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1):81-86
本文目的是透过阐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过程中不同主体对"草原"的理解,探索"自然空间"的文化建构这一政治生态学研究领域。全文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视角出发探索"自然空间"如何被文化所建构,强调文化意涵赋予空间的不同解读;第二部分着墨于Z乡传统游牧背景下的草原文化;第三部分描绘黄河源头生态恶化与生态移民政策;第四部分重点描写Z乡生态移民的日常生活;最后进行理论总结。本文的写作结构透过理论与实例结合,说明在当今中国环保项目中应当重视自然空间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2.
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输入,既为中国人开启了通向物质世界的大门,又提供了思维发展的新的可能;伦理化了的有机自然观,以观察自然始,以回归人事终,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势,制约着近代中国自然观的发展;激烈的社会变动和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更在总体上驱导着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和救亡图存三者互为作用的条件下,近代中国自然观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在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看到一个变动不居的新天地;从了解科学揭示的新天地,到引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机体论;从扬弃生物进化论和社会机体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进化论”的独特轨迹。对于西方来的学说,中国人不仅作了语言上的翻译,而且“取便发挥”,从实用价值作了思想上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根据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所揭示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为塑造人的科学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侵袭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宣传和普及这一思想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精神素养,清除当代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思想垃圾,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尤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自然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两位作家都具有自然崇拜思想,把大自然看作神灵的显现和象征。他们受东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各自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沈从文强调人对自然的所属性,川端则突出了人作为自然审美主体的特性,两者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散见在他的不同著作中.根据对恩格斯不同著作中自然观内容的梳理可见:恩格斯围绕着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自然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自然观.首先,恩格斯提出矛盾决定着自在自然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还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规律,直至出现了人类.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其次,在继承马克思思辩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化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脱离了自然,并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支配自然;但不管怎样人类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逆自然而行的.由此提示当代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最后,恩格斯提出,要实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的生态自然,就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当前,中国已构建了以生态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应继续朝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和方向推进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6.
创建中国式管理理论,是我国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呼唤。张立文创立的"和合学、"席酉民构建的"和谐管理"、黄如金提出的"和合管理",共同聚焦于"和谐"这一传统文化理念,吸收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精华,形成了各自的和谐(和合)管理理论。这充分证明了和谐管理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契合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框架,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方面,深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类型更新,借助共同文化经验实现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在叙事空间建构方面,以“记忆之场”的叙事空间建构,通过对观众的共情呼唤,引领观众激活潜藏于心中的革命历史记忆,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是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公共理性的建立与诉求的不成功,加之西方文化传统所导致的物质与文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分离,导致了西方协商民主的实际运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决定了其理论的特点和表现形态.中国协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应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海洋文化内在逻辑和发展取向的探析,表达了将中国海洋文化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进行统一的理论诉求。对中国海洋文化内在逻辑的认识通过历史自觉、主体自觉和价值取向自觉三个维度表现出来。其历史价值分析表明,中国海洋文化具有一以贯之的历史延续性,彰显着深沉博大的丰富内涵,洋溢着天下一体的无外精神。这些历史先在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共同决定了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建构的发展取向是:面向现实,延续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生命;面向世界,开创包容互鉴的海洋文化格局;面向未来,肩负综合创新的海洋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消费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实证分析和现象的解释,比较缺乏对于相关理论的建构,在理解中国的消费问题上也还是比较依赖传统的西方理论。本文倡导以一种"批判"和"发展"的眼光来应用西方理论,试图为将来构建中国实证数据基础上的理论作出贡献。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结构如下:以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互动的全球化理论作为背景理论,以消费倾向的理论作为研究的主旨,主要从日常生活理论、品味的三个维度理论和物质文化理论来解释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13.
张敦福 《社会》2006,26(2):159-174
依据对日常消费实践的经验和观察,作者从消费者的视角论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实践正在快速地奔向“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虚无之物”是瑞泽尔(<')=(7)建构的一个理想类型概念,在使用这个框架之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传统和中国经验稍加修改。中国社会消费实践>" 年来的剧变被阐释为消费革命、第二次解放和人们的选择自由。不过,作者认为,变革的社会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中国不仅会丧失曾经拥有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而且生活的意义和情趣正在遭到侵蚀和损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观缘于原始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对泛化的自然神的崇拜,是中国人形成其自然观、人生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思维定势。“天人合一”观对儒学传统的形成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伟 《浙江学刊》2001,(1):24-27
西方的自然观在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中国的自然观则自始至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天"在人伦道德的阴影下不能显现其真相.西方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中西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叙事传统是华人学者继抒情传统后建构的又一理论话语体系,集中展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中国性发掘和现代性建构。早期中国叙事传统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研究,开拓了前叙事学阶段的中国小说传统,逐步实现了由文本研究向理论体系建构的转化;20世纪70年代,王靖宇、鲁晓鹏等人征用西方叙事概念,在与西方叙事传统的比照中重构了中国小说叙事理论,描绘出一条从历史性到虚构性的理论体系;高友工、黄卫总、顾明栋等人则从单一的西方叙事概念中挣脱出来,拓展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多元可能性,揭示出其跨文类的抒情性和跨文化的非西方性。华人学者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纠正与补充,而且共同促进了本土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及世界叙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组织层面的“以人为本”包括“发挥人的效用”与“给人以自主”两个方面。但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现代企业组织在集体主义传统浓重的中国日常生活环境下,无法给人以自主;同时,集体主义既是传统生产方式下现代企业组织实现效率的有效手段,更为后工业生产所必需。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来构筑集体主义,以在中国实现“以人为本”,但它不能通过继承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来实现,因其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个体自由。中国企业组织的人本化建构,要求的是一种由员工持股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所建构的含纳个体自由的新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20.
王晴锋 《社科纵横》2011,26(1):71-72,75
家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家庭问题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分析家庭暴力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场域-惯习"是一种实践的结构理论,它把行为与文化、结构、权力等宏观要素相联系,将产生家庭暴力的个体行动者、家庭和社会因素进行结合,也即在"行动-结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从而整合了不同分析层次(个体、家庭和社会)和不同研究取向(如生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的各种家庭暴力理论,为阐释家庭暴力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