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群 《学术交流》2007,(5):173-176
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蔚为风气,对士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便是当时社会思潮对士人生活渗透的结果。屠隆早年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积极入世,罢官闲居以后潜心佛道,过着参禅修仙的生活,但在其调和三教的论述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他的儒学为“嘉谷”、佛道为“甘浆”的哲学思想在晚年的三部戏剧中有着透彻的体现。解读其戏剧作品和大量的佛道诗文,不难看出其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晚年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
王莲英 《唐都学刊》2007,23(2):81-84
李鸿藻是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单纯的保守派,有人认为他曾与顽固派为伍。早期的李鸿藻由于受传统思想禁锢,对洋务派的很多活动进行过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晚年的李鸿藻切身体会到了敌强我弱的局势,开始改变西学观,主张采用“中体西用”的模式学习西方,实行军事改革,开始与维新人士有所接触,并用新人新法教育子女。他一生对西学有一由早期抵拒到晚年有所接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晚年是他一生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与马克思整个一生的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因而不能说马克思的思想有过什么“断裂”。我们对人类学笔记的研究必须与他以往的思想柑联系,笔记中的思想是他以往思想的继承和合乎逻辑的发展。文章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评介;论述了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兴趣即研究人类学的原因,认为马克思晚年研究人类学著作有着更宏伟的目标,这就是根据实证材料科学地说明(?)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阐明西方社硷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东方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前途。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与现代新儒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关系十分密切。他既注意清除儒家思想已经僵化的躯壳,又努力提炼其中的精华,加以宏扬光大。他从现代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看待并转换传统,使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英明地预见到儒学的现代价值。他在厘清儒学范畴、构想现代儒者人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树,因而对于现代新儒家思潮有相当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孙中山对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起了前导和先驱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玉芳 《社科纵横》2006,21(4):97-98
王安石晚年诗歌创作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顶峰,成就了为人称道的“荆公体”,本文是通过对王安石晚年的诗歌的分析,从荆公晚年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等方面入手,集中探讨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廖曰文 《浙江学刊》2002,(6):116-118
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汉初的经济繁荣呈现于汉景帝末年。这源于《资治通鉴》 ,本文认为其立论有误 ,并从景帝晚年颁布的诏书 ,司马迁的治学态度及他与汉武帝的私人情感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认同《史记》中的陈述 ,即其繁荣应呈现于汉武帝初年。  相似文献   

7.
据《晋书·左思传》记载,皇甫谧曾为左思的《三都赋》作序。极思传》是这样记载的:及赋成,时人本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滥有高誉,思造而示之。温称善,为其赋序。此事还见利世说新语·文学篇》:左太冲作位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告,思意不惬。启示张公(张华)。张日:“此仁京河三,然君文本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温。监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但对于皇甫温序的真实性,自古以来就有否定、怀疑者。就在泄说新语*左太冲作位部赋》初成”一文之后,刘孝标注引《左思别传》曰:“皇甫谧西州…  相似文献   

8.
北宋后期的党争对苏轼的政治热情造成严重打击,苏轼的佛教信仰逐渐抬头,华严宗的平等空观则极大消解了苏轼的忠君观念,使之逐渐游离出儒家思想的范域而趋向庄禅,从而与陶渊明纵浪大化的自然心性产生共鸣.柳诗虽亦为苏轼所欣赏,但其清峭的风格与苏轼晚年平和淡泊的心境越发疏离,因而并不能与陶诗等量齐观.苏轼和陶而不和柳反映了苏轼晚年文化心态及审美趣味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北宋后期士人入世精神的衰颓趋势.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10.
富强理想的幻灭——严复思想再认识曾晟堂严复在近代中国史上的思想贡献,学术界已多有评述。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他一生的思想历程经历了由早年的“全盘西化”,过渡到“中西调和”,最终演变成晚年的“返本复古”。即由早年的先进倒退为晚年的反动。大都对共前期取积极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曾一度引起很大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另一部分人认为儒学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两派各持己见,也都持之有理,论之有据,影响甚大。近些年来,多数人倾向后说,以为儒学主要代表新兴地主阶...  相似文献   

12.
潘江艳  王祖基 《社科纵横》2007,24(4):109-110
西晋太康诗人左思既重视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又注重创作上的开拓创新。文章指出:审视与关照历史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境、往古世界与诗人遭际之间的象征关系,熔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于一炉的风格特征体现了左思《咏史》八首对传统咏史诗的开拓与嬗变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田雄狮 《东西南北》2014,(19):24-26
出身寒门,没有显赫功绩。履历简单,不显山露水,一步一个脚印荣登高位。在职全身而退,晚年被追究,是徐才厚的人生写照。他的升迁既有个人的努力又有人扶持,他的弄权有环境因素又有人帮衬。他的贪腐过程并非一朝一日,没有及早发现和处理有制度缺陷也有管理上的失误。以徐才厚的政治影响力和贪腐程度,其落马无疑是新中国军界的一场地震。  相似文献   

14.
周谷城与太平洋区域史研究张海峰张1996年11月10日晚,传来我们崇敬的老会长周谷城先生逝世的噩耗,使我们这些在他领导下做学会工作的同志,感到十分悲痛。他是我们十分尊敬的长者、良师、益友,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晚年他特别关注太...  相似文献   

15.
胡适思想三题李翔海一、全盘西化与实用主义胡适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赞成中国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这是一个让人感到不无疑惑的问题。一方面,他明确申言“我是赞成全盘西化的”,但他同时又声称,这只不过是“取其上者得其中”。与此相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依然不忘...  相似文献   

16.
适乎世界潮流之选择———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张奕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回顾百年历史,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他说,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评价他一生功绩时,毛泽东曾说过:“孙...  相似文献   

17.
黄绾,字宗贤,号久庵,又号石龙,浙江黄岩县人,是明中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治学三变。早年初师谢铎,学宗程朱;中年转师王阴明,笃信心学;晚年背离王学而转向实学。《明道编》是他批评宋明理学的战斗檄文,也是他的实学思想的重要著作。黄绾晚年所以由心学转向实学,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和实学思潮影响的结果。黄绾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导致社会政治危机和程朱理学由独尊转向衰颓的时代。在对明代社会危机和宋明理学的反思过程中。他认识到:“今日海内虚耗,大小俱弊,实由学术不明,心术不正”(《明道编》卷四)所致。可以,他认为要拯救当时的社会危机,只有“明学术而已”,即只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儒家思想发展历程问题,近几年来,一般论者皆持“三段说”,即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现代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此说自然有着一定的缘由和依据。但考诸史乘,笔者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相对接,进行调融、重塑和创造,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化,亦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可忽视。一 康有为推动儒家思想近代化的内容是多重多种的,而且各个层面的进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但从宏观上考察,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行程大致如下。 (一)重塑孔子形象,是儒家思想近代化的…  相似文献   

19.
周飞舟 《社会》2017,37(4):143-187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日本现代化之谜新解——评王家骅著《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李更生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王家骅教授是日本研究界颇具实力的中年学者之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是他继《日中儒学的比较》(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8年版)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