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体制转轨与发展转型是转轨时期的双重任务,转轨时期的总成本可以因转轨路径、政策安排的不同而得到控制,但成本一旦发生就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为转轨阶段的转换而消失,前一期间内被推迟、忽略、隐藏的成本都会以累积、转移的方式在后续的转轨过程中或转轨结束时反映出来,成为必须最终结清的费用,从而对转轨的最终绩效评价产生校正作用,或者直接在过程中对转轨的效率产生影响。中国转轨过程及绩效评价模式的转变,可以1998-2004为一个转折,这之前的着眼点在于打破一个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并在这一过程中以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温饱问题。这之后的着眼点是要在完善新体制的过程中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让各个方面在相互适应中获得持续发展。到转轨结束时,对于转轨过程的评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是否建立了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是否确立了一种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三是是否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现实基础。中国目前转轨的实践进展已经提示我们,将转轨作为一个完整过程来考察,将转轨的目标、绩效的评价、费用的结算、政策的选择联系起来。从全局、从转轨完成后的经济社会考虑,既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的转变,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外生后发型的特点 ,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再加之中国社会转轨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 ,决定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必须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转轨时期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宏观调控、保障运行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诸子百家争鸣与社会转轨张清华一、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转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的转轨.第一次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转轨,第二次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轨,第三次则是由封建社会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向社会主义社会转轨...  相似文献   

4.
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的效应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纷纷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走出了不同的转轨路径。与此同时,顺应总体经济转轨路径安排,转轨国家在 金融领域也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启动金融改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扩展,转轨经济国家金融 体制转换效应的一系列特征应予以充分关注:如金融体制转化的速度差异、金融业的稳定运 行程度、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追求稳定化金融转轨模式的问题与激进自由化的 金融转轨模式可资肯定的方面等等。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从多个层面对金融体制转 换的效应加以比较,并提出了转轨国家今后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宋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担负着管理和调接经济的职能。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弱和实现方式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干预不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而且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即将迈入21世纪时,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关注:持续增长的美国经济,80年代强劲发展而90年代处于低迷的日本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发生动摇的“东亚模式”,艰难地转轨的东欧经济。中国的改革,主要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无疑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因而,研究转轨经济国家的改革对中国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处于转轨经济阶段的几个国家与中国的改革情况作一比较,以期对中国经济改革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一、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80年代末期 ,前苏联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崩溃最终演变成一场大幅度经济滑坡 ,随之而来的是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遭遇重重困难。转轨经济体的表现辜负了人们的期望 ,原因在于 :与转轨相关的经济问题被大大低估 ;政策制定者作出的决策充满疑问。然而 ,即便如此 ,转轨经济体在许多方面仍取得了进步。本文将对转轨国家在转轨头 1 2年实行的战略和结果进行评价 ,概述它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举例时 ,主要关注 5个中欧国家———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以及俄罗斯的经历 ,同时参考其他三组国家的状况 ,它们…  相似文献   

8.
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地方社会科学院在为地方政府服务转型之际出现的功能定位方面的几个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地方社会科学院体制转轨后所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功能:基础研究功能、应用和对策服务功能、对外交流功能和创造知识与文化功能。这四个基本功能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地方社科院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的分析,结合我国改革的指导方针、战略设计的变迁,探讨了我国经济改革中转轨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杜火韦目前,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深化,金融业快速发展,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运用,而较为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着许...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东欧国家以及中国采取不同的转轨方式,纷纷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此相适应,转轨国家在金融领域也以不同的方式启动金融改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扩展,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的不同效应日益显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从多个层面对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及其效应加以比较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转轨国家未来金融体制转换的制度安排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寻租现象及其影响,对寻租的消极作用与在转轨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作了两方面的分析。作者侧重于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寻租行为,结合扭曲理论进行分析。文章在说明转轨期经济中寻租主体与租金来源与成熟市场经济不同点的基础上,着重对转轨期经济中的寻租行为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作者提出的“间接生产性利润”概念和寻租的“体制创新”作用等寻租在转轨期经济中的正效应,都与迄今其他作者对寻租一般加以否定的观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们纵观世界一些国家的历史可以看出,凡是完成了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的国家,不仅顺利地跨进了近代文明,而且迎来了现代文明,成为发达国家,成为富国和强国。否则,迟迟不能完成转轨,他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增大。即便取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转轨前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女性就业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对转轨期前苏联东欧地区的女性就业变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转轨期这一地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及两性不平等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15.
东欧的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是东欧国家艰难的经济转轨过程和经济由严重困难转向逐步发展的年代,在90年代即将过去,新世纪已显曙光之际,东欧经济转轨将获得稳步发展。其经济发展道路坎坷,具有很大的不明朗性  相似文献   

16.
银行转轨与培育资本市场王晶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融资体制的必然要求。目前,为实现这种转轨,国家在金融体制改革上已经迈出关键性的几步:其一,把中国人民银行改组成国家的中央银行,使之成为货币银行、银行的银行...  相似文献   

17.
张谊浩  陈柳钦 《浙江学刊》2004,24(1):168-173
对转轨经济国家的经济来讲,金融体系的发展十分关键.其中,股票市场的发展、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又是重中之重,它们对于转轨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金融体系稳定、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都非常关键.本文将侧重从这三个角度对转轨经济国家金融体系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等几个次大的调整,而加入TPP是美国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大转轨。这一战略大转轨的目的就是诱使相关国家牢牢地捆绑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战车之上,迟滞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巩固和扩大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日本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曾提出自身的一体化战略。但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其战略主要是与美国相符合的。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地应对。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性效果不足和经济运行失衡是中国经济的两个突出问题,二者都受到同一转轨背景下的体制性约束。本文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失衡是结构性的,其实质是转轨过程中传统体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财政政策只能提供一个相对平稳的宏观环境,转轨中的体制性矛盾最终必须通过改革来消除。  相似文献   

20.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命题,但“双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模式、技术与机制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净零碳转轨进程。中国净零碳转轨的提质增速需放弃原有的碳思维,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服务,以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实现能级转换为支撑,加快推动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从多赢协同的视角出发,净零碳转轨还需加快转变原有的发展范式,夯实原创核心技术,通过能源供需市场“去中心化”、分布式与扁平化发展,加快释放零碳转型的发展动能,为推动中国碳中和进程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