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向来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系统阐述更是付之阙如.若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这三方面对莱布尼茨微知觉理论做出较系统的解释,以揭示其在莱氏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并说明其对后世哲学的深远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从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和《单子论》中梳理其认识论思想,尤其是他对认识主体的看法。莱布尼茨把一种精神客体———单子作为认识的主体,意在说明和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认识的辨证发展性质,但这种唯心主义的解决方式必然引申出天赋观念而最终走向先验论。尽管如此,莱布尼茨对认识主体的探究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发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莱布尼茨自然法三原则暗示了其法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的联系。此外,莱布尼茨自然法体系三原则每一原则都成立,但作为一个体系却构成冲突。对此莱布尼茨尝试运用其"可能世界"理论背景下的道义逻辑对这一冲突进行解决。运用莱布尼茨法律思想,可以发现当代法学研究可能存在的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重返现象,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在此,梅洛-庞蒂找到了一个源于身体-主体的有待思考的知觉世界作为其思想的新开端,从而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知觉观.  相似文献   

6.
莱布尼茨作为德国理性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其美学思想是以单子论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他从单子论的“前定和谐”说出发,论证了美的本质在和谐、秩序,而美的本源来自上帝预先安排,从而将目的因引入对美的解释中,试图在可感形象与理性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同时又从单子论的认识论出发,阐述了美感属于既明白又混乱的认识,是一种“混乱的知觉”,具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令人愉悦却不涉功利的特点,从而确立了美学在认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鲍姆加登和康德的美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认为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从美学视角看这一命题同样可以被理解为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美世界”。对比同时代的哲学思潮和后世美学发展的趋势,莱布尼茨的美学思想具有某种“文艺复兴”的意蕴,即古典美学思想在近代哲学背景下的重生。具体来说,莱布尼茨认同“美善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深厚的古典哲学渊源:美是对事物完善性和本质规定的表达,而非仅仅是主观的审美趣味或偏好,从而重申了真善美的统一原则。同时,作为莱布尼茨哲学重要概念的和谐表达了多样性之统一,莱布尼茨借助许多美学意象阐释了和谐概念的内涵。莱布尼茨的美学思想还蕴含着伦理价值,对美的感知与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最好的生活,同时也是追求最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必然伴随着一种持续性、普遍性的愉悦情感。因此,尝试从美学视角审视莱布尼茨哲学基本观点或许可以提供一条解读莱布尼茨及近代哲学传统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一个中心特点是要把亚里士多德主义与机械论调和起来.对笛卡尔主义的批评构成了他的调和纲领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批评的一项主要的成果是:莱布尼茨发展了一个以力为基础的动力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对笛卡尔力学的一个取舍,而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几何性质作为其中心概念.本文试图揭示莱布尼茨的动力学的一些形而上学含义,并表明从物理学的几何概念到动力学概念的转变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鲁道夫·卡尔纳普首次为模态逻辑提供了语义学理论。他也第一个为量化理论与模态逻辑(S4和S5类型)相组合的逻辑类型提供了公理系统。他将三个伟大哲学家的学术传统汇集于一身。弗雷格使他对语义学产生了兴趣,并帮助他掌握了对涵与外延相区别的方法;从莱布尼茨那里他吸取了把必然分析为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为真这一重要思想;而维特根斯坦的某些思想则形成了卡尔纳普自身工作的某些部分的起点。卡尔纳普给出了“状态描述”的定义,指出状态描述代表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或者维特根斯坦的事物的可能状态。为解释量词,卡尔纳普引入了“个体概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品牌意义说认为,品牌的价值就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对事物的输入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本研究在探讨品牌美学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学科性质、属性及内容等科学学问题的基础上,把品牌表意系统的构成概括为:两类,即品牌媒介与品牌意义单元;四层面,即4个品牌媒介与4个品牌意义单元;五单元,即品牌功能、品牌知觉、品牌故事、品牌思想和品牌特征;十线索,即品牌功能4+品牌知觉3+品牌故事2+品牌思想1。最后,分别对品牌功能、品牌知觉、品牌故事、品牌思想和品牌特征等五种品牌塑造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推进品牌意义说和品牌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阐述了莱布尼兹的逻辑哲学思想,分析了他的逻辑学对他的形而上学的意义,指出了泛逻辑主义解释的局限,探讨了他的概念理论、定义理论和命题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逻辑哲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关于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略考察天赋观念问题的起源和近代发展的基础上 ,文章结合莱布尼茨哲学的三大基本原则 ,着重分析了其具有“可能性”、“差异性”、“整体性”、“折衷性”和“规则性”等特征的天赋观念说。现代科学对天赋观念问题的探索性论证 ,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 ,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是感性本身 ,是感性本体论。正是借助于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不仅是人类感性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因为他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所以 ,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莱布尼兹的科学观在于知识的数学化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即建立以普遍符号和推理演算为中心内容的通用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揭示了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的思想根源,指出莱布尼兹科学观的哲学基础在于他关于事实真理和理性真理划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理论的哲学背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斯东·巴什拉的梦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精神价值。科学认识论和想象哲学共同构成其梦想理论的复调哲学背景。在科学认识论中,“非连续性”和“瞬间直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梦想理论的研究;在想象哲学中,巴什拉通过诗歌意象本体论重建起想象与感知的关系,即想象先于感知而存在,并提出了梦想的形而上学:我梦想,故世界象我梦想的那样存在。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近代哲学立足于既成论的思维方式,将终极性的实体作为哲学追求的对象,通过思辨理性建构起了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从根本上遮蔽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立足于生成论的哲学思维方式,确立了生成性的“实践”本体论地位,使哲学对象由“既成”转变为“生成”,最终使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生成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革命的伟大意义,避免任何理论上的退却。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观从本体论发展到知识论,通过辩证否定,发展到当代哲学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先驱,也是在批判理性知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当代哲学观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劳动观、实践观和共产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正确把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