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阮大铖所结中江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中林  尹玲玲 《学术研究》2005,(11):130-134
中江社是晚明影响较大的一个社团。此前学界往往从阮大铖的政治评价出发,将中江社列为复社的对立者避不多谈,使该社成员及状况等不甚了了。中江社之结虽然包含有阮大铖的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从该社之成立渊源、成员特点等方面来看,中江社实属文学社团而非政治社团。  相似文献   

2.
阮大铖南京戏剧活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大铖《石巢传奇四种》中的《牟尼合》、《双金榜》和《燕子笺》皆创作于其南京生活时期即崇祯九年(16 36 )至崇祯十五年 (16 4 2 )之间 ,地点在南京牛首山祖堂寺和南京附近姑熟曹履吉遥集堂。崇祯期间南京党争激烈的政治气候、歌舞升平的文化氛围以及作者有意将戏剧活动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工具等现实因素 ,为其戏剧创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契机 ,而其南京戏剧活动又对当时南京的政治、文化乃至政权交替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复社是明清之际十分重要的文人社团,其成员在崇祯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取得巨大成功,考取进士及举人者达400余人,甚至还曾囊括甲科三鼎甲.正因为在科举上的成功,复社才得以吸引众多士子加入,从而成倍扩充了自身组织的规模,同时,复社成员通过科考进入官场,也增强了朝廷中的清流力量,影响了晚明政局的走向.复社科举成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复社把科举考试当作社事的重心,其领袖疏通科场,联系考官,善于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成员中式.  相似文献   

4.
崇祯五、六年间,六皖文士在安庆创立中江社。中江社与复社同时并起,又缘阮大铖参与其事,遂引起现代学者浓厚的兴趣。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认为中江社为阮大铖与东林党、复社暗争的政治之具,郭绍虞等人接受其说,今人或谓中江社更倾向于文学创作,其说皆不免有误。中江社只是明末的一个普通文社,既非海门大社的延续,亦非政治性结社,其旨在会文,以备科举之需,兼为诗酒之会。阮大铖在中江社创立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参与社盟,大抵是尚标榜,好名利,以风雅自许。论者不当斥中江社为与复社为敌的小人集团,亦不必视其为文学社团,从而夸大它的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视野中,晚明复社一直是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并将与之同时诞生的许多其他文学社团湮没了。事实上,明清之际与复社大致同时的松江幾社,无论其成立及活动时间、成员构成、文学思想还是文学创作、文学史地位等诸方面均独立于复社之外,它以迥异于复社的存在方式、生存特征、学术背景和文学史影响,体现出晚明文人社团丰富的精神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松江幾社不仅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而且是较复社具有更长久的生命活力和进取精神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6.
吴伟业是复社领袖张溥的弟子,被列为复社"十哲"之一.对复社来说,由于吴伟业在科举与文学上的成绩,复社的地位与影响大大增强.就吴伟业而言,由于加入复社,他的功名与仕途之路既春风得意又危机四伏.从实际行动来看,吴伟业对复社的相关活动,从衷心拥护却不肯全力以赴,逐渐发展到坚决站在斗争的最前沿,成为复社党魁.明亡后,吴伟业对复社的发展经过、功过是非作了全面的反思.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想认识,对吴伟业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肖 《青海社会科学》2008,(1):182-186,193
复社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社团,组织形态严密,以张溥为盟主、应社为中心,各地的文社作为辅翼,相互交叉成网络式的结构;有别于一般文社,复社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复社亦有别于政党,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科举考试与尊经复古、匡正时俗。复社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的文人团体。  相似文献   

8.
复社的形成缘于晚明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为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天启、崇祯年间的政治局势与当时士人复杂多变的心态,经世思潮的兴起;面对日渐卑下的世风与士风,士人阶层的反应;文人结社的传统及八股取士对结社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的称颂等五个方面.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呈现出了明显的遗民之思,其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互存的.  相似文献   

10.
唐绍仪、益友社与戊午军政府改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友社是护法国会中 ,最有实力的派系 ,作为益友社拥戴的政治领袖 ,唐绍仪在 1 91 8年军政府改组时 ,被推举为政务会议七总裁之一。通过议会政治 ,进入权力中枢 ,是唐绍仪和益友社的一贯追求。改组前后群雄并立、互不相让的派系斗争 ,使他们主张、并为之努力的军政府内部改组方案 ,终成事实。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失重情状下 ,实力派与民意派之间及其内部相互制衡的政治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南明弘光政权期年而亡,论者多归罪马士英、阮大铖、福王诸人,此论固然正确,但其他朝臣甚至整个文人阶层的政治品格,更是决定南明政权最后命运的核心力量.钱谦益、吴伟业与陈子龙三人,是崇祯后期最具政治声望的文人,在弘光朝也先后入仕.他们这段时期的政治表现,特别是在面对吴适与蔡奕琛矛盾冲突时的态度,截然不同,既体现出当时各类文人的不同政治品格,也说明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文人集团,其品格已不足以支撑一个病入膏肓的政权,南明的灭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英国帝国主义情绪高涨。布尔战争爆发后,英国社会分裂成帝国主义派和亲布尔派,费边社内部也随之分裂为保守派和亲布尔派两派。费边社两派在是否支持费边社公开阐明其对战争的态度、是否支持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以及是否支持自治政府三个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费边社帝国主义观念的内部矛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双方对社会主义概念的不同理解,更重要的是源于双方对政治现实的不同考量。  相似文献   

13.
明代浙江湖州府岘山结文学社团的现象颇多,前后继踵.在几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从正德年间的"苕溪五隐"社到万历年间的"岘山逸老社",文学活动绵延不绝.从正德到嘉靖末年(1508-1566),以刘麟为中心,形成了从"苕溪五隐"社到"岘山逸老社"的演进过程.刘麟等人去世以后,岘山社或有中断,但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以后,许孚远薪火相传,复举岘山社集.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理学思想和丰富的风格,与前后七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谭元春率领竟陵派加入复社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考察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治上的共同倾向,对东林党的同情与支持,对时事与民瘼的关心;二是两者都追求淳朴的人伦关系,重忠孝情义;三是两者都主张学古,推崇汉魏唐文学,认为诗文应是忠孝人真性情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词社从南宋后期发源,至清末民初活动达到鼎盛。地域上,江苏、浙江、北京、上海之外,粤闽湘黔等多地也兴起词社;人员上,戈载、"晚清四大家"等词派首领纷纷建社。此时的词社与词派产生密切因果关系,从而引导了当代词风。另外,词社领袖通过提携成员、刊刻词籍、发布词论等方式,在推动词学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而词社活动时间的长短,也对词风变迁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祁高飞 《齐鲁学刊》2012,(5):130-133
铁华吟社是清光绪年间活动于浙江杭州的一个重要的文人社团,晚于该地区较有影响的东轩吟社约半个世纪。不同于东轩吟社有专门的社集《清尊集》,铁华吟社没有自己的社集刊刻流布于世,故而关于该社的起讫时间、参与者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尚不深入。结合该吟社发起人吴兆麟的《铁花山馆诗稿》及其族侄吴庆坻的《蕉廊脞录》等作品进行探讨,不但可以考见该社团的一些基本情况,澄清许多事实,亦能对铁华吟社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杨萌芽 《云梦学刊》2010,31(5):93-98
超社、逸社是清末民初两个重要的遗民诗社,由私交甚好的一批士大夫组成。这两个诗社在上海的文学活动持续了三年多时间,他们通过频繁的雅集来切磋诗艺、纪念先贤、酬答饯行,既借以抒发亡国之痛,又在精神上相互慰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遗民诗社,他们也引发了不少非议,其历史处境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相似文献   

18.
抗战后期,全国的同善社纷纷组织暴动,其中"黔东事变"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它是由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所导致,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分别采取相应的策略,最终导致同善社暴动相继平息,并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主要成员,参加了该社的成立和初期的主要活动.胡适在参与该社活动当中,与北京教育界同仁、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孟禄访华、国语国文教学、学制、庚款退还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分歧.这些分歧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学术、派系利益背景,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教育界内部、北京大学与其他七校之间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晋国的卿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 秋时 代 是中 国 历 史 上家 国 由 合 一走 向 分 离 的大 转 折 时 期,晋 国的 卿 族 政 治是 这 一 时 期典 型 的 社 会政治现 象。其于“ 君之 ”又“ 宗之 ”旧例 在 国君 层面 遭到 破 坏之 时,通过 文 公大 分封 及 六卿 制度 的 建立 而确 立 。其不 断 发展的 结 果 是 六卿 集 团 取 代国 君 成 为 统治 系 统 的 中心 ,同 时使 源 于 国 君层 面 的 君 、宗 分 离潮 流 开 始 向卿 大 夫 以 下 各 个层面 扩展 ,最 终 使晋 国分 裂 成为 三个 具有 家 国分 离特 征 的新 型国 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