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师把学生作文中的“走头无路”的“头”字改成“投”,说“头”是别字。学生不服气,说毛主席著作里也是用“头”。那位老师一时张口结舌,不知如何是好。那末,到底是哪个写法错了呢? 应该说,在目前哪个写法也不算错。这是词语的书面形式中的并存并用现象。“走投无路”,一般词典都收,自然不能算错。“走头无路”,一般词典不收,有的讲用字的书甚至说它是错的。但现在不但一般文章中有用的,而且毛主席著作里也用它,明清的小说里也不乏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的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作为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词义呢?可以肯定地说,方法是很多的。我认为,应该“根据语境,诠释词语”。因为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有最直接的关系。所谓语境,是指语言环境。一般分为两类: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几点说明指出:“文字和词汇是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字、词的训练,在中学应当继续受到重视。把字和词在可能结合的地方结合起来训练,既有助于掌握字,防止出现错别字,又有助于掌握词,防止出现误用词。”这是颇有道理的。 就是因为正确掌握词语和正确地运用词语对于打好语文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字词训练一直被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志所重视。初、高中阶段各类考试的命题,也常常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有些学生就往往紧紧围着这根指挥棒转:背词典,背笔记、背词语解释小册子。  相似文献   

4.
<正>《荀子·劝学篇》里有这么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其中“参”字的解释,向来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一.有的人认为是“参验”之意;有的人认为“参”同“叁”,也就是“三”,有的地方干脆两种解释都采纳,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诗文译注》就这样讲:参:检验.一说解作“叁”,读“san”,与“三”同,泛指多次,亦可通.那么,苟子用“参”的本意何在呢?作为语文教师,是否能把这两种解释都教给学生呢?大凡人们写文章,遣词造句,总要准确地表达某一确定的意思,绝不会模棱两可.因此,“参”在这儿,或者解作“参验”,或者解作“三”,二者只能取其一.笔者认为,此处只有“参验、检验”才是正确的解释,把“参”解作“三”就不符合当时“参”“叁”假借的一般规律和作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如果学生掌握了查阅、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方法和技能,其实是为学好语文打下基础,所以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教学。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不可忽视高年级词语教学,应让学生做到“四个自主”:  相似文献   

6.
A.一般认为,英语词典可分为语文词典(或称语言词典)和知识词典两大类:前者仅提供词语的语言信息;后者提供的是词语的学科方面的知识(因而又称学科词典)。语文词典又分为通用语文词典和特殊语文词典两类:前者收录语言中各个方面的词汇,并提供诸如拼写、发音、词义等语言信息,以满足普遍的语言知识要求;后者收录的是语  相似文献   

7.
现在,学生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读过的语文课本不可谓少,但学过的大量词语却不会运用,写作时,苦于词汇贫乏,语言枯竭,思路阻塞的情况相当普遍,有的到初中毕业还不会写信。为什么在词汇的大河中学生掬起的只是那么可怜的一点半滴呢?主要是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存在着如下三种弊病:其一,教师越厨代庖多,以教代学,以教师  相似文献   

8.
“差不多(几乎)全部”之类词语是否自相矛盾,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这类词语当成病例讲。小学阶段,有些教师就出有此类词语的句子要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改错,到了初中,在学习《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①时,一些教师又把这类词语当成没有处理好全部与部分数量关系的语法错误讲,高中阶段,在学习。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②时,进而认为它们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年深月久,就使学生们造成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印象:凡是含有“差不多(几乎)全部”之类词语的句子统统都是病句,改错的方法要么是去掉“差不多(几乎)”,要么是去掉“全部”。为此,笔者曾在一个高中毕业班作过一次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类“改错”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经思索就断定其为病句。对于这个习以为常的问题,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觉得很有必要来一次“拨乱反正”,特撰拙文,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相似文献   

9.
1.一切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勤俭办一切事业。上面例句中的“一切”都作定语成分,分别修饰主语“(革命)干部”和宾语“(积极)因素”、“事业”。那么,它属什么词,作什么讲呢?查《现代汉语词典》(1342)页,它把上面例句中的“一切”解释为“全部的”,但未注明词性。又查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作文词典》(商务印书馆,421页至422页),它的解释同上,并注明作代词。另我所知,有的语文教师把上面例句中的“一切”,看作是表范围的副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育,当前流行的说法之一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有人说“教师是主体,则很可能被认为不够“时代”!到底谁是主体?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何呢?这是涉及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人类发展史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己也改造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史。那么,谁去认识、谁去实践呢?自然是人去认识,人去实践,这就需要明确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美是什么?在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争论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也想凑凑热闹,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我认为:“美是一种技巧。任何事物,只要能够体现一定的技巧,那就是美的。”(拙著《辞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技巧”。归纳《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巧就是巧妙的技术(或技法或技艺或技能)。那么,“巧妙”又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巧妙就是“(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由此可以确认。技巧是一种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技术(或技法或技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生应“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文言时代毕竟距今天的现实生活遥远,文言形式不易为今天的中学生所接受,所以,一般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教师先逐字逐句翻译,再分析归纳等常用做法。教师费了不少劲,学生还是学得不起劲。这是长期以来为适应应试教育的一套教法,与素质教育很不适应。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呢?近年来,笔者作了一些尝试,概括起来就是“预、启、译、订、结”五步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  相似文献   

13.
梁冬梅 《新天地》2011,(8):47-48
新疆班学生普遍反映,语文学习有三个困难:一是看到文章,字认识了不少,但是串起成句就不理解了意思;二是文章中的个别词语的含义不理解;三是写错字的机会率比较高。可见,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是新疆班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内高班的同学而言,在接受新的内地高中学习的过程中,要认识比以前大量的抽象的汉字,是个难题。为了让内高班学生尽快认识更多的汉字,我本着语文教育的“生活语文”、“快乐语文”的观点,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在生活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识字的快乐,让学生认好字,写对字。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和社会制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密,汉语文生活中外来词语正以较快的速度增加着,现代汉语语文词典应该积极稳妥地收录外来词语。其中,字母词进入汉语文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界定正常的字母词和“伪字母词”?现代汉语语文词典该不该收录一部分字母词?应该收录哪些字母词?如何处理字母词在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中的排列位置?如何确定字母词中的字母在汉语文生活中的读音?在使用和收录字母词时,为什么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和法纪观念不可忽视?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学语文课的词语教学大体上有两条途径:一是看注释——看课文附注上的词语解释;一是查词典——从词典上查课本里没有注解的词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以上两种途径不一定行得通。有些词语,课文上既无注解,词典上也未收入,如“宽廓”(《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入。有些词语,在词典上的解释还不够确切,或不够全面。有的时候,也无法借助课本、词典,如考场应试,路遇询问。因此,还得掌握一些解释词语的方法,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见石点金,遇词解词,才能防止解词上的“本本主义”,发展思维能力。 解释词语方法很多,归纳起来,约有十种。 一、直观法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语文工具书,书中收录了不少民俗特色浓厚的词语,其中部分词语的解释存在疏误:如囿于地域差异,错释了“碗脱”、“鱼兜”和“耿饼”等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词语;由于资料的局限和对文献的误读,错释了在历史上有特殊含义的“看卓”、“熏虫”、“粉定”、“卧兔”、“翻天印”、“高丽”等词语。正确解释这些词语,有益于大型语文工具书的修订。  相似文献   

17.
议论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从逻辑的角度说,“议论文就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说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文章”。(《苏联的作文教学》第274页)议论为其基本表达方式,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手段。因为议论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常用文体之一,所以对议论文的研究一向比较重视,专著、文章都比较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师、学生,对议论文教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弄不清楚。比如,当讲到论题(或“论点”)、论据、论证(或“论证方式”)是议论文的三个构成要素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三个要素与序论(绪论、引论)本论、结论这三个构成都分,有什么不同?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的质疑引起了我的思考,也是我写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大都认为作文时“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作文到底写什么?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无所作为的玩意,不是无中生有的把戏,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谈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南宋教育家朱熹又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精典的语句都道出了作文的真谛。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怎样才能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淙淙流淌在学生的笔端呢?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数千条方言词语,其中不少词语是按照方音直接标注读音,这就将有些本可以统读的词人为地分化出异读音来;方言异读词的存在增加了方言区人民学习普通话的难度,成为人们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绊脚石;中国语文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到不仅要“书同文”,而且要“语同音”。《现代汉语词典》对方言词语的收录和注音要遵循广泛性、高频率和可补充的三原则,尽量发挥规范型词典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知识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在文章中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