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
最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时期戏剧家高行健强调,理想的戏剧必须“赢得像文学一样的自由,不受时空限制”①。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与以活生生的演员的表演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在表现的自由度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要使戏剧赢得像文学一样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必须...  相似文献   

3.
李渔和狄德罗是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开拓者,他们在中西方不同的戏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观。这表现在他们对于演员的理性与情感在表演中的不同作用的认识;对角色的典型化;戏剧表演的整体性与和谐性等方面。他们不同的戏剧表演观带领其后的中西方戏剧表演走上了不同的艺术表演道路。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5.
西方有些戏剧理论家认为,戏剧仿佛一条“双行线”街道:一方面是戏剧的创造者——剧作家、导演、演员,另一方面是戏剧的欣赏者——观众。化妆、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等,都不能决定戏剧的本质;但是,如果没有观众,没有剧作家(通过导演、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交流,戏剧就会丧失它的生命。因此,研究观众审美心理的观众心理学,便成了戏剧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观众心理学遗产,可惜很少有人加以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索。古代曲论对观众心理的重视是建立在对戏剧特质的把握上的。戏剧特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舞台性。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说,在一定意义上看来,“舞台表演确实就是作品好坏的试金石”。李渔早就清楚地说过;“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正是从剧本要演给观众看这一点出发,李渔强调剧本创作应当“设身处地,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心口相维,询其好说不好说,中听不中听”,“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这就是说,剧作家在进行一度创造(剧本创作)时,就尽可能把二度创造(导演的处理与演员的排演)和三度创造(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演出——欣赏过程)都考虑进去,这是戏曲艺术争取观众、吸引观众的秘诀。那么,古代曲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认识、把握观众心理的呢?我认为,在感知、注意、想象等几种心理机制方面,古代曲论较好地处理了真与幻、常与奇、一与变、有与无等辩证关系,从而在剧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心理桥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成就,而且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相似文献   

7.
陈佳 《理论界》2014,(8):110-113
布景是舞台上的造型因素之一,是戏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戏剧关系密切,不仅有助于剧情的体现,更对观众欣赏和演员表演产生较大影响。清末民初的批评家对新旧剧的布景运用往往分而论之,普遍反对旧剧使用布景,而充分肯定布景在新剧演出中的作用,并针对其运用不当之处提出积极建议。他们还通过译介西方相关著作或考察西方剧场,为当时中国戏剧舞台布景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宏观戏剧学角度看还是从微观戏剧学角度看,戏剧文本都是导演、演员和观众、读者关注的对象。不错,对于导演与演员来说,通常也把文本看成“半成品”,因为它的全部艺术构思需要通过整体性的舞台演出才得以实现。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仍然是那一句传之不朽的戏剧谚诀所概括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因为,无论古今,剧作家得以表明自己对社会、人生、』。灵和艺术的理解的唯一手段就表现在文本之中,同时也是他可以从社会、人生、。C灵和艺术中得到最高报偿的手段,所以一个剧作者真正需要的,除了自身的人格与才能之外,…  相似文献   

9.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10.
林文华 《南方论刊》2011,(8):92+94-92,94
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很好地说明了在粤剧表演艺术中,"虎度门"对表演的重要。在虎度门以回,你可以是你自己,跨出了虎度门一步,你就不能是自己了。演员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站到舞台上,便要忘记自己,全情投入到角色表演中去,这样,才能很好地塑造好人物形象,感染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罗天娇  刘晓秋 《理论界》2023,(4):94-101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而获得了越发广泛的关注,演员随之面临更高水平的人物形象塑造标准与演绎期待。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精魂,直接决定了戏剧表演呈现的质量。本文从戏剧表演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入手,提出几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沈庆斌  李晓峰 《理论界》2010,(11):144-145
格洛托夫斯基认为戏剧演出中"活生生的演员"是影视艺术所缺少的,认为演员只有经过高强度的形体训练和塑造,才能够消除思想的混沌和行为的无序,才能达到极度的深刻体验。演员通过极度的身体训练打开戏剧之门,极度的身体训练对演员的生理造成强烈影响,并最终导致演员心理产生变化:由内心生发出来的殉道感、崇高感、献身感使得演员散发出"圣徒一样的光辉",从而深刻地感染观众。遗憾的是,格洛托夫斯基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放弃了观众,把训练过程变成了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丽 《江汉论坛》2012,(8):82-85
发生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是一个综合的审美过程。"相遇"诗学探讨戏剧活动中演员、观众、剧作家之间的审美关系。发生在剧场中的戏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相遇,是由戏剧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具体关系——审美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遇,是戏剧活动审美价值实现的一种特定情境和一个综合过程,是戏剧产生的基础,能激发戏剧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诗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戏剧初期的文明戏、爱美剧之所以失败,根源于缺乏正确的观众意识.曹禺以自己从表演及创作实践得来的见解,敏锐把握住了这根"中枢神经",建立起自己的以正确的观众意识为基点的戏剧美学思想.曹禺的戏剧美学思想将前期一直处于矛盾对立地位的"真实"、"趣味"两大范畴和谐统一起来,以激发观众深层真正审美情感为核心,对戏剧创作、表演诸因素都有精切独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论虚拟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全面论述了虚拟化的有关理论问题。作者指出,继数字化之后,虚拟化时代已经到来。虚拟化经历了虚拟物性、虚拟物体和虚拟人三个发展阶段。凭借虚拟技术,物性可以在虚拟时空真实地被感知;凭借虚拟技术,物可以借助物性的形式在虚拟时空中存在;凭借虚拟技术,人终将被虚拟。本文最后从虚拟时空与虚拟存在、虚拟主体与虚拟认知、数字化存在与虚拟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哲学的理论创新,并讨论了数字化的限度问题,指出数字化和虚拟化必须服从人类理性和自然法则。作者期望,科学技术进步会给我们带来更完整的人和更完美的自然。  相似文献   

16.
大凡舞台表演都具有一种直观性,表演者的表演,当众的表演,与欣赏者直接交流的表演,这一切不仅对舞台形象提出了净化的要求,而且还对舞台形象的美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舞台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原始状态上,而应当具有舞台形象美,这也是由舞台表演艺术的特征所决定了的。正如戏剧理论家莱幸指出的:“戏剧要靠演员所刻画出来的生动的图画,也许因此就必须更严格地服从用物质媒介的绘画艺术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美,就是“使表演服从艺术的首要规律,即美的规律”。表演艺术是演员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材料,利用和调动自身生理…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探索戏剧的语言 ,通过自我独白达到自我交流、演员舞台叙述达到观演交流、角色对话达到舞台人物交流。三种交流方式最终都有助于加强观众和演员的交流。本文通过对80年代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细读 ,以抓住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交流形式和策略 ,把握文本语言的“渴望交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葛海燕 《东岳论丛》2012,(2):120-123
中国戏曲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京剧艺术对西方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到美巡回演出,更是引起了美国戏剧界对中国京剧的研究与借鉴。桑顿·怀尔德因其早年在中国的经历以及在美观看梅兰芳的京剧演出,深受中国京剧的影响,他在独幕剧《哈华萨号卧铺车厢》中从京剧中采用了空荡荡的写意舞台,舞台监督和虚拟化的时空表演等京剧元素,摈除了西方写实主义的戏剧舞台,使中国京剧这颗古老的艺术种子得以在大洋彼岸盛开。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探索戏剧的语言,通过自我独白达到自我交流、演员舞台叙述达到观演交流、角色对话达到舞台人物交流。三种交流方式最终都有助于加强观众和演员的交流。本文通过对80年代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细读,以抓住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交流形式和策略,把握文本语言的“渴望交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