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视角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动态过程所显示的特征,一位成功的译者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以极大的跳跃性,附以文本以未定性,创设"召唤性"结构,以待读者再度挖潜。而后使译文如镜中之像,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无疑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约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读空间"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陈玲玲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2):63-65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装置艺术因强调受众参与而使作品具有非个人化的语义与形态,因受众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语境和推陈出新的审美创意,因作品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而使受众与艺术家对于作品进行重释或再创造成为可能,因受众基于经验的审美行为而使作品创作要具有本土化艺术情结。当代装置艺术只有以受众为目标,注重受众的参与,同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艺术语态,创造出最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谢会昌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3)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徐俊俊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37-40
在接受美学背景下开展外国文学的汉译工作,需要以中国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三个方面内容为主要依据。本文结合外国文学作品的特征和实际,从翻译人员、阅读主体、作品中的词句组织三方面入手,总结出提升外国文学作品汉译质量的有效策略,力求反映出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字美和情感美,引导中国读者更好地体会和感受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媛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152-154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这一理论对成人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作为待填充的召唤结构,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结合成人学生的"期待视野",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山郁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22-26
尧斯所创立的接受美学已经问世近半个世纪,它的魅力和影响遍及全世界。本文力求在分析尧斯接受美学理论的哲学来源、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剖析期待视野的巨大功用,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的流变,并对期待视野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9.
徐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168-171
当现代哲学思想已从主体性思维走向主体间性思维之时,现代美学不得不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交往理论成了当代美学的主题。接受美学不但为电视节目形态的构建规律的界说规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也为电视节目形态的审美维度打开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赏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地填补原著空白,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原作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筑创作主体的反思,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建筑创作在强调创作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同时,必须注重对接受主体及其接受过程的把握,强调建筑师的创作视野必须深入接受主体的文化与生活,以促进各主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共建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王志敏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不确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分析了孟浩然的《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文章主要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四种译文中美学元素的再现,并给出了笔者的期待视野。笔者认为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文月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6-139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简要阐述,发掘这一理论又一现实价值,即用以解析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此类翻译目的性极为明确,其目的实现主要在于目的语观众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视角下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通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中接受美学行为的分析证明:译者只有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完成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才能达到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与译作的"最佳融合"。 相似文献
15.
论接受美学的根本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鹏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是接受美学理论运行的逻辑起点。接受美学最根本的动机和目的是表明现代人本主义思想, 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在特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固有缺陷, 导致接受美学深层不可克服的根本局限,即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复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114-118
广告文本像文学文本一样,是一个未完成的召唤结构,其意义的阐释有赖于读者的参与。但读者的前理解、审美观、期待视野等存在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他们所阐释的意义有所不同,广告复译因此成为必然。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广告复译有四大策略:纠错性复译、改进性复译、构建性复译和指向性复译。正确运用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广告复译质量,有效实现广告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孙梓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7-21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延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痴班吉的形象,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班吉这个形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5-78,70
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而将接受美学与翻译相结合,则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异化抑或归化策略的使用都必须考虑读者的因素。因而,译者既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126-129
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比较了《爱玛》两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及其在读者审美接受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点”,并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译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