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官新义》,北宋王安石著,是宋神宗钦颁“三经新义”中最重要的一部理论著作。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还曾对宋代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我们研究宋代政治、思想、王安石变法等问题的重要史籍。目前,史学界尚未有人对此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为抛砖引玉,本文拟就此书的修撰背景,特色及流传问题,略书浅见,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周礼》是宋人争议颇多的一部经典。本文主要分析宋末大儒魏了翁《周礼折衷》的经学特点:魏了翁对《周礼》抱持尊重的态度,认为此书本完整,传世本的残缺是流传过程中造成的,而《周礼》见疑于后世的主要原因在于汉儒解经的分歧与失误;对代表汉唐《周礼》学权威的郑玄《周礼注》,魏了翁既肯定其学术价值,又进行了有的放矢地批驳;对于宋代《周礼》学代表作王安石的《周官新义》,魏了翁一方面肯定其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批评王安石阿附郑《注》,未能领会《周礼》所蕴先王政治精髓,导致变法误国。这些特点展示了魏了翁的《周礼》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永乐大典》本百科全书式的《永乐大典》于一四○三年至一四○八年编于南京.一四二一年,《永乐大典》及文渊阁芷书迁至北京。这部巨著的副本完成于一五六二至一五六七年间。战火和保管不善,都是文学宝库的死敌。一七七三年,在恢复《永乐大典》收入的佚书过程中,《永乐大典》得到广泛应用。这时发现北京这套《永乐大典》副本不完整.当时存于翰林院.是四十年前从皇史歲迁来的。  相似文献   

4.
以正统儒家自居的学者对王安石《尚书新义》作出了否定性评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他的学术不正,但也并非完全否认其学术价值。王安石在《尚书新义》的诠释中表现出的一些思想例如君臣思想、对微子出走行事的看法及对法家思想的吸收利用,都与正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而这是因为王安石不仅遵循道德性的标准,而且也遵循智性和有用性的标准而形成的,是他的早期哲学思想在变法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永乐大典》在同一种辞书间单字的排列顺序问题。在同一种辞书内部,《永乐大典》所引《洪武正韵》与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的韵序、字序完全相同。《永乐大典》在引用《说文》、《集韵》、《龙龛手鉴》、《五音类聚》时,单字的排列并非是按照所引辞书的前后次序加以排列。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在北宋熙宁年间的变法,因哲宗“元祐更化”而失败。因此,史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就连一些力图对变法作出恰当评价的文章,也只是肯定这次“变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是有成就的。”其实,王安石变法是整个封建社会中一次突出的以“理财”为中心的改革运动,正是由于这次变法中表现的不容忽视的理财观念。列宁才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我们研究、肯定这次变法中的理财观,对于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一)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了。在这种情况下,《永乐大典》中的江湖诸集去宋代最近,是无可争议的善本而弥足珍贵。由于过去《永乐大典》是帝王的御用品,深藏禁中,一般人很难寓目。所以,从清代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转贩了多次的资料——《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按理说,《江湖小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有所怀疑是难免的话,那么《江湖后集》是从  相似文献   

10.
一、缪氏抄校《永乐大典·顺天府》的由来《永乐大典·顺天府》存卷七至卷十四,系缪荃孙从《大典》中抄出,原为缪氏旧藏,后归李盛铎,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用缪氏专为抄书印制的绿格竹纸所抄,前半叶左方栏外印有“艺风钞书”四字。艺风,缪氏晚年别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全书有缪氏朱笔校字。首册书衣有李盛铎题字:“此书乃从《永乐大典》抄出,共存八卷,凡三册。”卷端有缪氏“荃孙”、“云轮阁”二朱文长方印和李氏“麐嘉馆印”朱文方印。《永乐大典目录》天字韵下列《顺天府》二十卷,即从《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此《顺天府》八卷应为《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至四千六百五十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编纂规模上的评价提出质疑,将二部大书在编纂时所含作品的种数、字数、卷数、册数、形成的体积与副产品、工作速度、使用的人力与时间作了对比和全面分析,认为作为同类工程,《四库全书》的编纂规模比《永乐大典》大。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本《唐才子传》是四库馆臣以《永乐大典》"事韵"、"姓氏"中文字缀合而成的。与《永乐大典》原文及元刊本相校,《四库全书》本在体例和文字方面均有改动,但其中异文对《唐才子传》校勘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3.
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  相似文献   

14.
以往学界多认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采录《王安石日录》入正文,是不因人废言的良史作派,但这只是注意了李焘用《日录》订正史实的一面,而在具体到事关新法是非以及针贬变法方面的深刻用意却很少注意。实际上李焘是用王安石自己的记录来否定变法。  相似文献   

15.
《永乐大典》虽然仅存残本八百余卷,但它收录的方志具有数量多、版本早、种类全、涉及地区范围广等特点,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具有补充史料的价值,还具有校勘、辑佚等文献学价值。然而《永乐大典》收录的方志亦存在著录文献名不严谨的现象,存在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的现象,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礼学史上,东汉末年郑玄礼学的兴起,根本性地改造了两汉礼学观念,并对其后的经学史、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汉经学中,礼是五经中之一种,而不是五经共同的基础,礼是冠、婚、丧、祭等具体礼仪之学,而不是一套无所不包的政教大典,礼唯有士礼,且是完书,而无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郑玄改造礼经,将礼经从《仪礼》变为《周礼》,改变了对"礼"的认识,"礼"不再只是礼乐,而且更是制度,礼乐与制度,遂合二而为一。郑玄以《周官》为体、为本,《仪礼》为履、为末,其实质是以《周官》之制度,吸纳《仪礼》之礼乐,以《礼记》为这套礼乐制度的解释,从而重新塑造一个可以构成一代大典的"礼乐"体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周公之法"。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在北宋神宗朝主理国家政治之时,在政治上厉行新法,在经学上力倡新学,两个“新”字当中包含着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多方面内涵。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与经典诠释之间的联系,不仅通过其对《周礼》的认识和解说得到体现,更与王安石本人的“先王”意识及古典理想主义结合起来。王安石变法与《周礼》一书的真实联系,以及他是如何以《周礼》为依据而进行具体变法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究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礼学史上,东汉末年郑玄礼学的兴起,根本性地改造了两汉礼学观念,并对其后的经学史、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汉经学中,礼是五经中之一种,而不是五经共同的基础,礼是冠、婚、丧、祭等具体礼仪之学,而不是一套无所不包的政教大典,礼唯有士礼,且是完书,而无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郑玄改造礼经,将礼经从《仪礼》变为《周礼》,改变了对"礼"的认识,"礼"不再只是礼乐,而且更是制度,礼乐与制度,遂合二而为一。郑玄以《周官》为体、为本,《仪礼》为履、为末,其实质是以《周官》之制度,吸纳《仪礼》之礼乐,以《礼记》为这套礼乐制度的解释,从而重新塑造一个可以构成一代大典的"礼乐"体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周公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史学界已开始重视历史人物的心理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为数不多的几篇这方面的论文,几乎全是从社会群体心理角度来论述的,专们研究历史上某个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几乎没有。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即熙丰变法,史学界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几年有从王安石的个性品格上来探讨他对变法的影响的,其中主要的有许维勤《王安石的品格作风与熙宁变法的失败》和刘祚昌《记王安石的政治品质与政治作风》①.这些论文确有助于对熙丰变法的研究,但仍不属于心理史学的范畴。本文拟从王安石、司马光…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一些有识之士从爱国爱民出发,奔走呼号,上书言事,力主改革弊端,振兴朝政,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言事书)及司马光的《论财利疏》,是当时有影响的书奏,通过对这两篇书奏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王安石、司马光的政治经济思想,而且可以了解王安石为什么推行变法,以及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由于史学家对《言事书》评论较多,而对《论财利疏》则重视不够,本文重点探索后者的内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