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赏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有画龙点睛之妙,尤其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从起、承、转、合的戏剧手法中,牵引观赏者蛰伏的情感,以回应对人生更深刻的体会.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以及颇受好评或得奖影片为主,尝试对现代文学与电影中存在的焦虑与自我实现作哲学的分析,以便更深入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19年,杜威来华访问讲学,为中西教育哲学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借鉴搭建了良好平台。百余年的传播与学习、批判与反思,需要我们重新走进杜威的教育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的互融互通中深刻理解杜威关于儿童、学校和社会的分析,在古今中外的四维时空中思考杜威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联结、对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启示,为教育哲学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特质和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来看,由于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情结,使他选择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的职业,大众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大众意识"。因此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由于大众立场与意识的缺失,导致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精英化倾向,从而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不在于我们所具有的理论"生产与再生产"水平,而是我们能否重新建立与大众血肉联系,亦即能否重新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的"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4.
“科玄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哲学维度上梳理了这场论战的基本内容,厘清了论战的基本线索。哲学视域中,“科玄论战”规定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科玄两派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新儒家的兴起提供了思想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化和现代新儒家的科学化之趋势,显示了理性与价值相整合的取向,而理性与价值能否整合及如何整合,将成为2l世纪中国学界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认为人即精神,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维度,精神世界标示着人的意义世界,人生在世需要崇高精神确认。但在当代急剧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遭遇深刻危机,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一个个成了只懂享乐而没有灵魂的专家。马克思哲学指认人的精神本质上是社会精神,因此,摆脱人们精神困境的合理之路在于建构一种“我”与“他者”彼此限制、和谐与共的关系思维方式,打造一种超越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如果过分强调已研制完成的教育指标,对教育指标的理解和利用会流于肤浅。教育指标研制背后的理论支撑对深入理解和运用教育指标有重大意义。教育指标的研制取向、教育指标确定的思维方式、教育指标领域的展开方式、教育指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能力是教育指标研制背后的重要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反思,可以深化理解作为价值系统的教育指标体系,正确利用作为工具的教育指标,以启迪式的方式广泛借鉴各种教育指标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史学碎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治史者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历史现象、研究史学问题,而史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在因素又为碎片化研究提供了发展契机。史学碎片化的实质就是以碎片代替整体,没有处理好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以零碎史料为中心的研究、以细碎个案为中心的研究、以表面现象为中心的研究、脱离整体的部分研究等。欲要跳脱出史学“碎片化”的泥沼,人们需要运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运用唯物史观与辩证思维,以提高自身的历史认识论,完善其治史的方法论。只有当治史者切实做到运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谋思路,他们方有可能真正成为高屋建瓴、见微知著、疏通知远式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政策是一国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规划与设计,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颁布教师教育政策来推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政府政策主导是政府的应然责任。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在得益于政府推动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问题。政府应充分考虑到我国教师教育传统和目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政府责任与教师专业自主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进行相关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马一浮的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作出梳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理论建构既依傍传统思想资源,又富于浓厚的时代气息。在其哲学文本的表象下隐藏着特有的逻辑构成,展布为从判教论、名相论、心性论、六艺论乃至证人论的马一浮文化哲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学派如何将各种教育哲学予以分类,是很难回答的问題。目前并无分得很清楚的教育哲学学派,虽則有人也曾努力将各种哲学分为清楚明晰的学派。一种較为常用的教育哲学的分类,是以普通哲学学派分类的原則为依据。因此教育思潮学派可分为实在主义、唯心主义、經院哲学、实用主义,以及其他各种  相似文献   

11.
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地区的教育研究现状为考察对象,评述了教育研究界对待科学方法的不同态度。将科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中,是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和完善之必需,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的水准。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研究者必须培养的一种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13.
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情绪管理是个体或群体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情绪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理论和技巧的教育 ,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演绛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对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知识观"之论辩、主体性教育的讨论与争鸣、教师权威和教学中对话与平等的探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讨论等等,都成为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学术自由与平等的重要表征.但其中也透射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的某些缺憾.在中国教育史上,先哲先贤们学术争鸣中的平等交流和对学术的真诚追求深深地启迪着后世的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以缘起性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物理时间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其中并无时间实体的存在。唯识学进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物理现象)与心、心所法(心理现象)假立的表象形式。凡夫因为无明障蔽的原因,虚妄地以为时间具有实体的性质或者有超时间实体的存在;圣者破除了对于实体的执着,不再为时间幻相所束缚。就此而言,佛教时间观并非纯粹的思辨问题,而是关乎心性超越之道。  相似文献   

16.
哲学教育重在培养哲学思维能力,这个观点是基于哲学学科的特征和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以及目前哲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哲学是一门理性之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质疑、反思、批判的态度和精神的主体;培养具有哲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哲学创新能力的主体.然而,哲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讲授,却存在着偏离其特征和目标的问题.因此,应改革哲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并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哲学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幼儿园课程建设在理论和实践 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问题的出现与缺乏教育生态的观念有关。幼儿园教 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建设优质的幼儿园课程需要用教育生态 学系统、平衡、联系、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确立基本策略,深入分析课程各项系统要素。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也需要有教育 生态的观点。在教育生态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够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幼儿园课程生态,推进学前 教育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未来主义”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以“未来”为研究定向的一门学问,主旨在于劝诫人们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冲击而提早作好生理或心理方面的准备,因而,“未来主义”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问题密切关联。这就导致了人们就目前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作出某种哲学的思考,从而发展成为未来主义教育哲学。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未来主义教育家们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对于“未来”的表述,也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几种,即:“未来主义”、“未来研究”、“预言”、“预测”或“设计”等等。尽管如此,未来主义在确定预期的具体目标,以及如何为这一目标作相应准备方面却是共同的。一般说来,未来主义者要求人们去凭借既有的经验与知识,结合新的科学来想象、预测未来的社会远景,并据此来控制和规划目前活动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育之目的应该是培育“人之整全人格”,基于此,当下通识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位置开始凸显,而真正能够体现通识教育之目的,实现大学之理念的应该是通识教育中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思维问题的习惯,开阔学生看世界、看文明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灵魂,达到塑造“人之整全人格”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和哲学教育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教育理念的失之偏颇、对哲学和哲学教育功能的误解、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制度设计的不尽合理及哲学和哲学教育功能发挥不力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树立健全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哲学和哲学教育功能的认识,营造宽松、宽容的教育制度环境,培育充满人文关切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哲学和哲学教育走出困境,走向繁荣的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