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中 《河北学刊》2004,24(5):93-98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 ,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 ,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 ,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 ,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 ,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 ,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 ,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问题主要是用来解决伦常名教的形上基础、人之为人的根据以及终极关怀等安身立命问题的 ,而不是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的。中国古代哲人几乎从不用知识论的进路考量天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 ,而是靠修养、直觉、(准宗教性的 )情感体验来感受天人之间的默契。由于是一种默契 ,也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因此 ,理解的空间也就相当大 ,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源于殷商,历经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诸子争鸣,百家异说,儒、道、墨、法、名、阴阳等学派成立,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为我国哲学奠定了基础。从殷商至春秋战国,天人关系成为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我国古代哲学是从天人关系讨论开始,围绕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而形成。人类哲学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的发展是不可分的。哲学和宗教原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发展中逐渐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我国古代的天人观,在最初  相似文献   

3.
陈赟 《中州学刊》2002,(6):137-142
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有一个独特而又深刻的天命论传统。对于中国思想而言 ,天命不是起源于宗教神学的实体性上帝 ,而是发源于民众的生活 ,它体现为民情、民意、民欲等等 ,它就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政治的秩序。中国思想认为 ,天命并不具有人格性、意志性 ,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因此 ,天命被理解为自发性的社会—政治的秩序。正当性的政治必须充分尊重这种秩序 ,而不能去人为地干预它 ,这样的政治就是无为的政治。“忠君”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获得恰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赟 《人文杂志》2002,(6):34-40
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有一个独特而又深刻的天命论传统。对于中国思想而言 ,天命不是起源于宗教神学的实体性上帝 ,而是发源于民众的生活 ,它体现为民情、民意、民欲等等 ,它就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政治的秩序。中国思想认为 ,天命并不具有人格性、意志性 ,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 ,天命被理解为自发性的社会———政治的秩序。正当性的政治必须充分尊重这种秩序 ,而不能去人为地干预它 ,这样的政治就是无为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57-161
商代君权神授为形式的神灵崇拜至西周发展为以"德"为核心的天命思想。西周统治者将"德"观念这一主观因素引入天命观,并衍生为私德和德政两个层面。这种全新的天命观念成为西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对西周统治者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警戒作用。同时,作为文化的源头,西周的天命观又对后世社会在政治、哲学、文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殷文化是宗教文化,周人把它因袭下来,致使西周文化仍然在宗教思想统函下,无论世界观、政治学、道德论都没有脱离宗教思想而独立。但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内容变化走在形式变化的前面。西周人虽然没有打破从殷人那里因袭来的宗教体系,但在宗教体系的形式中提供了重要的新内容,形成了西周宗教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作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是近几年来讨论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我认为,从中西哲学之比较这一方法论为出发点,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从根本上是“合中外古今”文化而熔成自己的思想体。维新运动是这种哲学的起点,它既不是古代经学的继续和推演,也不是外国哲学的抄袭,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既具有世界资产阶级哲学的一般共同点,又显示了具有中华民族形式而包含着新的内容的特殊性。这就是延续性和突破性的  相似文献   

8.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中国哲学起源的研究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达到更深入的体味与把握,引进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运用宗教人类学和哲学人类学对中国古代哲学发端的探讨中提出如下见解:从夏商的敬畏天命到《周易》的天人合一,中华远古文化清晰而典型地呈现了“哲学起源于宗教”这一发展轨迹。勾勒和分析这一轨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追踪厘清中国古代哲学的来龙渊薮及特质,并可为远古文化进化的深层机制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张节末在中国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中,情感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发生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并产生了针对着人格的主养气的情感论和主教化的治情论,也发生过有情和无情的争论并进而延伸向何为理想人格的争论;史官很早...  相似文献   

11.
天命理论是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理论。天命理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东方原始巫术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天命理论的形成是古代中国早期宗族社会在政治上的反映。天命理论的政治思想方针主要体现在以德治国的方针上,是古代东方宗教文化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2.
梁涛 《江汉论坛》2023,(3):5-12
中国古代国家是在家族血缘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国同构的形态,宗教和刑罚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礼最初是指祭祀的礼仪,由于中国古代国家是通过宗教的力量实现社会分层,进行政治统治,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后来也泛指氏族内部的习俗、习惯等,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是德。刑最初是指对待战争俘虏的刑罚,其用于治民,便要与典、彝也就是德相结合。法最初是指刑罚,后衍生出法令、法度、法律之意。中国古代“兵刑合一”,故最早的法律形式乃是军法,体现的是君王的意志。在中国古代,宗教变革及其由之带来的德(礼)与刑的政治工具化,推动着国家的形成;而二者之间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优化,最终确立起周代德主刑辅的治国理政思想。  相似文献   

13.
易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 ,是东方最早的哲学 ,也是世界最早的哲学。《易传》是《易经》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使之进一步升华为古代哲学的科学体系。本文作者将其理论归纳、概括为“五论” :即论乾坤 (宇宙论 ) ,论道 (规律论 ) ,论太和 (自然论 ) ,论人文 (社会论 ) ,论德行 (认识论 )。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简要论述 ,以便进一步对希腊古代哲学作比较。  相似文献   

14.
人学、美学、道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人学、美学和道学蓄积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研究它关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的人学从天命论中解放出来,包含变革天命和保持人与天的正常关系这双重意义。中国古代人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母体,中国古代美学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框架,是在世俗真、善、美之上,耸立着“大全大美”这一层次,其特征是:以人为中心,由人连通艺术:真、善、美以善为核心;世俗的真、善、美与超世俗的大全构成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而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思想的研究尤为薄弱。一说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往往就直接判定其为具有明显神学目的性的宗教论,而忽视甚或歪曲了这一理论思想中比较重要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实际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代表了两汉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水平,它不仅有神学目的性的宗教维度,还有人文性的伦理维度、系统整体性的宇宙结构维度和生成性的宇宙发生维度,它并非神学宗教论,而是产生于西汉具体社会形势下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尽管天命思想的起源是几乎与至上神的信仰形成一样早,但是就其发展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学说——天命政治神学,是在西周初期完成的.西周天命神学的成熟,其动力最初来源于其政治合法性建构需要.周人的天命政治神学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思想突破:一、“天命靡常”;二、“惟德是辅”;三、“敬天保民”.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艺肖像与美学宗教意蕴袁明光中国古代文艺是人类文艺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映照和折射,是中华民族光辉历程的物化形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必然也是文艺的主体.肖像描绘,...  相似文献   

18.
任继愈同志几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和批判儒教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的圣人"、"具有高度尊严的教主"、"高贵的素王"的孔子及其学说.作者认为:儒家是宗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宗教思想.并曾多次指出,朱熹"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的人物."又说:"朱熹的思想属于宗教,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宗教体系服务的."他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西方那样的产业革命,所以"哲学没有条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这就造成中国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一个关系极为重大的问题。由于西周社会性质尚未解决,对后来历史的研究便不能保证有正确的源流追溯。作者也主张西周是封建社会。为了提供关心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同志们参考,愿将近年一些新的发掘写出来以就正于读者。 一、从周人的天命观看西周应属于封建社会 西周的天命观,许多学者都论述过,虽然各有发明,但没有人分析清楚它本质上的阶级属性。根据《尚书》和《诗经》,我认为西周因袭殷人的上帝观念而创造的天命观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周人因袭殷人的上帝观念创造出来的天帝,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同世界古代各民族的宗教发展情况相比较,是异乎常规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的“仁学”价值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集中体现。出自于儒家《孝经·圣治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但它确实代表了以孔子为代麦的传统儒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进一步发生动摇,人们普遍对神的虚幻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神、重人事轻鬼神的价值观念,突出了人的价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