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性”、“伪”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借助于这对概念,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性本恶”的主张,而且通过对“性伪之分”、“化性起伪”、“性伪合一”的具体解说,探讨了以礼为核心的整个社会文化的起源。其学说不仅具有重大的伦理学、文化学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艺术学价值。一、“性”、“伪”及“性”、“伪”的辩证关系荀子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循之分也”①。具体说来,他所说的“性”,是由“情”、“欲”两个东西构成的,所谓“性者,天之就也;请者,性之质也;…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临领县南街村因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而闻名遐选,参观访问者、调查研究者纷至沓来,对其“共产主义小社区”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支持者羡慕、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反对者怀疑、讥讽毫不掩饰。对南街人大唱革命歌曲、大学“毛著”,实行准共产主义分配制度之既“超前”又“过时”的做法,许多人都认为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谜,对南街村的不同看法也源自对这一谜的不同诠释。笔者最近对南街村考察后作了一番思考认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角度分析,认为南街村的做法并不是谜。甫街村的特征之一田是“富一。IWe年该村完成产值12亿元,lo…  相似文献   

3.
卢永凤 《社科纵横》2011,26(2):122-125
荀子持事实与价值两分的立场,事实是客观存在,价值是主观判断,这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二者之间不具有逻辑上的推导关系,价值不能由事实演绎出来。他力主"天人之分",其天人观折射到人性问题上,必然演绎出"性伪之分","人之性"属事实领域,"人之道"属价值领域,"人之道"并非源自天命,需要一番艰苦的化性的"伪"的功夫。所以,善恶在"伪"非"性"。  相似文献   

4.
褚宸舸 《唐都学刊》2006,22(4):130-134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瀌灋”。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灋”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思;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相似文献   

5.
王今一 《社科纵横》2012,(11):92-96
做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的本体论哲学一直很受关注,而其人性论思想较少涉及。本文尝试做初步突破。文章指出,王弼的人性论是一种二元论,即人性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道和气。做为人存在的根据,道决定了人的本质;而气是人性构成的物质性因素。二者在逻辑概念上相互区分。道性是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在其人性论上的直接延续,气性则反应了魏晋玄学对汉代宇宙论的中心概念“气”的继承,尽管魏晋玄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汉代经学的决裂。通过对道性与气性之关系的论述,王弼比汉儒更为合理地解释了善恶的来源问题;而他关于人性的二元区分也影响了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凡词无非言情”①。然情有普泛化之情感,有“别是一家”的个人之情感,故情有层次之别。秦观就是这样一位二者兼具的词家:“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②“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③“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④……那么,秦词又是如何处理人物情感层次的呢?一秦词所涉及之题材,无非“爱情”、“贬谪”、“怀古记游”,以及“抒情记梦”之类。题材之广,较之前辈词人之多,显示出作家健全的才性;对生活多方位的把握,同时赋予了作家深化情感的某种现实基础。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生…  相似文献   

8.
《空同子》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李梦阳的思想观念,如批评宋人“不言理外之事”,以为“真天子怪异多”“理欲同行而异情”,重视诗歌的风化作用等,都很有特色。新加坡学者王昌伟的专著《李梦阳:南北分野与明代学术》对这些论题作了视角独特的解析,认为李梦阳强调世界本质的多元性,皇权具有半神圣性,主张“情”的表达应该得当,其以表达自我为核心的诗学独立于“学以治国”的宏大目标。笔者则持不尽相同的看法,认为李梦阳重视现象世界的丰富性,尊崇皇权是为了弘扬“治道”,重视理、欲之辨,始终强调诗学为政教服务。王著注重长时段及知识结构分析的视角与方法值得借鉴,由此论证李梦阳在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观点颇有启发性,也不无商讨余地。  相似文献   

9.
张中 《学术交流》2023,(2):182-192
作为战后法国思想界最耀眼的哲学家和学术明星,福柯和德勒兹曾相互欣赏、共同促进,促成了一种自由哲学的良好互动以及纯粹智识的交相辉映。对这两位思想家而言,“自由”绝非一个梦幻般的政治性术语,也绝不是一切意识哲学的栖息地或避难所——它应当(且必然)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本真性“体验”。福柯和德勒兹从尼采那里寻获“生命”和“力量”之箭,他们将其掷向远方、越向外界,从而使思想最终走向“未思”、未知和遥远的“域外”……这既是一种走出自我之狱、“关心自己”,以及建构新“主体”的繁复实践,也是一种弥合主客二分之窠臼、恢复感性和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实现思想自由脉动的当下化尝试(或现实操演)。在这一立场之下,“域外”成为“生命”和“自由”的起点与归宿。终其一生,福柯与德勒兹都坚持在这一层面深入探索,而这不仅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自由哲学家”,也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获得了新的面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怪胎     
“阳春三月日,桃园花开时,十八兄弟处,礼仪当论之。尊大让小,以弟兄相称,勿以官职而论;遇事当以鼎力相助,勿以贫富之分;常思手足之大情,勿以琐事而小争。变‘松散性’为‘紧密性’,结兄弟之义,传世代之情。”这一段半文半白的文字,不是诞生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时代,也不是梁山j&108条好汉英雄大聚会的产物,更不是出自《七侠五义》中五鼠兄弟之手,而是1997年4月,河北省宁晋县18名党员干部的“结义书”。且说宁晋县17名干部及一名党员大款,平素来往频繁,为了更进一步把相互关系“变松散性为紧密性”,便在酒店聚会排…  相似文献   

11.
晚期威廉斯用“内在的语境主义”来对作为“生活形式”的实践作出批判性解读,该解读内在地关联于威廉斯对“我思”结构的阐释。威廉斯将“我思”结构中的第一人称作复数理解,依此区分两类“我们”。他又将“思”作“批判性反思”理解,强调实践同时是批判之实践。因而他将“对比性的我们”作“左翼维特根斯坦式”的理解,并在靠拢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用“批判理论检测”来思考规范性问题。该批判自带对于制度环境的敏感性(历史感)。威廉斯的这种“超级反思立场”赋予我们对于生活以合理信心,同时也使其理论面临着各种真实的“两难”与“不安”。  相似文献   

12.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汉代董仲舒的“性三品”的人性论阐释了人性是道德教育的根据;依据具体的人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人性是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具有层次性;中民之性是道德教育的着力点。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比较抄夹带的概念,说明抄袭是对作文考试的不公平待遇,接着论证考场作文的非创新性和非道德性,创新提出考场作文即答案,即伪创作.近年来考场作文“抄袭之作”的曝光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抄袭”问题则一再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而自从某公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写上了“不准抄袭”这一条目后,各地大小语文考试纷纷效仿,仿佛一时“抄袭”成了语文考试的过街老鼠,真要人人喊打了.而事实上,书店书摊上各种作文范文集可谓汗牛充栋,考生考前背几篇范文的做法从未停止:其间的反差,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杨铸“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一组相对而又相关的重要范畴。纵观历代诗论、画论,涉及“形”、“神”之处颇多。统而言之,其基点乃是将艺术对象区分为“形”与“神”两个不同层次,以“神”为重,以“形”为轻;其主旨则是在艺术创...  相似文献   

15.
艰难情艳娓娓曲至——《诗经·周南·汝坟》欣赏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汝坟》,序谓道化行也。毛氏以为“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韩诗外传》以为“周南大夫受命平治水土,过时不归,其妻恐其懈于王事,因陈义以匡夫”。朱《集传》说:“汝旁之国,亦先被文王之化者,故妇人喜其君子行役而归,因记其未归之时,思望之情如此”。以上诸说,皆穿凿附会,因诗在周南,就伪讬文王之化。因不能解释“王室如燬”,就附会为纣政酷烈,君子行役。因“父母孔迩”,就望文生义——“勉之以正”,“陈义以匡夫”。如此牵强拟议,想像为说,很难园通全篇之意,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社会作用究竟如何?李贽认为,文学应以“童心”感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出于“童心”的“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①冯梦龙认为,“经书著其理,史传达其事”,而此外还需“佐经书史传之穷”的文学②。文学的“教”并非“理” “事”之“教”,而是“情教”,所以冯梦龙说:“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③“情教”二字既肯定了文学的作用又限定了文学的作用,即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既作了充分的估价,又防…  相似文献   

17.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杜威基于实验主义立场,重新厘定了自由概念,提出了新自由主义;并以此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纲领,阐释了自由与权威、自由与平等、自由与文化、自由与民主的关系,校正了旧自由主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杜威论证了其新自由主义的合法性,有效地策应了罗斯福新政这一“伟大实验”,比较成功地显示了哲学在社会改革中的作用;同时也给处理一般社会转型期通常面临的矛盾提供了某些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的语言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诸子的语言观念[韩]朴均雨一、前言这是学生对《先秦诸子的语言观念》的浅见的读者报告。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学生采用这个标题?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诸子争鸣,每一个得“道之一隅者”(苟子解蔽篇语),没有不希望得君行道,于是,滔滔雄辩的说...  相似文献   

20.
萨特对存在主义几个难题的回应与"无可逃遁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焱 《社科纵横》2004,19(2):99-100
萨特在经院式的逻辑论证和概念推演之外 ,成功地将存在主义普及为一种与千万人休戚相关的人生哲学。本文通过分析萨特在“存在主义”面对种种责难时的阐释与解说 ,探讨了在无法逃遁的“自由选择”之下人的“痛苦”、“责任”以及“人道”等问题 ,以此为基础 ,切合现代人的实际生存遭遇和存在状态 ,笔者对人的“自由选择”作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从而明确其所谓“现实意义匮乏”的根源 ,认为其现实意义恰恰就在于其所谓的“现实意义匮乏”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