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拨乱     
《尔雅·释诂》:“乱,治也。”古时,乱和治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统一于一个乱字之中;有乱才须治,古人是深明辨证法的。许慎也说:“(?),治也,幺子相乱,(?)治之也。”郭沫若诠释说:“按(?)本象缫丝之形,许氏所谓‘幺子’似指蚕茧;缫丝时其声嚣骚,故字复从(?)。……(?)声读如乱。而与虢字义近……”清阮元编《积古斋钟鼎款识》中,颂壶、颂敦、卯敦均有此字,从(?)或从寺。这个字篆作(?)是由(?)与(?)构成。(?)是两只手的形象,说文解为:“物落上下相付也。”意即口语的“手替手”,是治丝时两手的动作。(?)是两手所持的工具,上绕一束丝。H与《说文》的(竹互)字相类:“(竹互),可以收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所推握也。”许说不确,所推握的不是中间,而是上下二横画。儿童放风筝用以收绳绕线的工具造型恰如互字,两端为推握的把柄,中间是收绳处。这个器具名曰:线拐子、线桄子。郭说“声读如乱,而与虢字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博物馆西周青铜器展品中有一只铭文(?)的盘,该馆释作“它盘”.“它”金文作(?),蛇也.《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是蛇类.《金文编》卷七有“(?)”,作(?),曰:”说文所无”.见“(?)盉”和“(?)盘”.(?)在《说文》中有二解.卷十四下:“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卷九上“包”字条曰:“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为夫妇,裹妊于巳.巳为子,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 《孠》九二(?)读作沙,郑本作址,址乃(?)字之形讹,(?)为沙字或体;《(?)》六三可(?)读作盱豫,不读作歌豫,意为妄大之豫乐也;《钦》九三(?),帛本作(?),均当读作腓,今本作股,则疑后人有意改字所致;《钦》九三(?)字读作随,帛本、今本亦作随,俞樾认为今本随字当读作骽(腿),说误;《揆》六五陞宗,陞即陞(升)字.训登,宗训宗庙,不训宗主,又本爻(?)肤读作噬(?);《艮》九三(?),帛本、今本作肥、夤,三字均读作(?),夤为(?)之通用字,训夹脊肉;《丰》九三芾,帛本、今本作殖、沛,三字均当读作旆,训幡幔,虞翻则云日在云下不明称沛,说误等。  相似文献   

5.
释臣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甲骨文、金文臣字皆作竖目形。研契诸家释其本义为奴隶,但殷商人何以必用竖目形示意奴隶,诸家说则颇纷纭。郭沫若先生以为“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为此也”①。于省吾先生则认为:“臣字的造字本义,起源于以...  相似文献   

6.
字小篆作。《说文·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 徐铉说:“此疑只象形,非从入一也。”段玉裁也以为许慎的说解“似会意而实象形。”但是说就的字形看,如说“从入一”为非,总觉没大根据,而说为“象形”,却又所象不明。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查甲骨文未见字,但有从的字,如今字从,(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今字作,或作,或迳作,其所从作。又如合字从,(也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作,其所从  相似文献   

7.
释“俞”     
刘凌 《兰州学刊》2013,(9):175-179
对《说文》所释“俞”字本义,学界颇多争议.文章从“俞”字早期形体,“俞”声符字的声符义,各组声符义间的联系,以及“俞”的同源字等方面,分析“俞”字本义.并因“俞”、“余”之关联,谈及对“余”字初形本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叕从贝,缀从口皆为羡符。其中楚简缀字所从之“叕”的写法比较特殊,大字被割裂成上下不连的两部分,叕字所从的四笔连写成两笔或写成并列的四笔,这是楚文字特有的写法。楚简缀所从之叕作“(?)”与金文“(?)”所从之“(?)”显然是一个字。因此“(?)”应隶作“(腏刂)”,释为“腏”,《说文》“腏,挑取骨间肉也”。腏字从刀作,大概与训为“挑取骨间肉“有关,腏字典籍又通作“餟”或“醊”。《说文》“餟,祭酹也”。《玉篇》“餟,  相似文献   

9.
再辨“德”     
我曾作《辨德》一文,诂德之初义为“直行”,并与斯维至同志商榷。发表后,斯维至同志复作答文(《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斯文》),拜读后,仍有困惑,因作是文以求教。 一、《斯文》说:“目,叫做眼,……小篆作。即今艮字。按象种子有须之形。后人不知目为种子,又加偏旁目(眼睛)。”按,艮字甲骨文中有其字,形作:(字见唐兰《殷虚文字记》102页)。显而易见此字上部象眼目之形,而非种子形。唐兰先生释此字谓:“艮为目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淹晦矣。”旁注:“眼字从目艮声,  相似文献   

10.
说“辍”     
“辍”,《尔雅·释诂》和《广韵》都训:“辍,已也”,《集韵》训:“辍,止也”;新《辞海》作;“中止、停止”。《说文》“车”部:“辍,车小缺复合者。”“辍”训“停止”就是从“小缺”引申来的。对“车小缺复合者”的不同解释又影响了对“止”义的理解。段注《说文》“辍”注:“此与(?)部之连成反对之义。连者,负连也,联者连也。连本训辇而为联合之称,其相属也,小缺而复合,则谓之辍。”我们觉得此解不妥。“辍”即“(?)”,是“捕鸟覆车”。《说文》:“网”部:“(?),捕鸟覆车也。从网,(双双)声。辍,(?)或从车。”由于“辍”又重出于“车”部正篆,所以引起误解。《尔雅·释器》:“(辟系)谓之(?),(?),(?)也;(?)谓之(?),(?),覆车也。”新《辞源》:“(?),捕鸟兽网,鸟触动之即自行覆盖,又叫覆车网。”《史记·甘茂传》:“禽困覆车”,裴(马因)集解:“譬禽兽得困急,犹能抵触倾覆人车”,大误。“禽困覆车”即“鸟兽困在覆车网之中”,喻当时韩国的处境。“覆车”起名之由,盖因其能覆盖,而形状象车子。由于是一种网,故字从  相似文献   

11.
“屯”字的初形和本义,自来多据《说文》,的“屯,难也。象(屮屮)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作说解。但考诸甲骨文,则屯字的形与义,都不是《说文》所说的那么回事。屯字甲骨文作夕,最常见的辞例是作“△示○屯”形式,屯只用为一对卜骨之称。“一屯即一对”(董作宾说,见《殷虚文字乙编·序》),甲骨学界基本已无异议。从聚合在一起的一对卜骨这一形构中,引出“一对”“配对”“聚合”等意思都不难,若联系《周易》乾、坤、屯、蒙……这一卦序看,“蒙者,萌也,物之稚也”,蒙所指的就是事物的萌芽状态,乾坤相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籍中,中国有许多别称,“赤县”即其一。中国称为“赤县”,由来已久。《谷梁传·桓公五年》:“九州之内名曰赤县。”战国时的《邹子》一书说:“中国名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但是,中国何以称为“赤县”,似乎缺乏更具体的解释。我认为,“赤县”是指天子帝王所居之“王畿”,即京都,因此用以指称整个中国。试解释如下: “县”,繁体作“縣”,右旁为“系”,左旁为“首”字的倒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縣,繫也。从系持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繫,当作系,引申之则为所系之称。会意。”可见,“县(縣)”字的本义是指“首(首领、首脑)之所系”或“首之所在”,所以古代就把帝王天子所在之京都称为“县”。如《礼记·王畿》说:“(王畿)  相似文献   

13.
辨“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 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说文》释德:“德,升也。从彳,声。”又释“:“外得于人,内得  相似文献   

14.
“崪”,一作“崒”,《说文》收。“嶀”、“(山虖)”,《说文》无。《广韵》等收“嶀”,而“(山虖)”不见于古今字书。《说文》:“崒,危高也。从山,卒声。徐铉注“醉绥切。”段注以为大徐反切误,当从《广韵》作“慈恤切”。段注又云:“《释山》曰:崒者,厜(?)。厜(?)亦作嵯峨。按《小雅·十月之交》笺曰:崒者,崔嵬。是郑所据《尔雅》‘厜(?)’作‘崔嵬’也。惟土山戴石,故易崩  相似文献   

15.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6.
唯八月初吉,王各于周广。穆公佑盠立于中廷北郷,王册令尹锡盠(?)市幽(?)攸勒,曰用司六皀,王行参:有司土司马司工。王令盠曰,(?)司六皀, 眔八自(?),盠拜稽酋,敢对扬王休,用作朕文且(?)公(?) (?)彞?L曰天子不叚不其万年,保我万(?),盠敢拜稽(?) 曰,剌朕身从朕先实事。上面是郿县出土盠方尊铭文(方彞文明),已由北京罗福颐先生把它翻释出来(抄自本年文物参考资料第五期)。我觉得罗先生这篇释文还有须得商榷的地方,年代问题,罗先生仅仅提了一句“殆是西周时代之物”,也没有进一步加以考订,现在把我的意见提供出来,就正于罗福颐先生。(一)“(?)”是铸器人的名字,罗先生释作盠,今按此字上部作彖,隶定当是尨字,说文犬部云:“(?),犬之多毛者,从犬彡”。此字正象多毛之犬,与说文合,应以释(尨皿)为近是。(尨皿)字从皿尨声,疑即古文盘字。(二)王册令尹锡盠赤市幽(?)攸勒“册令尹”即“作册令尹”的简称,王对令尹通常用  相似文献   

17.
释糈(禾焦)     
“礼记”“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糈、(禾焦)。”郑玄注:“孰(?)曰稰,生(?)曰(木焦)”,舆“说文”稰训(?),(米焦)训早取(?)大同小异。孔颖连说:“(禾焦)是敛缩之名,以其生(?),故敛缩也。稰既封(禾焦),故为孰(?)。”孙希旦“礼记集解”说:“稰(禾焦))者,言六種之饭,其(?)皆有生(?)孰(?)之异也。”自汉至清,小学家舆“礼记”注疏家皆(目未)  相似文献   

18.
人,小篆作,《说文》云:“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文,象臂胫之形”。甲骨文作(菁6·1)、(甲854)、(前2·31·2),西周金文作(令簋)、(克鼎),均象人之侧立,可见头、背、臂胫之形,许说基本不该。大,小篆作,《说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甲骨文作(粹172)若(粹112)西周金文作(盂鼎)或(大保鼎),均象人之正立形。许慎说解字形不误,但训义则失之迂曲。《说文》中还收有字,谓“文大,改古文;亦象  相似文献   

19.
有作者撰文说:“古人对文稿的校对十分重视,把校对称为‘校雠’,意思是说,要把文稿中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和颠倒字当做‘仇敌”,通过校对,一一查出,不使漏网”.显然,作者是根据“雠”,有时同“仇”这一现象,作出“雠”就是“仇敌”这一臆断的.“校雠”中的“雠” 字解释为“仇敌”,是不妥的.最初“雠”字是什么意思呢?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上说:“(?)双鸟也.”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说:“(?),与雠同.”这说明“雠”字最初写作“雠”,本义是双鸟.王力先生写的《同源字典》引《尔雅·释诂》道:“雠,匹也.注:‘犹俦也’.”再引《玉篇》道:“俦,侣也”.这说明,“雠”字  相似文献   

20.
犊鼻裈考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师古曰:“即今之衳也,形似犊鼻,故以名云。”《史记》本传韦昭注;“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者矣,称此者,言其无耻也,今铜印言犊钮。”王先谦《汉书补注》云:“《吴越春秋》,越王服犊鼻,《广雅》衳,(?)裈也。《方言》无裯裤谓之(?)。郭云:裤无踦者,即今犊鼻裈。裯亦(?)字异耳。案《说文》(?)、绔踦也,《急就篇》颜注,裤之两股曰(?)。《玉篇》(?),裤档也。据此形制,但以蔽前,反系于后,而无裤裆,即吾楚俗所称围裙是也。”王之说,新版《辞海》“犊鼻裈”条亦承之,意觉不妥,当以颜注、韦注为胜。“犊鼻裈”即内著之短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