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及其成因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云 《学术交流》2005,(4):137-140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在汉语称谓形式上,即表现为汉语的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命名和分类繁多、庞杂而又等级森严、体系分明。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新中国的成立,时代、社会的变迁,亲属、社交称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称谓词的社会文化内涵入手,以中国现当代家庭、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择取较具代表性的亲属、社交称谓淡化、消失、转移、扩大、泛化的实例,对现当代一些称谓词及其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对探讨社会变革与称谓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及称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元代的称谓习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高华 《浙江学刊》2000,(5):123-130
称谓是说话人称呼他人或自己使用时的名称,可以分为一般称谓、亲属称谓和人名称谓等。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过去很少有学者涉及的元代称谓习俗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身份称谓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认同地位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身份称谓的类型有姓名性称谓、亲属关系性称谓、职务性称谓、尊卑从属称谓和礼仪性称谓。身份称谓具有身份区分,形成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和执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具有宗法、权势、道德、礼仪等价值取向。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身份称谓大多由宗法称谓和权势称谓转化而成,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身份称谓是有关身份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体系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以最简单的社会化方式,向人们灌输关于社会政治构成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习得和接受现成的社会规范,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以相应的角色规范来指导言行。  相似文献   

5.
试谈《水浒传》中称谓的使用及其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东平 《社科纵横》2003,18(1):79-81
本文从社会、文化、语言、历史及其传统等角度出发 ,对《水浒传》中的各种称谓的使用情况作一些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并且试图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一些例证对称谓的汉英翻译问题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民工"这一称谓为切入点,探讨了民工对"农民工"称谓的基本态度及"农民工"称谓对于他们社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政府与社会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的认同问题,并要积极引导民工调整策略,化解消极的社会认同,作者还建议通过改变农民工称谓、转变农民工身份以及"设置超级目标"等途径,改善群际关系,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决权的内涵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廷  莫非 《社科纵横》2006,21(5):74-75
本文论述了民族自决权从抽象的思想观念到国际社会的基本政治理念与政治原则,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再到国际人权法人民性自决权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国际法上民族自决权涵义发展变化的历史规迹,并指出了当前民族自决权已从单纯的民族性集体权利向内涵更广泛的民众性权利的新转变。  相似文献   

8.
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翼鹏 《唐都学刊》2007,23(3):60-65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的称谓多种多样,按照其命名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五类:以“人”为描述中心的称谓;隐逸行动作为身份指示的称谓;隐士原型及其衍生的称谓;以隐士居处空间作为指代的称谓;来自经典隐士文本的称谓。这些称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士的身份特质,如隐居、不入仕途与道德高尚等。而且每一种称谓都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的认知程度,和对隐士的接受维度。  相似文献   

9.
马丽 《浙江学刊》2012,(2):100-105
当前学术界出版了一系列汉语称谓辞典,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汉语称谓大词典》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在立目、释义、书证等方面的疏失,为称谓词研究和称谓辞典的编纂修订提供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1.
张志春 《唐都学刊》2013,29(3):69-73
饺子称谓的古今变迁,源于其原型与所积淀涵义的变迁。从馄饨所彰示的崇高的开天辟地混沌世界,到牢丸所暗含庙堂之尊的大礼,再到角子、角儿呈现的恭喜发财的吉祥祝福,再因互感而过渡为新异的音译借词扁食,并经过中原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冲突互融,形成了通行于世的称谓——饺子。而对这一线索的探究与梳理,似可窥知饺子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故事知名度极高。千百年来,该故事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在广大地区长久流传,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孟姜女故事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民间文艺研究课题,推动了今日孟姜女学的发展。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研究有首创之功,提出孟姜女故事最早可溯源自《左传》,并整理出了该故事的两大系统,即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本文分析评价《孟姜女》的思想内容,不仅关注故事之情节、人物、主题的演变、流传及其原因,还注意到通过这些质素的渐变与社会、历史时代的关系挖掘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经历过产业间贸易分工、产业内贸易分工的发展阶段,能有效地解释全部生产过程建立在一国国内或经济体内部的最终产品的贸易现象。然后随着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一种揭示中间投入品贸易现象的新贸易分工现象———产品内贸易分工,解释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贸易分工的理论演变,阐述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雪梅  毛刚 《社科纵横》2004,19(2):131-132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对黑人文化态度的不同来展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芳 《社科纵横》2003,18(2):25-26
文章论述了政府经济能动的演变过程 ,并从政府的经济身份和经济功能发挥作用的依据、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17.
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源自前苏联时代.冷战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其东南亚政策发生了很大转变.俄罗斯开始主动向东南亚地区“靠拢”,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力图恢复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重振俄罗斯大国声威.本文认为,俄罗斯东南亚政策的实施,使中俄两国在南海问题上难免发生利益冲突,但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将其置于中俄总体关系大局下考虑,通过不断深化双边合作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整体框架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体制创新和重要发展于21世纪后。现行养老制度仍是发展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养老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密切相关。宏观数据分析显示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面、保障水平、统筹层次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巨大,养老体系遗漏城市非正规就业群体,企业和职工缴费负担重影响参保积极性,以及养老基金积累中出现的问题都制约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有多种思考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03,18(6):53-54
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论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唐都学刊》2004,20(3):98-100
生产力系统自我运动最深刻的源泉来自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即主体的需要以及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客体不能完全满足主体需要的矛盾和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