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2.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3.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4.
金庸的江湖:表征与意义之间我觉得阅读金庸不能将其看成是对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的超越,而是要将其放入武侠小说的整体中,来研究是哪些因素使得金庸的美学成就成为可能。而且也不能将金庸的武侠小说放入周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话语中,而是要更进一步将其作为中国小说传统的一部分,考察它与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对话、对抗,甚至逆转的关系。基于这些考虑,我选择“江湖”这个概念作为~个切入口。陈平原教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把江湖看成是一个大擂台①。这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过我想把这个观点更推前一步,试图说明江湖是一…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2-227
从可能世界叙事来看,江湖世界是武侠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可能世界,是武侠小说藉以展开叙述的一个完整、典型的虚拟空间。在江湖世界的书写中,世界的各种关系被符号化为正派与邪派、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是非恩怨、快意情仇成为江湖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它又与现实世界通达,模拟了现实世界的众生相和复杂人性。作为与现实世界相对的一种世界形态,维系江湖世界正常运行的不是国家法律而是江湖规矩与道义。在这个可能世界中,正派与邪派、正义与邪恶构成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核心事件是正邪两派之间的生死博弈。"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是武侠小说叙述结构的普遍规律,并且正邪之间的争斗是以邪不胜正为结局,符合了阐释社群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被现实常态文化标出的盗,正是武侠小说文体要展示的江湖美学。金庸《鹿鼎记》与张大春《城邦暴力团》,分别从盗之美学的两个维度的标出项异位——侠之观念和江湖幻想,展开了武侠小说文体的主题性颠覆以至文类性颠覆。而武侠小说标出项异位所引发的形式否定,最终指向了其自身意义的构筑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湖”具有全身远害之义,它代表的是文人的失意与落魄。而武侠小说所虚构的江湖世界,一方面把原来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化约成简单的概念,如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恩怨与情仇的划分,自给自足地呈现出此一世界的规律;另一方面以模拟的方式,复制了现实世界的种种面相,展现复杂的人性,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一围绕着作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消费之热与评价之冷的巨大反差。这类作品属“通俗文学”范畴,不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属茶余酒后的游戏文字,甚至象金庸先生也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比较好些。”(见林以亮等《金庸访问记》)诚然,这种反差终于在“金大侠”独步江湖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金庸及其作品不仅得到了年长一辈的专家学者们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当代第一流的大作家”的荣誉,被视作“20世…  相似文献   

9.
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只有在20世纪华人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解释。本文第二个论述层次从具体作品分析进入到作品与文化语境的相互诠释,发现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模式与现代华人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侠客的身世是民族文化命运的隐喻。金庸武侠小说与文化精神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提供了理解武侠小说结构与功能的基点: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胜于文学意义,它是华人世界中最普遍的文化仪式。于是进入第三个论述层次:既然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化仪式,批评就不能套用纯文学的理论范畴与系统;就必须承认幻想的合理性与意义深度,叙述模式的因袭与规范化重复等纯文学否定的东西。武侠小说的创作与阅读使华人——不论是精英还是大众——在幻想中完成了文化认同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对于文化传统维持自身的延续性与个体获得社会归属感都是至关重要的,武侠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华人文化对它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这是一部与传统武侠小说根本不同的反武侠小说。传统武侠小说是以塑造武艺高强的武侠为中心的,他们行侠仗义、解危扶困、铲尽天下不平事。这些作品突出正邪之争,宏扬正义,鞭挞邪恶,给生活于黑暗现实中的读者一个虚幻而又十分确定的希望。所以社会革命家说这些作品是民众的“精神鸦片”,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鹿鼎记》中是没有“武”、没有“情”的(金庸武侠小说也很注重写激烈的“情”,作为  相似文献   

12.
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云波  何开丽 《江汉论坛》2006,(12):130-134
金庸小说的“反武侠”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自觉,在武侠小说中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型:一是以“人性”在武侠小说情节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武侠本位”向“小说本位”的转型;二是以“自由”在武侠小说观念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正义核心”向“自由核心”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使武侠小说超越单一文类而获得多重文本指涉。因此可以说,金庸小说既是一个旧武侠时代的终结,更是另一个新武侠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湖”是侠文化的具有特指意味的价值范畴 ,平民乌托邦色彩、“狂欢”与“救赎”是“江湖”的基本主题内涵。一方面是“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给 2 0世纪小说提供了具有充分的世俗关怀精神的叙事资源和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创造空间 ,另一方面 2 0世纪小说创作对“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的审美阐发可以转述为 :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话语表述和文学创作的虚构性质 (乌托邦式文类特征 )在相同的或乌托邦化的语境中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我信。 我们查看历史,不说,单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一个是武侠小说,一个是言情小说。而将武侠小说做到炉火纯青的,无疑首推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创造了一个个武林巨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5.
蒙昧的幻想与抗争的歧途——评现代武侠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武侠小说故事的文化背景早已消失,它是现代作者从商业利益出发而虚构的武侠世界。小说中的江湖社会、历史事件与传统武功都具离奇荒诞的特点,体现为对神秘超然物的蒙昧幻想。它所宣扬的江湖帮派、相报私仇和江湖义气则是对现代文明的否定,向人们指出一条个人抗争社会的歧途。这些均是现代残存的封建意识、迷信思想、神秘主义与江湖观念所孕育的怪胎;所以它貌似介绍传统文化,而实为摭拾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确是一堆文化垃圾  相似文献   

16.
江湖与中国雅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文化中并不隐秘而又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的“雅文化圈”中的“江湖现象”进行了梳理研究。文章首先对“雅”“俗”文化作了简要的界定,并对“江湖”在这两个文化层中的不同的意义和表述功能作出比较,然后描述了“雅文化”与“江湖”的关系的三种表述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湖”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意义与位置,探讨了“江湖雅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的种种原因与其中所显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作者认为,“江湖雅文化”的特别发达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泛政治化特色和中国传统文人既有洁身自好的追求,又有个人主义、逃避主义心理的群体性格,它的成因在政治制度、主干思想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10年来,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一方面读者众多,形成所谓“武侠热”;一方面有人忧心忡忡,怕社会上的好勇斗狠、流氓群殴乃至青少年上山练武,其源均出于武侠小说。文艺理论界仿佛对武侠小说不屑一顾,严肃的科学的评论真如凤毛鳞角。受到如此众多读者(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欢迎的武侠小说,却受到理论界的如此冷漠,真是个矛盾现象。本文试图抛开“通俗”、“庸俗”、“低级”等标签,认真地探讨一下百多年来武侠小说的主旨,挂一漏万,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两宋诗坛上,湖南宁远诗人乐雷发这个名字并不响亮,他确实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家。但在“诗格日下”的南宋末年,特别是在“多五季衰丧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苇杭漫游稿》)的江湖诗派里,我们却不能以小家目之。从数量上看,在陈起所编之《江湖小集》中,诗集在四卷以上者仅五人,乐雷发是其中之一。从质量上看,《雪矶丛稿》中的一百五十多首诗,也不象江湖派中的其他诗人那样光是“求尺书,干饯物,谒客声气”(方回《瀛奎律髓》),  相似文献   

19.
武侠会党小说在现代通俗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选取了江湖、会党、侠义几个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会党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民俗学内涵.江湖是武侠会党小说中充满诗意与文化内蕴的民俗意象;会党是存在于民间社会的民俗组织,对其内幕的揭秘发扬了小说的陌生化文学效果;侠义是精神民俗,是武侠会党小说流行于世俗文化生活的精神依托.武侠会党小说中的民俗内涵,对于小说的文学性、文化性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侠诞生在逐鹿问鼎的春秋战国。法家名篇《韩非子·五台》指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消失在苍茫雄浑的历史长河之后,变形为文学作品中快意恩仇、浪迹天涯的游子。这就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小说类型──武侠小说。最早的武侠小说是东汉末年的《燕丹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以全新的面貌在港台萌生、复兴,并迅速波及东南亚,辐射欧美华人自,迄今已历四十余年而流风余韵不绝。这种从传统武侠小说中孕育而成的“成年人的童话”,被称作“新武侠小说”。往事如烟。回顾十年来的中国大陆新武侠小说研究,其间历经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