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  相似文献   

2.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得失反”当为“得迭反”之误.今本《经典释文》真正的重音是因后人添加音切造成的,故必两两成对,不存在三切相重的现象;凡有三音相同的重复音注,其中必有因文字讹误造成的“假性重音”.根据反切类型及层次,可以推定《经典释文》“窒”字音注的首音原貌大抵就是“徐得悉反”及“《说文》都节反”之类.  相似文献   

3.
《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声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宗,东晋时经师,生活的时代可能略早于徐邀,其著作有:《周礼音》一卷(《隋志》作三卷)存于《周礼释文》;《仪礼音》一卷,存于《仪礼释文》;《礼记音》五卷,亡,《礼记释文》存九条,《毛诗释文》存一条;《毛诗音》,不知卷数,《颜氏家训》存一条,《匡谬正俗》存二条;《尚书音》,不知卷数,《尚书释文》存四条。本文材料,采自《经典释文》保存的刘昌宗音切,并参考《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刘音,还有三条为颜之推、颜师古所引的《毛诗音》,共得1052条。去掉重复和一些无以利用考订刘音的材料,最后得有效音切760条。在传…  相似文献   

4.
《经典释文》注释文字中的“同”,用作动词,训为“相同”,通常至“同”绝句。按所指向的內容可以分成义同、音同、形同和音义同等几种类型。《经典释文》中的“同”绝无介词用法的用例,几个主项并列采用直接连用和用连词“及”连接的方法。一些著作对《经典释文》中“同”的理解有偏差,出现了一些句读错误。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中“批大郤,道大窾”的“批”字和“善刀而藏之”的“善”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注释是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批”字《释文》用反切注音后说:“《字林》云:‘击也。’”“善”字《释文》云:“善犹拭也。”有二十多种选本全依《释文》旧注,如  相似文献   

6.
陆德明之《经典释文》是一部专门的经典释音著作,其学术价值甚为重大,但在其传播过程中屡遭删改,今本已不复其本来面目。《尚书》因其版本的复杂性,更造成《尚书音义》原貌的变更,这一情况对该书之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探究其原貌成为《经典释文》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尧典释文》敦煌残卷与今本的细致对比为基础,结合陆德明之自序,对《尚书音义》之删改情况进行了大致推断,力图得出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刘昌宗,生卒年里字号事迹均不详。据现存零星史料及音注材料所考。仅知其为东晋时期南方经师,以注《三礼》名世,一度颇有影响。关于刘昌宗的时代,清儒卢文绍说;“《经典释文》载之于李轨、徐邈之间,当是晋人。”①段玉裁说得更为肯定,直云:“刘昌宗东晋人。”②后来吴承仕先生也说:“《序录护列于李轨后,徐邈前;《隋志》④亦次在晋人中。按《仪礼音义》十羹’刘云:‘范去急反,地皆音泣。’刘引范音,故次诸范宣后。”⑤据吴承仕所考,范宣之卒当于东晋穆帝世(公元345-360年)以后,时年五十四。以此上溯,则生年约当晋怀帝中…  相似文献   

8.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30卷,是一部解释经典音义的专著。由于音义与句读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释文》也作了大量的句读训释工作,从这方面看,《释文》也是一部解释句读的著作。解释句读是当时时代的要求。句读问题,自汉代以下,就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释文·叙录》说:“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这段话是说音读分歧的问题。由于音读与句读密切相关音读不同,那么词性也不同,词性不同则词义异,于是  相似文献   

9.
根据注音目的和注音原则,经典常用而有异读的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经典释文》一般是不注音的,因为常用异读字据义所读的常见音通行易识。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常用异读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释文》也出现了少量注音的情况,注音形式或"如字",或反切,或直音。为常用异读字注常见音主要有肯定所见版本用字的正确,通过注常见音的办法来减少直接注异读音的数量,提示读者就按与常见音相关联的常见义去理解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胡三省(1230-1302),浙东宁海人.父亲胡元叔对史学深有研究.胡三省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叙述了他父亲的话:“《通鉴》先有刘安世《音义》十卷,而世不传.《释文》本出于蜀史炤,冯时行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同而小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教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刺乃尔.意海陵《释文》非公休为之,若能刊正呼?”他父亲指出关于《通鉴》各注家的情况以及自己的见解,这些遗训成为胡三省研究《通鉴》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贾昌朝(997—1065),字子明,与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同时。著《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计百二十二卷。《宋史》有传。《群经音辨》(以下简称《音辨》)一书,旨在辨析读音,昌明经义。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及其意义,屡经转变,并因方言等的关系,往往阅读困难,所以汉魂以来有不少学者加以注释。同时加上中古去古久远,经义音训更有必要。贾昌朝之前,就有《周易音》、《尚书音》、《毛诗音》、《礼记音》、《史记音义》、《汉书集解音义》等,  相似文献   

12.
论《经典释文》的音切和版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方孝岳先生所著的《六朝书音反切谱系》一书的序言及说明。方先生生前曾对《经典释文》一书加以分析和研究,将此书所录音切按中古韵书所分的韵部加以分类排比,以便与韵书作比较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六朝时读书音的反切系统。全书按《经典释文》所录经典音切,分为《周易》、《尚书》、《诗经》、《尔雅》、《庄子》反切等各部分。现由李新魁、曾宪通同志将方先生所写的本书序言及说明的主要部分整理录出,加上题目发表。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集解》在《隋书·经籍志》题为何晏所作。南朝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即《论语义疏》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叙录》,北宋邢昺的《论语正义》都题为何晏所作。现在通行的哲学史史料学、思想史著作和辞典也都持同一说法。实际上,《论语集解》不是何晏一人而作,而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据《晋书·郑冲传》载:“(咸宁)初,冲与孙邕、曹羲、荀(岂页)、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是之,名曰《论语集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隋书·经籍志》也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  相似文献   

14.
借助《经典释文》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著作,探讨“差”字的音义之别:论证了“差”用在人名、官名,借作嗟叹的“嗟”,训为磨搓义,原数的一半义,用在联绵字“参差”“差池”中的读音;讨论了“差”变调构词情况,对它们的变调构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作了分析;研究了字书对“差”字音义的不同反映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也附带得出诸字书收字收音方面的若干特点;探讨了“差”字几个读音的上古来源,从而初步清理出了“差”字从上古到中古的韵母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溃”字下“溃溃”词条第2个义项“怒貌”后有这些内容:“《诗邶风·谷风》‘有(?)有溃’毛传:‘溃溃,怒也……《韩诗》云:溃溃,不善貌。’”查《十三经注疏》,从“《韩诗》云”起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解释,不是《毛传》的注释。原文是“《韩诗》云:溃溃,不善之貌”。《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在《十三经注疏》中是用小“○”与《毛传》、《郑笺》隔开  相似文献   

17.
戴震(字东原)《屈原赋注》书后附《音义》三卷,习惯上称为《屈赋音义》,其作者为何人,有清以来无定说。笔者论定其为戴震作,请略述如下。一、写本与刻本的异同戴震《屈原赋注》,今所见有刻本与写本两种。刻本十二卷(《注》七卷,书后附《通释》二卷,《音义》三卷...  相似文献   

18.
释“录”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和语音结合起来的符号系统.在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当中,“义”是关键和灵魂,承载着文字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而“音”和“形”是载体,是记录文字内容的物质外壳.本文依据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原则,通过对“录”字字族和“录”字古文字字形结构的剖析和归纳,以及从“录”字字义所引申的词义线索,以探析“录”字本义.  相似文献   

19.
邢昺《尔雅疏》在疏解经文、郭注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某某音义同”的训式,揭示各类语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这种训式中有一些揭示了古今字的音义关系,且在训诂条例上往往属于“连类广训”,这是对汉人“古声某、某同”、“某、某同”的改良和发展,也启迪后人对“音转义存”、“声义同源”、“异字同词”等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34年去北京,在北平图书馆见九家校本《经典释文》,即托贺君昌群用通志堂本觅人照写一部。过南京谒黄季刚先生,谓我当作《广韵疏证》、当读《释文》,并语殷孟伦用丛刊本临写先生过录吴梅代藏刘履芬众家校本,次年先后得到。又三年在巴县红糟房乡寓,用两本互校,遂注其同异于孟伦本之眉及行间,同者注云“北馆本同”,异者则云“北馆本作某”;北馆本《尔雅》二卷缺校。42年殷焕先承罗莘田先生命。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