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9):128-130
在后殖民翻译研究中,译者身份被定位于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相对抗之上。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强调对抗,使得译者身份僵化。要知道,文化地位的强弱是流动性的,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始终处于强势地位。本文利用斯皮瓦克的战略本质主义的概念,重新定位后殖民译者身份,以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这种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思想富有创见,研究涉及面广泛.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个案的分析,发现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处于强势的译入语文化,使其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译入语的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其中,译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择的文本及翻译策略首先需遵守译入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其次还要在不与译入语文化规范起激烈冲突的情况下,满足译入语文化读者对源语文化异质性的期待和文化心理需求。因此,译者一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样译本才能在译入语体系固有的规范中,获得译入语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6):121-12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本移植选择活动,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本文从译者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和谐视角出发,以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可持续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在域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对外传播助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翻译的预处理过程和后处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翻译的主导这一现点;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在翻译活动中要正确、适度地发挥,否则将会导致翻译活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处于意识和行为的交汇点,直接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精神文明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有指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和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继承,但在向市场经济的急剧变革中也出现了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价值观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深层次性。我们所要建设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原则,必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的,必须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宋萍 《社科纵横》2006,21(1):156-157
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动机。译者出于什么目的要进行翻译,这就是翻译的动机,它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质量的高低。本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动机展开研究,认为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动机,并且在外在诱因的催化下产生。  相似文献   

8.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路东平译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程度。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又是理解的体现。原文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分析琢磨的过程。要忠实于原文、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译者须要透过表层,挖掘深层,捕捉“弦外之音”。本文就语法分析、背景...  相似文献   

9.
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俄罗斯复兴以来,文论界的文化学研究十分盛行,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冲击非常明显。俄罗斯文艺学继续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的"文化诗学"的走向。俄罗斯文论家看重和强调文化诗学的宽容性和兼容性。俄罗斯文化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跨学科倾向,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文论家的人文思维特色。文化诗学不同于文化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文本;文化诗学的研究成果应该具有相应的审美形态。文化诗学的构建有赖于比较诗学的发展,而文学翻译和文论翻译又是比较诗学重要和必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12.
何孟良  张立 《社科纵横》2012,(7):175-176
翻译局限一直是困扰译界的一大难题。语言结构的独特性、音韵、双关等在其他语言的不可复制性、言语意义的开放性等因素都是造成翻译局限的原因;不同文化所具备的独特要素或是个性特点构成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的障碍;再则,原文作者和译者在语言的个人运用风格上也不尽一致,故译文难以全面把握原作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神韵。本文试图从语言差异、民族文化特色和作家与译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探究翻译局限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曾晓元 《探求》2013,(Z1):64-66
一、法治文化的概念及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关于法治文化和法治文化建设,学术界和法治实践中有多种解释。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指公民内心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及其价值追求。它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法律保障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以法律价值观为核心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  相似文献   

14.
徐国柱  吕文澎 《社科纵横》2009,24(10):176-178
中英两种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是由各自的民族心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和自然因素构成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现象,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词语难以找到对应词语,因此其翻译就成了一大难题。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特色词语进行分析,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探讨了对这些词语的翻译策略并阐述了其翻译规范化的必要性。该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文化空缺造成的译文难以理解和缺乏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梅  肖帅 《社科纵横》2011,26(2):18-20,24
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具有多元、异质、矛盾、失衡、冲突等共性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城乡文化的碰撞、不同身份的差别待遇等引致的价值观冲突是其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政治与认知、工作与职业、文化与教育、尊重与诉求、交际与交流、婚恋与生育等方面。应从主体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出发,以解决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现实障碍为目标,来加强引导。  相似文献   

16.
金玲 《社科纵横》2012,(8):109-111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学派和新观念层出不穷,显现了翻译研究多样化的特点。在西方,权力与翻译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以来,突出权力问题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转向"已成为"文化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史和译法的讨论都开始关注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对于中国译学界来说",权力转向"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新的理念、范式、案例等,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蒙汉翻译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然而在蒙汉翻译研究领域中,从翻译与权力视角进行探讨者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翻译与权力关系入手,主要以元朝时期蒙汉翻译译者文本选择为例,试论权力对蒙汉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给蒙汉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7.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宝林  刘艳 《探求》2015,(1):24-29
尽管户外宣传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目前户外宣传在针对受众身份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接收时间短暂性等特征,使用宣传媒介、设计传播内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定障碍,应从传播学视角,从户外宣传媒介选择、户外宣传的内容设计等方面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户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冲突及其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是后殖民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对《典仪》和《北迁季》的文本解读,不仅客观地揭示了印第安和阿拉伯少数族裔的历史、文化及生存状况,展示了世界少数族裔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艰辛历程和策略,更突显了种族及殖民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迷失与重建并非只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这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族裔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加汉·拉马贾尼的《混血的缪斯——英语后殖民诗学》一书,评述了爱尔兰、非洲、加勒比、印度,以及西印度群岛等代表诗人的诗歌。这本书的贡献在于明晰了后殖民诗歌的边界,提高了后殖民诗歌研究在英语后殖民文学中的地位。无论是他的整体考察还是个案研究,都为我们研究第三世界诗歌和少数族裔诗歌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