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树有根,有根才能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有根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还有人说,宽容、诚实、善良,勤奋和付出是我安身立命的“根”……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事情的缘起叫“根源”,寻找本原和归属,是“寻根”。“根”的含义太丰富了。如果“穷根究底”、“追根溯源”,你还会发…  相似文献   

2.
试题回放树有根,有根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有根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还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事情的缘起叫“根源”,寻找本原和归属,是“寻根”。“根”的含义太丰富了。如果“穷根究底、追本溯源”,你还会发现,今天是明天的“根…  相似文献   

3.
契约     
雇主问我:“准备好了吗?”我面无表情地说:“随时可以出发。”雇主拿出一份类似合同的文件,说:“那么,请你在契约上签名吧。”我瞄了那文件一眼,依然面无表情地说:“你应该知道我的规矩,我一向是口头约定。况且,我也没有固定的名字,怎么签名?”  相似文献   

4.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的”字词组和定中词组的关系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字词组和定中词组有密切的关系,从语法功能上说,它们都是名词性词组,从表意作用上说,进入语境后,两种词组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例如。(1)这里没有我的书,我的在家里。(2)木头的桌子耐用,我要这张木头的。(3)红的苹果既好吃又好看,我专挑红的买。例(1)中“我的”就是指“我的书”,例(2)中“木头的”就是指“木头的桌子”,例(3)中“红的”就是指“红的苹果”。如果我们用“X_a的+y”来表示定中词组的构成形式(“X_a”表示定语,“y”表示中心语),用“X_b+的”来表示“的”字词组的构成形式,以上三例中的X_a=X_b,这样,从构成成分上看,似乎“x的+y”比“X_b+的”就是多了一  相似文献   

6.
吴周文同志对杨朔散文颇有研究,曾发表几篇有相当质量的研究文章。但读了他最近发表的《杨朔创作简论》一文,大失所望。该文态度之草率,立论之武断,我们不能不加以指出。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发觉吴周文同志在介绍杨朔生平事迹时,大都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测。其中有些虽然属于枝节问题,但为了防止以讹传讹,我们一一列条加以订正: 1.吴文说:“杨朔不满五岁”父亲就去世。这是根据他的胞弟杨玉玮的回忆,其实不可靠。据杨朔的胞姊杨毓璞来信说,杨朔六岁时父亲才去世。为这事我去信问杨玉玮同志,他这样答复:“父亲死时,我不满两周岁”,“家姊说的当然更确切些”。看来  相似文献   

7.
离新学校越近,我的心里就越紧张,我一再提醒自己:“拿出勇气来,父亲已经去世,你应该做得像个男子汉。”可是,我并不知道怎样才是男子汉,我也不知道学校的同学会怎么对待我?新来乍到,我就领教了班上同学的厉害。我们班一共有18个男孩,“你可真矮!”一个男孩说。“利尔,他不矮,就  相似文献   

8.
亲情     
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照镜子。我奇怪了:妈妈从来不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的,今天有点反常啊!我走到她跟前,问“:妈妈,您在干什么?”妈妈还是对着镜子,没有理我。我提高声音:“妈妈,你在干什么呀!”她似乎终于听见了,转过头来,笑眯眯地问我“:愿意帮妈妈找白发吗?“”当然愿意啦!”我还补充说“,你肯定有很多白发,信不信?“”哼,才不信呢,你能找出一根白发来,就算你厉害。“”好,一言为定。”嘿嘿,一定得找出几根白发给妈妈看。我放下书包,双手在她乌黑的头发里找来找去,边找边问“:妈妈,您今天怎么突然想起要找白头发呀?“”还不是你…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尊老     
1943年,有个进步学生要到延安去,他的父亲闻讯赶到重庆送行,但儿子已起程,未能如愿。老人说:“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就不枉此行了。”周副主席知道这一消息后,赶到招待所对老人说:“我就是周恩来。”老人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拉住周副主席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当周副主席知道这位大爷60多岁时又说:“您和我父亲年岁差不多大呀,您应该是我的父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卖菜     
华凯 《社区》2004,(9):60-60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后来那家公司倒闭,我失业了,只好重新去找工作,但一找半年没结果。父亲问我:“这半年里,难道就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录用你?”我说有倒是有,而且还不少,可是工资都低,月薪最多的也只有六七百元。父亲说这已经不少了,难道你还不满足?我说那怎么行,我原来一个月挣2000来块,总不能走下坡路吧?父亲劝我先干起来再说。我说不行,我一定要找个工资高的单位,至少不能低于原来那家公司。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我还没听说过人往低处走的。父亲不再劝我,想了想说:“明天跟我去卖一天菜吧。”我们卖的是茄子。…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 “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有些紧张,但他想了想,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的面前,带着羞愧地说: ”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难道不怕挨揍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  相似文献   

12.
城市幽默     
《社区》2003,(6)
养猪人 一名男子在乡下看见一头有一条木头腿的猪,他很奇怪,就问猪的主人。猪的主人说:“我来告诉你吧,这是一头了不起的猪!去年5月我家的房子失火了,它把我的孩子们从火里救了出来。” “这是在火灾中失去那条腿的吗?”那个男子问。  相似文献   

13.
小笑话     
丈夫上网入了迷,有一天家里有急事,妻子要找他回来,可他就是不回。儿子说:“妈,我有办法。” 儿子知道父亲的网名叫“粱山伯”,他急到附近的网吧上网发一条信息:“梁山伯注意,青竹巷9号(家庭地址)有祝英台找”。不一会,父亲果然就赶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送拐杖     
外出开会、旅游什么的,我总要给父亲买点礼物,诸如一件衣服,让父亲感受“儿子也是棉毛衫”的温馨;一罐好茶叶,让父亲从香(?)中品尝儿子的孝心。父亲总是被我的“糖衣炮弹”击中,每每脸上漾起幸福的微笑。 不久前,三弟有出差山区的机会,临行前向我请教礼物问题。琢磨了半晌,终于有了“给爸爸买根拐杖”的主意。太妙了!父亲74岁了,让老人借力助行,以防摔倒,而且每天都能感受儿子的一片孝心,“金点子!”三弟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的家事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第五生产队社员朴明淑听了大队理论辅导之后,列宁这段话总是响在她的耳边。“每日每时地、自发地”这几个字,在她的心里引起巨大的反响。她联系到自己爱人给大队拉木材,把几根弯曲的木头捎回家的事,心里火烧火燎的,脸上也热乎乎的。深深感到这几个木头是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越想越感到心里下不去,想到自己身为生产队的理论辅导员,却没有每日每时地”从自己的身边,警惕这种“自发地”倾向,更有些心疚,木头虽然是丈夫拉的,但是自己也是有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6.
人心似锁     
我父亲是个医生。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告诉过我,人的心脏就像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便深埋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人心如拳。直到我遇这那件事才懂得,其实,人心更像一把锁。一天,在放学路上,我碰到了村里有名的醉鬼张三。他又烂醉如泥,横躺在地上。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大吵大闹。他父亲来了,气得火冒三丈,让他起来。张三像根本没听到一样。父亲便啪啪地扇起张三耳光来。张三嘴角流出血,还是不动地方。父亲从路旁找来一根手指粗的木棍,照着张三打下去。起初张三还挺着,到后来,他抓住木棍,一下子就给撅断了,并且瞪着眼向父亲吼道:“不用你管选”这是怎样…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它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动人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文字记叙,抒写出家人父子骨肉至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伤感情绪。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正因为有了自己的“写实”,才充分体现了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8.
给父亲写信     
在异乡工作的这七八年中,我养成了每周给父亲写信的习惯,或长或短,不管有事无事,哪怕问声好,报声平安。 有段时间,父亲的高血压病又犯了,于是我信里的话语又多了一顶内容,这就是在工作之余,我从一些医学报刊上为他收集一些有关治疗高血压的医药信息,并为他寄去有关药品。在信中我再三叮嘱父亲要静心养病,莫在乎钱,因为钱是身外之物,身体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后来听母亲讲,每当父亲看到我信中的询问和我邮采的药品,他总是老泪纵横,一个劲儿地对母亲说:“孩子长大了,孩子长大了……”  相似文献   

19.
刘希 《社区》2013,(18):60-60
现在全国倡导节俭,我们家也刮起了“节俭风”。前两天,父亲过六十大寿,我打算在酒店为父亲办生日宴,姐姐却不赞成。姐姐说:“爸爸不喜欢讲排场,我们自己在家动手为父亲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比在外面吃要实惠得多。”当我把姐姐的想法转告给父亲时,他笑着说:“还是你姐了解我,在家过生日既节俭又有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20.
邓全生 《老友》2013,(11):44-44
称呼父亲为“果树迷”,是因为父亲对果树特别着迷,栽种的果树品种多、果实个头大、果实味道甜。我偶尔回家乡,村子里的同辈们见到我就会说:“还是你父亲有本事,凡是赶集就有水果卖。”长辈们更是夸我父亲比年轻人还能干,笑说我父母都不用我们兄妹赡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