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分析江西农民现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出江西培养新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培养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与迫切需要。培养当代新农民的标准与目标是,具有新观念,具备新本领,具有新素质。培养新农民重在推进农村教育,建设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经济,引进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农民理财观念的更新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合理安排消费与生产,充分利用国家的宏观优惠政策,全面提高经营收入,减少盲目消费。通过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加之理财观念更新,广大农民将有效地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支出结构。正确理财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水准,将有助于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它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当前农民综合素质存在许多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农民,对农民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区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更加健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民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群体中可以分化出与大众化农民不同的具备特殊人力资本的异质型农民。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研究了有利于异质型农民分化的制度环境形成的因素。文末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培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培育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目前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必须关注农民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必须关注农民视觉,了解农民的感受与体验,把握农民的需要及期望。如增强农村经济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与农民三者合力,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根本谈不上新农村。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提高农民素质不仅事关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民教育和农民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当前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政治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表达型政治参与的扩大进程。但是,由于基层政治体系所具有的封闭性与排斥性,广大农民群体的各种利益表达活动得不到制度化的吸纳,以致游离于正式政治制度的约束之外,进而对基层政治体系造成腐蚀性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打破目前基层政治体系的封闭状态,努力推进基层政治的制度化进程,以制度化方式将农民这一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吸纳进国家政治体系之中,以实现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和谐演绎。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发展生产,提升农村经济水准,增加农民收入,都需要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但农村金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农村金融的构成,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农村金融格局,以适应农村综合改革的形势;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培育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发展和完善涉农保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4.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与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组织形式.但在农业大省的江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一项来自江西省9个地级市40多个自然村189个农户的入户调查表明,农民对于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烈的需求,而合作思想及知识的普及、具备领导能力的带头人、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政府和社区力量的支持和合作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则是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资金短缺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金投入交易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政策效应.通过运用全国数据测算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弹性系数,使用协整检验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出了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7—2020年全国24个省1451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倍差法,考察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政策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示范政策对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因当地财政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特色产品种类等存在差异。此外,示范政策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进一步地,从县域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涓滴效应促进农民增收;从企业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促使涉农企业集聚、工商资本下乡以及涉农企业营收增加,进而促进农民增收;从农民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水平、农业技术采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转型的基础工程。本文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转型的基础工程。本文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整合,包括农民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整合。基于对新农村社区的制度性载体、功能性载体与认同性载体的理性分析,可以探索出农民利益整合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耦合,建构出保障农民利益整合的新农村社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