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美妙的文字,更有其所特有的悲剧美。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金锁记》、《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她们的悲剧命运入手,解读张爱玲小说主题以及其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回族女性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作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历经岁月之考验,在中国民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许多学者从历史、政治、伦理、宗教和人性等方面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引发人们的思考。近年来,人们对小说的悲剧性和人物形象等异常关注,但鲜有人能从作者运用的叙事手法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本文借鉴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结构、隐喻式叙事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索《穆斯林的葬礼》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及深刻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3.
曾红 《现代交际》2011,(9):77-79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将笔触深入到死亡这一永恒母题。本文试图运用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观点,来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直面死亡与“向死而生”阐述小说中死亡主题的深刻含义,探究这篇小说蕴含的存在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4.
明丽 《现代交际》2014,(5):73-7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完美的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其中运用颜色词语来塑造人物性格,颜色词语在小说中无处不在,色彩运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愿望和梦想追求及最终梦想的破灭。作者对这些颜色词语的巧妙运用,凸显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和主题,对理解这部作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粤 《现代交际》2013,(12):52-53
小说《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反射出许多和南方的衰败息息相关的道德主题。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历史再现了南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一方面,白人至上的种族意识决定了像乔这样身份不明的混血儿注定被社会孤立排斥的命运。另一方面,乔也是自身悲剧的缔造者,陷入命运的怪圈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是最早被介绍到大陆的台湾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小说的最高成就,夏志清先生曾称他是“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白先勇的作品中反映出来很多元素:女性角度、乡愁、同性恋,纽约情节等,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必然与他成长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与他个人爱好有关,这种偏好也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欺”与“骗”在白先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有不同的风格,被骗和自欺欺人.他生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自幼历经离乱,使他很早就深刻体悟到世事沧桑、人生无常.他用这世间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欺骗,表现着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杰出的跨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独特的"环境和性格小说"丰富了悲剧艺术。他塑造的许多悲剧人物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其中尤以《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最引人注目,其悲剧内涵最为深刻和丰富,最为人震撼,其悲剧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在这部作品中,哈代深刻表达了他对英国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同情以及怜悯,在他的笔下,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单纯,并且具备容忍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女子,同时也被视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理想的女性角色,但这位单纯女性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她的一生经历了被强奸,被抛弃,并且最终被处于绞刑。生活在被资本主义法律所操控的社会,到处充斥着虚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罪恶,作为一名贫苦的农村妇女,苔丝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也不是偶然的。苔丝无助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成为牺牲品,是她的性格弱点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除此以外,与苔丝命运紧密联系的另外两个人物——安吉尔和亚雷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悲剧命运的发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干旱的九月》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第三人称外聚焦在叙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进而说明叙事视角对于叙事主题的凸显。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类型的女性形象:有贫苦农民阶级的代表祥林嫂、单四嫂子;有勇敢反抗,却这些女性被封建制度吞噬的爱姑;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子君等。在男权社会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被封建礼教与社会伦理道德所束缚,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劣根性,都没有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鲁迅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社会病苦,对当代女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温莎小说《琥珀》中的女主人公琥珀,一生坎坷曲折。本文从黑格尔悲剧学说的三个方面,即悲剧冲突、悲剧冲突的和解和悲剧效果来解读琥珀的人生,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琥珀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丹尼尔·伍德瑞尔的小说《冬天的骨头》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美国底层社会的蛮荒与韧性。小说以女主人公芮寻找父亲为主线,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主义意识下的"爱与自由"的主题,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李俞杏 《职业》2015,(7):36+35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作家们常说常新的一个话题。本文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对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展开论述。《金色夜叉》被称为红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描写金钱和爱情纠葛的社会小说(在日本,社会小说是具有包容性题材概念的小说,特别是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社会小说。比如德富芦花的《不如归》也被看作是社会小说),在如今的日本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无独有偶的一部关于爱情的杰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两部作品虽说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但都是关于爱情的小说。通过这两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窥探到每位作家的爱情观,而且能够加深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充分反映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理想破灭、精神空虚与孤独的"迷惘的一代"的坎坷命运。文章主要讨论了该短篇小说的几个主题:死亡与不朽;艺术创作;等待;生存迷惘,以期使读者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它的主题,从而更好地欣赏它。此外,读者还可以借此来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华语世界第一部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小说,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过书中人物与老人的对话,来启迪读者领悟人生的智慧。小说当中出现不少语码转换的现象,语码转换在塑造人物性格、刻画故事背景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分析《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语码转换,探究其语言功能,从而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70年代韩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使韩国战争后的废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人们物质上的享受。但是,过快的经济成长带来的物质上的富饶,扭曲了人的本质,使人们陷入实利主义或安逸的生活中不能自拔。物质主义的堕落使人们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惰性,由此而产生孤独与疏离的问题。韩国著名女作家朴婉绪在诸多作品中将女性作为主人公出现,通过她们日常化的生活引出社会问题。可以说,这反映了作家的现实意识。这种现实意识的反映也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问题的深入,作为一种主题通过短篇小说的形式展现在小说中。孤独与疏离、人的异化问题一般通过弱势群体女性和老人寻找丧失的主体性表现出来,提示女性与老年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余华的小说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主题始终围绕存在与生存的哲学探讨、人性的弱点,以及自身的精神追求等。在其作品中"虚伪"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寓言和超验性是余华小说极富个性的艺术特征。无疑,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最具有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一个。他作品的创作风格有朴素的、玄秘的、超现实的、现实的等几种;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追寻"内心真实"、沉湎文体实验,消解形式、渗出温情,以及反叛自我和文本重建、在传统故事中阐释存在命题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家、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他所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是最具代表性、影响深远的作品。本文围绕这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苔丝的悲剧人生,深入分析其悲剧命运的产生原因,以及悲剧命运对于现代社会的象征意义,从而阐述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命运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万丹 《现代交际》2011,(5):78-78
西莉亚是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尽管她曾经怯懦,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但是整部小说却见证了她一生的“成长”历程。她的“成长”不单单在于年龄的增长,还在于她灵魂的觉醒,直至最终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小说中,创作者渐渐地把"罪财"这一观念作为叙述的主体引入到小说当中,故事情节围绕着被罪恶化的"钱财"展开想象,刻画出一段段悲喜交加、形式各异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多以是非之财为切入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或是为了钱财二字心生异念,谱写出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现实写照;再或是受传统宗教文化的熏染,为财运增添了一些命运色彩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文学史上,关于罪与罚、救赎与心灵的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此方面主题小说的创作,却有着自己不同的观念。他崇尚用道德、宗教等方式的感召,而达到心灵忏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