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文学 ,存在北方朴质雄厚、南方清丽柔媚的风格差异。但魏晋以前南北文化并无此种差异 ,柔媚清绮之风是由北方士族带至南方的 ,文学走向独立后在当时审美风尚导引下一直沿着追求艺术美、形式美的道路发展 ,并直接受到道、佛思想的影响。而北方文学发展落后 ,又受儒家思想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尽管斯达尔夫人和刘师培分处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但是斯达尔夫人的欧洲南北文学论与刘师培的中国古代南北文学不同论具有重要的比较诗学研究价值。斯达尔夫人的欧洲南北文学论和刘师培的中国古代南北文学不同论基于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都引入了地理空间视域,其比较诗学研究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视域引入的不同理论背景、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二是地理空间视域下语言维度研究进路的异同;三是吊诡的倒转性:北方浪漫主义、南方古典主义与北方古典现实主义精神、南方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北方文风”系与“南方文风”相对而言。中国区域辽阔,地理复杂,历史久远,版图的改变也很频繁。但要而言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其以北地区的北方,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其以南地区的南方,则大致可作为区分南北的标准。这两大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开发的时间也有早晚,反映在文化和文学上,也是各具特色,互有异同。所以刘师培曾著《南北文学不同论》,历述自先秦至清季南北两方文学各自的风格特征。自西晋永嘉之后至隋统一的这段时间里,上述南北两大区域在政治和军事上更出现了对立的势态,文化和文学也呈现为分途发展、各具异质的局面。本文所谓的“北方文风”,即是此一时期与南朝文学风尚(南方文风)相对而言的北朝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总的性质、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词作为音乐文学,受隋唐时期新音乐的影响.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到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种主要音阶,下徵音阶主要在南方音乐中使用,北方较多使用清商音阶,三种音阶并用于俗乐"二十八调".唐以前南北文学存在明显差异,作为音乐文学的词也同样存在南北差异.盛唐之后歌舞伎乐的衰落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歌舞伎乐向小型化乃至脱离舞伎发展,促成了填词风气的兴盛.词在初起时,存在着南北两大体系对立的倾向,在对立与融合中,词体的发展由受宫廷音乐文学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以南方色彩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楚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周至春秋时代 ,楚与周是南北对峙平行发展的两个政权。几百年间 ,战争不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周王朝逐步衰微 ,而楚王国日益强大 ,北方逐步分裂 ,而南方渐渐统一。楚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秦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工程已由楚国完成。不仅开拓了广阔的疆域 ,而且融合了南方各个民族 ,秦完成了统一 ,但只是一个序幕 ,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 ,建立稳定政权的仍然是楚人。南楚的文化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北方的思想家重视政治伦理 ,南方的哲人关注宇宙自然。中原的文学泥着现实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南楚的文学富于幻想 ,闪耀浪漫主义光辉。南北文化融合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南北文风不同的观念源于先秦,系统形成于唐初。在古人观念里,南派阴柔优美;北派阳刚壮美,是两六风格类型。南北宗内涵较为宽泛复杂。古人多用“水土”来解释南北文学差异成因,但根本原因是南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的差异。南北文学各有特点,构成中国文学发展的合力。但历来存在重北轻南倾向,因北方在政治势力、文化传统上占统治地位,故古人也以北方审美传统为正宗正统;另外也反映古人尊阳卑阴的文化心理。南柔北刚之说,有合理处,但容易产生简单化绝对化之弊。对南北文学差异要用历史发展眼光去考察。  相似文献   

7.
石美莹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53-55,97
北齐文林馆是北齐后期,通过修御览为直接诱因设立的一个文化机构,它是因北齐统治集团各种力量的需要而设立的。文林馆以入北的南方文人、部分北齐文士为基本力量。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方文学由此开始追赶南方文学;文林馆成为南北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南北文风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还培养了一批新锐文学人才,这些人才在齐之后入周入隋,成为隋代文学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8.
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杂剧的创作只集中在北方的大都和南方的杭州等南北杂剧圈范围内,其他地方则鲜有涉及。本文从元代巴蜀的经济、文学大环境以及巴蜀的叙事传统、文学传统四个方面分析了元代巴蜀地区对杂剧少有涉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战后南北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南北贸易关系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南方国家对北方的贸易依附在新的形式下继续加强,北方国家采用经济控制的手段强化着南方对北方的贸易依附。南北贸易关系的依附与被依附、被刺创与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相互依赖是世界经济、南北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南方国家要摆脱贸易依附、发展南北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出路是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藏彝走廊的南北方向有着漫长的延长线.在藏彝走廊的北方,由甘青高原向东延伸,并越过北方草原地带,直到俄罗斯;藏彝走廊的南方,由横断山向南,一直伸展到中南半岛.因此,藏彝走廊是一条国际走廊,或是具有国际性和国际意义的走廊.藏彝走廊的形成,与古代族群的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古代族群的迁徙中,除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北方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大批向南迁徙而外,为学术界所极少讨论的南、北方族群向中央亚细亚和中南半岛的迁徙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藏彝走廊的南北东西方向,都有对外联系的通道,尤其是它的南北两端,是先秦秦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进出口.藏彝走廊的北方出口,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而它的南方出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出口同时也就是进口,古代南北东西的文化以至族群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进行的.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西部的族群和文化与南亚细亚、中央亚细亚、西亚细亚以及东亚细亚南部即中南半岛进行互动与交流.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西方文化因素,和同一时期西方的中国文化因素,就是通过藏彝走廊两端的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和互动的.藏彝走廊在沟通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互动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东西方国际走廊.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地区的汉语存在着地域差异。揭示这一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以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宋书》《魏书》词汇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时期的文献调查,对两组常用词"等-曹"、"矢-箭"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南北朝时期南北地区汉语词汇的地域差异具体表现在:南方地区汉语倾向于选用"等"、"矢",北方地区汉语倾向于选用"曹"、"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学术语境中,"宗教文学"的研究从概念、问题、理论到具体实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研究者往往致力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而忽视了宗教文学本身的研究。中国宗教和宗教文学都具有独特的自性,"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建构必须符合这种对象属性,而"宗教性"的内涵标准和"大文学"的文体观念,正是构建民族本位宗教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中国宗教文学史重要阶段的"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尤其可以体现此一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量域外植物入华是汉武帝时代丝路开通后的结果,外来的植物引种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推广。域外传入的植物用途主要有观赏、食用和用作香料、医药等方面,域外植物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丰富了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中国中古社会的农业生产、饮食文化、医学医药、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关种植技术的记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述中,反映了这些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广泛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实际情况。域外植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北本)《大般涅槃经》经过南朝宋慧严等人修改后釐为三十六卷(南本),北本和南本间出现了不少异文,通过考察这些异文,发现南本修改的语体动机大约有避俗、复古、就正三类:所谓“避俗”,是指回避北本中的方俗语词,删除口语词或使用文言词以改变比较口语化的表达;所谓“复古”,是指去除北本中的新兴成分,改作先秦即已通行的古旧成分;所谓“就正”,是指删改北本中带有佛教汉语性质的语言成分,以使译文更加接近、符合中土文献语言的正统文法。  相似文献   

15.
设于北齐后期的文林馆是一个编修御览的文化机构。当时在此云集了以北齐本土和由南入北为主的大量南北文士,统称为"待诏文林馆"学士。相较于文林馆的短暂存在,文林馆学士从三方面于朝代更替之中延续着对南北朝文风融合的推进:一是对南朝文风的崇尚与模拟;二是在南北文风观念上的相互认同;三是南朝对北朝文风在创作实践上的接受。  相似文献   

16.
金代各民族文学成长于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蕴含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从而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永不停顿与衰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金代文学在中华大地上的崛起,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相激相融历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对于这一点,亟待文学史家在新的世纪构建中国文学史完备框架和科学体系的宏大工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对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7.
论中西诗学中自然美观念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自然美观念的产生都源于人的觉醒,但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中西方在对待自然审美上出现众多差异,"比德说"和"移情说"就是代表之一。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文学上,呈现出西方重外省、中国重内省,西方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分离较多、中国文学作品表现物我合一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与重政治教化、主抒情言志的严肃文学相比,俳谐文学的发展因强调诙谐、游戏文字以达到娱乐宣泄的特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为文学史原生状态重要组成部分的俳谐传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构建完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间隔年代较近的中晚唐文学中的散文创作所受影响尤甚。俳谐文学与该时期散文创作的结合,是对魏晋时期俳谐文学在内容思想上的借鉴与发展,也是魏晋以降文人创作的主体性在文学创新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主要涉及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历来为文学界所重视,并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在民间佛教这一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古小说钩沉》为两晋南北朝的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古小说钩沉》的民间佛教突出灵验特色,在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民间佛教的定型主要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