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我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一条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但是,客观上存在着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国民经济计划发展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为什么说是两条规律而不是一条规律?这两条规律之间、计划发展规律和经济计划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的问题。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展开了讨论,发表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但也有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还存在并发生作用,价值规律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者的相互关系怎样,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相互关系,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一、价值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相互关系;二、价值规律与计划规律的相互关系。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分开为两条规律这个意见早就有人提出来了。我赞成这个意见。首先这一规律事实上是两条规律。它一方面要求社会劳动的分配遵守一定的比例;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服从统一的计划领导。前者是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后者是计划规律的要求。其次,将这一规律分为两条规律对于研究有好处。这不仅使我们有可能分别对两条规律作深入一步的研究与认识,而且便于我们分别研究这两条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的相互关系。例如对我们现在研究的这个问题来说,分别研究价值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相互关系以及价值规律与计划规律的相互关系就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深入些,明确些。否则混在一起,时而研究的是价值规律与比例性的关系,时而研究的又是价值规律与计划性的关系,难免有含混之处。  相似文献   

3.
经济规律是产生于一定经济条件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下简称“计划规律”)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计划规律。价值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仍然存在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1月23日,武汉哲学界二十余人就本刊1958年第九期发表的德麟同志的文章"发挥上层建筑的力量,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中提出的人们可以消灭某种客观规律的论点,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作了一次讨论.会上发言的同志一致认为:"消灭"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有的人说,人的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主观能动性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如果人们可以"消灭"客观规律,也就无须要求主观与客观相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扩展与深入,我们对于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客观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也在日益提高.最近一个时期,国内经济学界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就是这种反映.在讨论中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对于这个规律的认识问题,二、对于速度、比例和平衡问题的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问题.三、这个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确实,看清了这三方面的问题,也就基本上获得了对于这一规律的正确理解.这里只想谈谈对一、二两个问题的意见.一如何理解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个方面有些问题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大家都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建立以后,  相似文献   

6.
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而意义重大的问题。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简略地论述这一问题。一、人不能“打破”客观规律,也不能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在报刊上常常看到这样的话:某某人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这里,由于“规律”一词用得不当而产生了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一)规律能  相似文献   

7.
如何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学校办成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学校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则是加强和搞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正确途径。学生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各科教学占用了学校教育的主要时间,智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主体。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研究学校德育同智育的关系,从而找出规律加以遵循,这对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卓有成效地进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从学校教育来说,德育应该以智育为基础。这是学校德育的一条一般规律,违反这条规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空洞无力,流于形式,甚至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根据农业产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来指导、组织、管理、协调和实践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和对策措施。所谓农业产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优化规律、产业关联广泛化规律、产业组织企业化规律、产业技术现代化规律等。农业产业化重点突出在一个“化”字上,即有规律的纵向发展演变以及横向向其关联产业延伸、渗透、融合,化为一个现代产业群的运动过程。所谓的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专业化、区域化等,正是农业产业化本身运动的客观要求,是上述几条规律的体现和标志。  相似文献   

9.
建设资金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因为没有一定量的资金(物资)投入,就不会有相应的物资量(资金)的产出,这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建设中要算是一条客观规律。假使不能解决建设的资金问题,即使有了一个符合实际的长远经济发展规划和较好的年度发展计划,要组织实现也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
讨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以下简称计划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肯定计划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之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基本观点,是列宁、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了有计划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按比例发展规律,不存在有计划发展规律,或者认为按比例发展规律可以代替有计划发展规律。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有计划发展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是两个不同的规律,二者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回答的问题不同。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调节的,而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计划分配劳动时间于国民经济各部门。这种通过计划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二者的联系,但不能因此而将二者混淆起来。按比例发展规律具有“自然规律”的性质,它反映的是存在社会分工特别是存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相似文献   

11.
真理既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也不是纯粹主观性的认识,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是指它有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叫做真理的客观性,或者叫做客观真理。一种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不是反映了客观真理,不取决于人们主观上的愿望和爱好,而决定于它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同价值规律都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对干这两条规律之间客观的内在的联系,究竟如何认识,不仅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实际中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等关系来说,也无疑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实践问题。(一)计划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对立和差别,首先表现在两者各有不同的本质内容和要求上。一个在于说明商品价值的规定和价格波动的规律,另一个却在于说明经济的发展在其内部是存在着一定比例关系的。因此,一个要求不同劳动产品的交换必须是等价的,而另一个则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各种比例的平衡和外调。第二,两个规律起作用的前提不同。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有人怕死,有人不怕死。其实,怕死又有什么用呢?生与死是对立的統一,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这是不以人們意志为轉移的客观规律。这条规律对于作为自然的人来說,是完全一視同仁的,毫无例外的。但是,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和死除了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外,还要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在阶級社会中,剝削阶級总是享受着远比劳动人民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并且为此而迫使劳动人民流汗、流血,为他們承  相似文献   

14.
综合平衡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是我国经济工作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有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本文主要对有关这方面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些探讨。一、平衡和不平衡平衡:是指经济过程中各个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平衡,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得到统一。平衡是对不平衡而言的,平衡是相对的,绝对平衡是没有的。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说法: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是绝对的、永久的、经常发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国民经济才能高速度地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作计划  相似文献   

15.
对规律问题的一种新探索——评《客观规律与当代中国改革》韩庆祥朱勇的《客观规律与当代中国改革》(气象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规律》),是在他的学术论文《规律网初探》基础上,又经过十多年的思考、积累、潜心研究而逐步形成的。《规律网初探》于《河...  相似文献   

1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要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要论断的内涵要求。科学化是指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用在党的建设上,就是指符合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符合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全面认识和自觉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命题,已普及为人们的哲学常识。这一简洁而概括的命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即规律与对策。探索客观规律与依据客观规律提出对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个基本环节。从认识和实践的基本结构考察,对策是人们由认识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中介或桥梁。离开对策,我们就无法说明实践是如何进行的,进而也无法说明人类是怎样改造世界的。从实践——认识的转化过程分析,我们可以把对策在认识——实践中的地位简要地表示为: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伴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平衡?是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作一些探讨。一、发展生产力,必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交互作用自然、生态环境是由水、土壤、空气、阳光、动植物等众多要素组成的巨大系统。支配这一巨大系统的规律决非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的规律网络,各种规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当今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在…  相似文献   

19.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列宁所发现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客观规律。深刻掌握这一规律是正确认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论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当代理论和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不否认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直接联系,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也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同样是一条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体系,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