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香君 《社科纵横》2009,24(5):170-17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所反映的该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本文拟把英汉文化差异在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作一归纳,旨在帮助英语爱好者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到日常英语学习中,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序中的认知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海燕 《学术交流》2003,(11):137-139
从认识模式分析,英语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从部分到整体;汉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把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正确认识并掌握其起因会帮助交际顺利进行,避免错误。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与认知关系密切,相互依赖。英汉语序的差异是由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图形/背景模式的不同取向造成的。这一结论被英汉语序两个层面的对比所证明,对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的交际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凤霞 《社科纵横》2010,25(3):112-115
文化空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除了词形和词义的对比,还应该从认知角度,对比词汇在思维深度的异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对词汇的形成以及发展有很强的解释力,为对比英汉词汇的异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和基础。这一对比有助于揭示不同民族思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或翻译的精准程度,使二语习得者在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6.
张喜华     
张喜华1969年生,湖南南县人,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理事、全国外语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协作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跨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跨文化交际中的东方主义》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中国题材英语作品的跨文化研究》。出版教材7部、专著《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和译著《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等。先后在《外国文学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仁”这一人的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我爱比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读本。跨文化交际的模式分为双边跨文化交际和单边跨文化交际。小说中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两个交际模式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其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小说的象征意义,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申文安 《社科纵横》2005,20(2):227-228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名词的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如果对它们名词的功能及用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名词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尤其是它们各自的语法特征,常会影响我们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在交际活动中遇到麻烦。本文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英,汉语言的名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名词的异同,为英语学习及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捷径,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体现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语言 ,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密不可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要学习其民族的文化知识 ,了解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了详述 ,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并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13.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 ,还应从传统思想 ,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14.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跃 《学术交流》2004,(1):133-135
文化差异可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获得,或误导信息的获得,或阻碍交际的进行。文化差异对交际能力的影响很大。为了减少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我们可以用“语域”理论,从行为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三个方面下功夫,并以“话语场”为中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认知图式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先芝 《社科纵横》2004,(4):184-185
翻译正在从语言转换的研究向文化研究靠拢。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通过对文本翻译的具体分析 ,讨论图式理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邱崇 《阅江学刊》2013,(6):141-145
《论语·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有特定所指,不是指全体女性。这句话之所以会产生很多误解是由《论语》创作时的语境丢失造成的。但具体指哪些“女子”和“小人”,在现在没有可靠的材料的情况下不便于作主观猜测,付诸阙如可能是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20.
黄睿  柳宏 《求是学刊》2023,(4):171-180
既往研究多将“无为”视作学派属性和内涵外延皆清晰固定的概念,实际上其在北宋前期既可指涉不同的政治决策与政治理想,又是用以建构君臣关系的思想基础,含义言人人殊。在《论语》“为政以德”章传统注疏启示下,太宗君臣整合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修德”,为北伐失利后的弭兵政策提供合法性。这一意识形态在邢昺《论语疏》中得到强化,但也受到儒生孙何的反驳。伴随真宗朝政治重心转向内政,以田锡和夏竦为代表的士大夫开始借“无为”建构理想君臣关系,虽遭到真宗抵制,却成为此后的必然选择。在改革声浪兴起的仁宗时期,孙复、胡瑗、欧阳修、刘敞通过重释“无为”和《论语》“三年无改”章,推动“有为”升格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产生广泛影响,预示着时代变革的不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