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等为教育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在经济转型、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环境中,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还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双创"人才的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地方高校不仅要深入总结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问题,从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探索教育实践模式,还应高度重视质量体系建设,从制度建设、教学氛围、组织管理、评价反馈等方面建构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急切需求.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突出强调了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创新和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发挥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在法治人才培养中注重理论功底扎实和实践能力强两者兼具,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育来源于实践,法学教育的生命力植根于实践.该文旨在围绕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开展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蔡宝刚 《求是学刊》2016,(2):114-12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将法治社会建设提高到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一体建设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法治社会建设备受关注。法治社会的主旨是社会领域的依法自主治理,法治社会建设主要应由社会权力来推进,社会权力是催生法治社会的主要动力引擎,社会权力的健康成长和机制运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因素。要认真对待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要认真对待法治社会建设就必须认真对待社会权力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在城市转型发展时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依托地方政府、社区和高校协同共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地方社区的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构建政府、社区、高校三位一体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推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5.
浅谈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祎敏  重九 《社科纵横》2005,20(1):73-7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法学教育作为传播和交流治国之道的科学活动 ,承担着法治建设中的神圣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成为中国成功实现依法治国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之一在于司法改革 ,而与司法改革相配套的条件之一便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的选择应当是基于中国本身的法律 ,形成真正充实、统一的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有什么样的法学院就有什么样的法律人,有什么样的法律人就有什么样的法治社会。法学教育不仅仅传授法律知识,而且培养法律信仰,提高全社会的法律观念,促进法治化进程,因而,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建设问题,而是事关依法治国和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目前,广东省法学教育存在着重规模、重速度、重招生,轻培养、轻质量、轻信仰等储多问题,但首要问题是法学教育的规模失控、起点太低、层次太杂,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统一法律信仰、统一法律知识背景和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人才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尽快取消大专及以下层次的法学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法学教育的统一起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引入评估机制,切实保证法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由于法律问题均产生于人们生活其中的地方与基层,因此,依法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制度化的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责任制,保证每天面对各种法律问题的地方与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依法认真地履行职务,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内容.法治国家建设,既要重视法治、民主、人权这样一些基本价值的实现,也要关注地方与基层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所创立的各种制度与规则.正是这些制度与规则的发展、完善,才使得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些进步.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基层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基层社会矛盾主要是因为民众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与管理者能力缺失,利益主体和格局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与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失衡,民众的文化心理、不同宗教信仰等带来的行为差异以及宗族势力、家族势力等各种潜在的非正规组织势力与社会管理不善等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为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应着力从提升基层政府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矛盾处理合力、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司法效能、强化公民素质、完善监督制约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构建一个和谐、有序、高效、安全、经济、系统的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运行机制,惟此方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法治语境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应突出"以人为本",重点围绕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社会矛盾化解、诚信体系建设、执法公信力建设、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五大问题创新发展。而这五大问题都必须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之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的方法,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开展创造的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村规民约凭借其内生性和灵活性,紧密契合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化解矛盾纠纷、维持社会秩序和辅助国家法律实施的积极作用。村规民约的法治化使之与国家法律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有的法治功能。实践中,村规民约存在制定程序不规范、文本内容个性化、操作性不强、执行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法治功能的发挥。增强村规民约制定程序的规范化水平,强化文本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及执行保障力度,确保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法治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刘用军 《社科纵横》2009,24(4):83-85,101
修订后的《律师法》扩大了律师的会见权和阅卷权,但在实践中却遭到了侦检部门的普遍抵制,这种现象的形成本质上是司法人员的职业伦理发生了集体失语。原因在于修订后的律师会见权和阅卷权直接影响了侦检部门的整体利益和个人私益,司法人员的职业伦理偏离了社会公义和法治理念,这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人所不应该有的伦理失范。故应当从法治理念、法学教育和自身教育几个层面上进一步加强法律人的职业伦理建设,这是法治国家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7,(1):93-97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细胞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社会事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区社会组织自产生以来经历了萌芽与主导性发展、壮大与引导性发展、繁荣与规范性发展等不同阶段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也面临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管理不规范、人力和经费保障欠缺等困境。对此,提升理念、科学定位、规范管理,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我国社区社会组织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2011,(19):24-25
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在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在社区。近年来,南京市玄武区以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为“三大着力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创新“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尝试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探索实践,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强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理科人才“双创”教育生态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该文立足地方高校理科人才“双创”教育理念和改革方向,结合理科的学科特点、学科资源等优势,以生态教育建设为核心,从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师资队伍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推动“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让“双创”教育生态建设做到可持续、循环、协同、开放,积极构建地方高校理科人才“双创”教育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严励 《学术交流》2012,(12):1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中,"法治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步入了法治的轨道。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开辟道路,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保障,使其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可预期性、可操作性;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和巩固创新的成果,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调整各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稳定器,用法律界定社会主体的权力(利)边界,规范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依法调整社会主体的关系,保障各社会主体循法而为,依法而治。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法治是民生建设的助推器,法治保障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元素,标志着社会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善治社会、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当前转型期的基层社会治理处于"街居制"与"社区制"共存的状态。因街居制与社区制是基于截然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机制,当前基层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因为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机制和治理理念没有相匹配而造成的。社区制取代街居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它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发生改变和完善。其途径是,以服务型执法确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角色;简政放权、行政管理重心上移;以预算制度保证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效率;以法治建设保证转型后的社会治理机制不走样。  相似文献   

17.
刘正球 《探求》2015,(1):65-70
区域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它的产生、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法治环境为基础。如何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关系区域发展模式的命运。在区域发展模式背景中,建设法治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要加强地方立法,完善主要机制,以建设好行政法制环境、司法法治环境和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李万发 《社会工作》2011,(14):19-22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建设,是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质量全面提高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做好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思路清晰、认识到位,坚实基础是选好模式、凝炼特色,关键环节是师资培训、实务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杨玲 《探求》2014,(2):63-67
广州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巨大的维稳压力。传统维稳方式从治安和舆论两方面入手,实施"抓、压、堵截、监控"等刚性维稳做法,社会效果欠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本文通过分析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社会矛盾的现状和原因,提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治途径,以期为建设幸福广州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背景下,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区域特色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从“双创”意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产学研协作、学科竞赛、个性化培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初步总结了其在实施“双创”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为地方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