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以及当时形式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表意见的双重难事,共同指向马克思从事政治批判的理论主题--为贫苦群众谋解放。马克思曾试图借助自由报刊、理性国家、理性法来实现贫苦群众的利益,却捕捉到物质利益关系对新闻出版、国家和法的支配性作用,揭示出所谓新闻出版自由、国家和法的阶级性,明确了新闻出版等公共舆论服务贫苦群众的人民立场,而且他开始突破传统抽象思辨研究范式,在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中初步把握到解放贫苦群众的新方向。准确认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从事政治批判和理论研究的根本主题及基本观点,对于回应当下的一些理论杂音、更好实现人民利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理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坚定到怀疑的转变过程,“物质利益难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之前,马克思肯定理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造作用,强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接受理性的规制,以满足理性的标准与要求,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主张实现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的双向互动。马克思在肯定理性本原性地位及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物质利益问题,由此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在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之后,马克思头脑中固有的理性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冲击,他开始对从前的理性产生怀疑,并诱发了其对理性的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并不是阻滞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帮助他开启和建构自身独立思想体系的“垫脚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的发源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接触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从而迫使其在此决定性问题上有了初步突破,但还是从精神自由出发来谈出版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从精神领域跨入物质领域,接触客观物质利益,并发现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把出版自由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看法的“难事”,既而他从社会重新退回到书房,通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有着这样的逻辑线索“理性——利益——阶级——共产主义”、“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利益的阶级性——利益协调的政治性——共产主义的社会协调”。本文从物质利益、社会结构、社会调节以及协作等方面,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协调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在回顾历程、探寻踪迹中寻找新意,以求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深度挖掘,从而彰显它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问题的重要性变得愈益突出起来,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也逐渐被提了出来。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片断──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所面临的物质利益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力图指证物质利益问题的解决在马克思那里首先与世界观原则的变动相联系,其次又与“市民社会”的实证科学相联系;最后,马克思的解决方案还包含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批判。回顾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经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物质利益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东西方就这一话题不乏研究性论文和著作。但相关研究往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这种研究有两种不足:一是对马克思的重要著述缺乏深入分析,二是对马克思早期文献研究不足。文章以马克思《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的著述为基础,考察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认为《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关于自由问题的探讨为他开启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的三次经济学研究与经济研究的社会性视角的确立青年马克思是在三次经济学研究中确立了透视经济现象的社会性视角的。初涉经济学,发生在青年马克思于1842~1843年任《莱茵报》主编时遇到的对所谓物质利益问题不得不发表意见的“难事”之后。自1843年10月开始,他系统地研究了布阿吉尔贝尔、麦克库洛赫、詹姆斯·穆勒等15位经济学家的19部经济学著作,给后人留下了两份相互关联的手稿:《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审视这两部手稿,我们可以说,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确立经济学研究的社会性视角的开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随着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家从抽象先验的原则出发研究经济问题是非科学的,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资产阶级利益而辩护。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的,通过艰辛的努力,创造出造福广大人民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世界观开始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起点,讨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利益观离不开对其思想转向的把握。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利益观经历了由精神转向物质的思想嬗变,即从重视精神利益轻视物质利益,到发现物质利益的作用,最后逐渐发现物质利益背后“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的过程。厘清马克思这一时期利益观的演进脉络,从利益观的独特视角明晰其唯物主义转向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能够明晰马克思早期思想探索在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最完整地凝结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①。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如此。1842年—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因而推动他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唯物史观的丛本原理。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根本问题,而自由与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基于权利话语为自由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思想自由的钳制。《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逐渐走出启蒙传统,确立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争取自由权利这一范围,而是从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的观照下重新思考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形成了基于“类本质”的自由观。从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到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前后期不同的自由观之间的嬗变逻辑,才能系统地把握其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评论为标志,马克思早年思想表现出现代性的基本定向,亦即持一种非批判的启蒙主义立场。从“传统”的专制极权走向“现代”的自由民主成为早年马克思的根沐实践诉求。由于《莱茵报》时期思想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了思想上的原则性转折,最终走向了对启蒙主义的辩证扬弃。发掘马克思思想的启蒙主义出发点,能够回应将马克思与专制和集权思想联系起来的曲解,当然也应该避免将马克思的思想还原为一种早年的自由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早期进行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从《莱茵报》时期到批判黑格尔哲学,最后摆脱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都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学说。  相似文献   

14.
1842年初,普鲁士封建专制当局加强了镇压,日趋反动,青年黑格尔派的“开明君主”实行君主立宪的幻想破灭了。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代表一起转向了政治,选择了一条政治战士的道路。 从1842年4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起,同年10月他作为该报主编直至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称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文化思想作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文化问题的求解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莱茵报》时期作为马克思开始接触社会现实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对于他一生思考文化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承载《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文化思想的著作文本,寻找其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马克思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化问题以及如何对文化问题进行求解,在前后相继的理论发展进程中体味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理论思考,把握其理论的实践走向有助于真正走进马克思。因此,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交融与冲突的今天,马克思的独特思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环节。"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和确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认识,《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确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批判,《德法年鉴》时期的哲学升华。厘清这一历程,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宗教、理性与国家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三个基本概念,宗教观、理性观与国家观构成了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的基本框架,其中,理性观是核心。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结构中,宗教是超验的,理性是先验的,国家是经验的,三者的矛盾表明马克思的理性主要是一种总体性,具有思辨性、二元性和神秘性。这使得马克思的理性世界观与理性国家观陷入困境与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经过了“博士论文”、《莱茵报》、《德法年鉴》、《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纲》和《形态》等几个时期。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原则后 ,又克服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受动原则的错误 ,以实践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哲学的理论体系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主导性原则。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将实践作为人与世界统一的桥梁 ;突出了哲学参与现实生活、改造世界的功能 ;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一切哲学的最根本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遭遇以人民理性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真正关系为何、何以消除社会贫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难题”后,便开启了关于“难题”的持续性求解之路。马克思持续性求解“难题”的历史进程以总体隐匿的方式依随其思想的发展不断推进,而“难题”求解进程的持续性推进也内蕴丰富的历史价值。马克思在持续性求解“难题”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思想的革新与发展,特别是世界观领域唯心主义理性国家观的消解、方法论向度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启与深化以及价值旨趣维度人类解放愿景的厘清与确证。此外,马克思在持续性探究“难题”的历史进程中所建构的关于社会贫困问题及其求解的重要思想,能够为后脱贫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治理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理想,在大学学习及《莱茵报》工作期间,从抽象的社会理想转向对现实政治的批判.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类解放问题,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此后,马克思哲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以论证共产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理想为中心的,因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早期社会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整阐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为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