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理论和方法体系尚不成熟、不完善。本文引入预警理论和借鉴相关领域预警实践成果,在分析旅游预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理论、预警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的主要趋势和研究重点: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体系,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预警及其空间差异预警研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沿海地区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天堂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模式,并根据木桶理论,对天堂寨旅游环境的承载力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测算分析,发现天堂寨旅游环境承载力中的最小值分别是住宿承载力、线路空间承载力和停车空间承载力。停车空间承载力虽然最小,但可以通过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来解决;住宿空间承载力通过新建宾馆、改善住宿条件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线路空间承载力是天堂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是木桶的短板,因此,天堂寨旅游环境日承载力应控制在7000人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3.
对旅游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借鉴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的临界调控思想,建立了一个由旅游地资源环境质量预警子系统、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质量预警子系统、旅游地社会服务环境质量预警子系统和旅游地信息环境质量预警子系统等构成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复合预警系统。本文以开封市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旅游环境质量预警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内涵与功能出发,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对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构建了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指标模块、权重模块、预测模块和警界区间模块。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详尽地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征及系统构成,并以大连市为例,通过测算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为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其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因果交互过程。选取中国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在对三大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游客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效率对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态效应与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单一条件变量均不能构成城市群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必要条件,承载力提升受多个因素的交互影响与联合作用。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共有游客与产业布局调控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型、资源要素整合优化型、旅游产业集聚促进型4条提升路径,长三角城市群共有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型、经济与生态效率协同型、旅游生态效率提升型、科技与环保资金扶持型4条提升路径,珠三角城市群则有游客密度与科技推进型1条提升路径。各城市群应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组合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是构建适应"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旅游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据。基于沿海省域、沿海城市群、沿海城市多尺度空间单元,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核密度估计和面板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探索2000—2018年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不同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均呈现波动提高态势。其中,沿海省域呈"N"型阶梯式提高特征,沿海城市群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依次递减特征,沿海城市则呈"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递减特征。在空间维度上,不同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分异。其中,沿海省域呈"高值集中、低值分散"的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呈"中心高—四周低""东南高—西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沿海城市则表现为"京津沪引领其他城市发展"的格局。不同尺度下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空间尺度越小,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其影响因素的交互关系越复杂。针对不同空间尺度,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规制、产业集聚等方面提出推进中国沿...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以福建省永春县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复合赋权法的TOPSIS模型定量评估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进一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不超载,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吻合;从3个子系统来看,生态环境响应力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力均呈现负相关;永春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水土流失指数、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资源集约型环境保护、推进低碳工业化和城镇化、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活动,科学系统地确定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相应地提出管理调控措施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定义;结合前人的研究,以独特的角度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ECC)的指标体系与相关计算模型;同时以生态旅游景区安吉中南百草原为例,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实际研究与应用,并根据安吉中南百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现状,提出相关的优化方法、解决对策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如何有效地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旅游研究方法的难点.文章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在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2071,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8.6867%;其次是餐饮,为7.4457%;再其次是住宿,为3.544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3963256,生态占用指数为0.5226.旅游发展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压力在旅游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是安全的,但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文章指出了旅游生态足迹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缺陷和测度出现的误差.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旅游实践的检验。试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旅游动力系统、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环境承载力三个微观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期对现阶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旅游实践起到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包含"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规律和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平稳增长态势,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及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高等级;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在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分别是影响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旅游环境日容量测算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环境日容量是旅游环境在一个单位周期内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是旅游环境容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从游客密度指标方面反映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本文探讨了日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测算日容量的意义,剖析了现有景区日环境容量的测算思路、方法及其局限性,并在最后提出了对现有日容量测算的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4.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环境保护的问题,我们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伦理理论和人地协调理论来指导旅游开发,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同时,应从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和建立旅游区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制度等方面为旅游发展的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相关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达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维持旅游环境承载力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使之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不对旅游环境造成破坏,必须制定合理的调控对策,包括提高客体子系统的弹性力、提高媒体子系统的保障力、提高主体子系统的意识力,以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目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状况,并从加强运用多学科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类型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四个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地质遗迹调查和价值分析是开展地学旅游的前期工作。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布广泛,对其进行合理分级与开发保护,可以降低该地的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对地质遗迹的影响。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选择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最小相对信息熵建立公园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发现大渡河峡谷地质环境承载力较好,总体上呈现“北优南差”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大渡河峡谷环境承载力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建立基于地质遗迹分级与承载力评价的分区方法,将该公园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分为复合开发区、一般开发区、重点保护区与严格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防止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和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民族村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构建了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预警系统,通过选择典型的民族村寨,对其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得到样本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力求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对这一区域的旅游研究上,学者以往的研究目光主要停留在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与之相反的是,对于旅游预开发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预警研究则掉以轻心或者关注不够,对民族旅游预开发地区实行文化保护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同产业实行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从低碳旅游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古城修复保护契机下大同低碳旅游发展资本,提出大同发展低碳旅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层面、旅游企业层面、消费者层面共同参与,制定政策目标,合理规划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发展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示范点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