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来华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完成伦敦会学习汉语、翻译<圣经>、编撰字典等传教布道任务的同时,又从事创办英华书院等教育活动,开始了华人的英语教学.在马礼逊的影响下,西方教会在华建立教会学校,将英语教学引入我国学校教育.由马礼逊引介的华人英语教学以及受马礼逊影响而初创的中国英语教学是新教传教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客观上催化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开始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认的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山始祖,马礼逊对19世纪美国基督教在华事业施加了重要影响。马礼逊与基督教界的密切交往及其在纽约、费城的一系列关于海外传教事业的演讲,极大刺激了美国基督教会对海外传教事务的关注和海外传教团体的接踵成立;美国传教士入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响应马礼逊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之呼吁的结果;美国传教士在华事业是对马礼逊所倡导的在华事业的承继与光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英语教育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前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开创的对华义学活动。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为代表的西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自中国社会底层造就了一批学贯东西的英语专业人才,迎合了晚清中西文化与贸易往来的客观需求,开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公元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开始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当时清朝还是禁教的,马礼逊来华之初,只能在广州、澳门潜居,以东印度公司的雇员身分活动,不能公开传教.鸦片战争以后,英、美、法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凭借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教会依托不平等条约,冲破了清朝政府原有的禁教令,获取了可以自由传教的权利,传教士得以深入内地,通行无阻.于是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我国城市和乡村了.  相似文献   

5.
香港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香港曾经是英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和殖民扩张的基地。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人文环境,客观上,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一、新式学校与西学的传播 1842年香港被割占以后,西方人蜂拥而至。传教士们也迅速将活动基地从南洋迁来,香港很快成为欧美传教士来华集散地,各种教会团体竞相成立。早期传教士主要通过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来传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可以说,香港近代教育事业是由传教士开其端的。最早出现的新式学校是马礼逊教育会开  相似文献   

6.
倒暇 《21世纪》2001,(1):33-35
容宏,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奠基者,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他的青少年时期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 历尽艰辛,获得学位 容宏,原名光照,号纯甫, 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的南屏镇。因家境贫寒,9岁时,被其父送入当地教会学校读书。后其父去世,学校停办,容闳一度过着近似流浪儿的生活。1841年,再入重新开办的马礼逊学校读书,由于考试总是第一,得到校务主管布朗的赏识。直到1846年,容闳在这里受到系统的教会教育,他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崇尚西方的思想和宗教意识.他渴…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洋教士”是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1805年,马礼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选派送往中国,首先到达印度,由于清政府明令禁止传教士入境,马只好绕道美国,在美国资产阶级支持下,于1807年9月7日到达中国广州。1809年2月,马被东印度公司命为译员,1816年7月,随英特使使团去北京,从澳门出发,经香港、厦门、宁波、上海,达天津,回途改内河路,经运河、长江、鄱阳湖抵广州。这一去一回,马窥探了我国沿海、沿江重要地区,搜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为鸦片战争作了准备。他曾多次向英王献策,  相似文献   

8.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汉语原文英译(附注)》(1815)中所译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被认为是最早的唐诗英译作品。本文借助史料对译文分析后发现,马礼逊仅传递了原诗的表面意思,原诗的音韵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均有所丢失。在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唐诗的英译应首先准确忠实传递原诗的文化内涵,同时保持唐诗的形韵之美,促进中国唐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最早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使用literature一词的历史经验意义无疑具有开创性甚至奠基性。而马礼逊在使用literature一词时的英国文学或外国文学之指涉,与他使用这一概念之时的中国文学之指涉,到底构成怎样一种对应互文之关系,自然也成为检核其对literature一词理解之关键,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马礼逊时代中西之间在literature一词基础之上所初步形成的一种对话关系与历史形态。而在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以及大量往来书札中所提及的literature一词,无论是在西方文学语境中抑或中国文学语境中,均未见显示出明显倾向于近代的、纯文学的寓意,更多则是指各种各样的文献或文本。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元认知理论为依据,本文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从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学习计划、学习监控、激发动力和评价调整等六个方面所采取的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探讨了教师为贯彻新课标所采取的实践教学具体理念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法。以学术英语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对悉尼学派的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提出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开放式循环教学模式,包括合作材料选取、合作解构语篇、合作创作语篇、学生独立创作以及反馈五个阶段,旨在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南澳大学Magil校区国际研究学院文学课的教学特点及国内英美文学课教学情况,并通过教学实验对国外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对比分析.详尽的课程教学大纲、作品阅读与写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注重学生平时表现与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方式,这些都对我国文学课的教学具有启发作用,实验及分析表明新思路在我国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探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原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构建并实施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ABCDE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并已初获成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过级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学生在校期间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英语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本文在探索优质英语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明确了英语教学特色定位,提出了适合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能有助于推进传教事业。其教育活动始于南洋英华书院,后经马礼逊学校十多年成功运作,逐渐形成以西式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基本思路,开创了在华教会教育的历史,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从NIE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入手,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文报刊的积极意义、具体操作以及教师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期间,对该校08级英语专业3班和4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任务型教学法实证研究。对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西藏地区大专英语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和成效验证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