州音说》是陈澧在考证韵书切语过程中,以广州音为参照,"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逐渐积累形成对广州音特点的认识而成文的,其成文时间应为《切韵考》之后,大致与《东塾初学编·音学》同期或稍后。通过比较考察《广州音说》所列举"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的五项语音特征,发现广州话存在浊上变去的发展趋势。在共同语的影响下,广州话原读阳上调的浊上字先出现文读音,形成阳去阳上文白两读共存的过渡阶段,然后阳去调文读音逐渐覆盖阳上调白读音,完成浊上变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赤峰汉语方言音系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汉语方言形成于清代。赤峰音系,除该地区最南端的八里罕方言岛的语音独具特色(隶属冀鲁官话)外,其内部一致性较强,只有新派和老派的区别,地域差别很小,八里罕话不能代表赤峰方言。赤峰方言的声母有25个(包括零声母),韵母有36个(不包括儿化韵),声调有4个(不包括轻声和变调。阳平44、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赤峰方言声韵的配合关系和声的调的配合关系跟普通话相比,大同小异,赤峰方言共有1,236个音节。赤峰方言的音变现象大体有:变调、轻声和儿化,以及同化、异化、增音、弱化、合音调、个别字在读轻声时的特殊读音等。  相似文献   

20.
泉州话曾是闽南方言的代表。后来被厦门话取而代之,泉州话则居闽南方言里一个重要的次方言地位,但仍一直作为旧称五县音(即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和永春县,实际上应包括德化县)的代表。今天的泉州话有七个声调,它的调类和调值如下: 调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调值:33 24 544 22 31 4 13 例字:东诗同时董死动是栋示督薛独舌注:①今泉州市区有少数人已将阴上的部分字混同阴平。②有人将阴上调值定为44,亦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