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给我们提供了香港自由的商业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图 ,同时抨击和揭露了工商社会对情爱生活的异化和摧残 ,她的作品 ,在情爱和婚姻上表现出了对女性自立自强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史小华 《兰州学刊》2012,(7):210-212
被喻为日本"文坛仙人"的井伏鳟二是一位善于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偏爱以小动物来点缀自己文本思想的文学家。井伏早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丰富的动物意象融合于作品之中,在其笔端之下,山椒鱼、大雁、鲤鱼等动物群演绎着一幅幅类似与人类社会的动态结构图,这些生活在人类世界的小精灵大多是极富灵性,却又命运多舛,共同构筑了独特的井伏式的文学世界,堪称为井伏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志。文章试图通过隐喻式动物意象的解析,探讨井伏早期文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可靠的文学文本资料,而南朝乐府民歌的城市化特征正反映了南朝文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倾向。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城市文化培育了吴歌西曲,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在其中所留下的印记,更在于歌女———一商业化的女性参与创作和传播,赋予了这些民歌独具风味的伤感轻艳之美。而在唐宋两代,南朝乐府城市化和艳情化的文化品格和文学特征又借着城市商业发达的社会风气和南朝音乐的继续流传,得以在曲子词的创作中重新抬头,并成为唐宋词的本色以及创作新传统。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城市同文学,越来越成为一些研究者注意的主题。而对于“香港,其城和文学”这个题目,研究者应该给予的注意会更多些,因为香港文学同其所处都市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或发展、或窘迫,都与香港经济成长与社会转型相联系,而“1997”将带来的社会变动也使香港文学开始“移步换形”。这里要探讨的正是这个题目的一个侧面。香港文坛曾蒙受的“文化沙漠”的恶谥如今早已消隐,人们看到2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文坛时有文星汇聚,文阵对垒,但香港文学更具有自身地位的,恐怕还是始于香港经济高飞的70年代。而此后资讯发达,开放自由,人口移游急剧的香港商业社会的形成,更是直接影响了香港文学复杂而多样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发展繁荣,与文学和商业的密切结合息息相关。杂剧演出市场的兴盛,是杂剧创作繁荣的显性结果,也是促进其大力发展的强劲动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政治、经济三者的关系,改变了文学家与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当杂剧创作成为艺术演出市场链条中最重要环节时,杂剧作家有了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空间,他们在赢得经济自由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心灵解放与人格独立,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凸显。杂剧作家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全新面貌,对作家地位和文学功能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7.
一从197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妇女主任》起,李宽定的创作生涯几乎与被习惯地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同步,走过了漫长的十年。十年间他写了七八十万字的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轻易便能理清李宽定创作生涯的脉络,从最初用形象演绎政治观念、政治概念,对生活作浮光掠影的表现到逐渐有意识地在一定题材领域里锐意发掘;从人对生活、社会、政  相似文献   

8.
﹃香港文学书目﹄读后〔澳门〕邓骏捷香港文学成绩喜人,种种风格和流派的作品珠玉纷陈;加上香港文学与内地现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香港文学更为繁杂丰富。香港的出版业极为蓬勃,各类作品与评论得以大量发表和出版,促进着香港文学的发展,也保存了大量史料。...  相似文献   

9.
陈海燕  张启智 《理论界》2008,(7):128-12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女性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潮流,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女性文学逐渐走向蓬勃之时,女性作家群体中却突然产生了一股“异流”,一部分自诩“前卫”、“先锋”的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充斥着性欲望、性描摹等内容。她们对于女性身体的过度关注及对性体验的细致描绘,又体现出她们在创作中心理的庸俗的逢迎情绪,从而使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走入误区。其实,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她们在创作的发轫阶段就迷失了自我,从根本上背离了女性文学展示女性自我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在浩繁的敦煌遗书中珍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学典籍,而在这批文学典籍中,甘肃籍作者和外省籍旅陇作者的作品又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情况就使我们在述及甘肃文学发展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这些作品的客观存在。同时,由于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艺术风格,都和甘肃地域的、历史的某些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生动真实地展现出唐五代以至宋初时期敦煌地区复杂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而且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敦煌历史上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就更应视其为甘肃文学  相似文献   

11.
文学阅读的式微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消费文化的盛行、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积极介入、图像的大行其道等都对这一现象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些因素还深刻地改变了文学的创作精神、作品内容、阅读方式、审美心理等.在文学秩序已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和研究文学新的特质、为文学的返魅创设契机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杜鹏程的审美理想不仅在其创作活动与作品中体现着(这是主要的),而且,也有理论文字的直接表述。他是一位作家,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美学家,也不是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他没有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形态的著作。但他在创作之余,写出了数十篇理论文章,他从中挑选出一部分,结集为《我与文学》,已出版面世。这些文章,仿佛零散的珠玉,是珍贵的。如果我们将其加以整理、排比、连缀,不难发现,这位作家在美学上有其较为稳定的和多方面的见解,有一些还颇为深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文学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时尚:非理性化创作的价值被提到了不适当的地位,而重视理性分析、关注社会人生的创作,则往往被派定在很低的价值层次上,或者把创作的理性化同作品的艺术价值置于绝对对立的地位,似乎作家自觉应用理性分析于创作实践,必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代)的创作时,大概无法回避这样两种文学现象的存在:(1)多以政治层面选材立意,强调和突出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政治态度、社会立场,即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这种文学选择的基本特征。我无意否定这种文学选择的意义和价值,它毕竟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以及在这方面的个性特征,诸如立场坚定,意志刚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等等,作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文艺这些也许是不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学说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之后,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必将出现一个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建国后前十七年各民族文化艺术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印证了这一正确的学说。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壮族文学,这一时期在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加工和当代文学的创作方面,都曾取得可喜的成就,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陆地)多幕歌舞剧《刘三姐》、长篇叙事诗《百鸟衣》(韦其麟)、电影文学《一幅壮锦》(肖甘牛)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好作品。这些作品在我国当代民族文学中取得了一致认可的地位。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壮族地区的开发,纵横交流合作的加强,经济文化的逐步繁荣,文学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到摆脱壮族当代文  相似文献   

16.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土地改革小说创作潮流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而起,是一种特定时代特定题材的文学书写思潮。通过史料发掘和作品重读会发现,这股声势浩大的创作潮流长期以来被研究者简化,导致土改小说创作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从宏观角度来看,这股创作潮流的发生与推进,既源自延安文艺理论与运动的指引,也是广大作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变革之配合与跟进,从这些作品中折射出了延安文人精神层面的变化与矛盾。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审美趣味多样化的时代,文学也自然地展露了她自身丰富多姿的本来面目。“严肃文学”在中国大陆也已不再是占据文坛的唯一主角,港台大量言情、武侠等通俗文学作品畅销图书市场,风靡着许多不同层次的读者。在香港众多的所谓非“严肃文学”作品中,亦舒的言情小说因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而赢得香港本土及大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痴迷。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他一生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写下了一系列文学论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的作品就陆续译成了汉文,介绍到我国来,对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茅盾在《高尔基和中国文学》一文中指出:“‘五四’以来,我们的新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曾经遇到好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找到解答。”②不言  相似文献   

20.
古远清 《学术界》2012,(9):132-139
在五十年代兴起以反共为目标的“战斗文学”,是“外省作家”的文学,是来自仇恨和反映动乱时代的文学,是认同一个中国的文学.像《未央歌》一类只有少量“复国”词句的作品,不能视为“战斗文学”.“战斗文学”之所以走向衰亡而非王德威所说未曾“逝去”,是因为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作废,使“战斗文学”存在失去了根基.此外,“战斗文学”的倡导者心理不健全;创作源泉枯竭;存在着严重的公式化倾向;生产“战斗文学”的体制尤其是监管手段存在着许多缺陷;台湾社会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年代,读者早已厌倦这些打打杀杀及血泪控诉的作品,故作为一种因意识形态而兴、因意识形态而颓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战斗文艺”到了九十年代只好成为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