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主义”与“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是当代西方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学术流派。目前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注意的安东尼·史密斯是后者的代表人物。“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论述的重点在于强调民族的现代性、政治性、市民 (或公民 )性以及其缘起的西欧性。“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则注重研究民族的历史性 ,民族的族群基础及其文化特征 ,并且特别强调民族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两种民族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理论对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加强对它们的研究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学术界和社会公共用语中,“nation”(国族)及其派生概念“nationality”(民族)是政治科学的分析单位,而“ethnos”(族种)及其派生概念“ethnicgroup”(族群)则是族类学(ethnology)的专业术语,这两组四个概念各有具体含义和抽象定性,不可相互混淆或替换。我国社会媒体、学术界乃至官方机构对这些概念的应用常有错位,特别是以“ethnicgroup”取代“nationality”来界定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做法,既不符合我国民族结构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也有悖于我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而形成和持有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3.
“民族”与“族群”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着"民族"与"族群"问题,学界争议相当激烈,而要使争鸣富有意义,学术价值得以彰显,其关键是将"民族"、"族群"放在同一学术语境下来加以理解和研讨,进而找准其本源,辩明其概念,弄清其适用范围,理顺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笔者将西南民族博物馆放置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社会语境之下,以"西南研究"的整体性框架加以审视,从西南族群历史表述的角度,针对该地区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博物馆叙事的四种模式--中原一边陲模式、进化模式、自然历史模式、交互模式,并将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探索二十世纪中国西南民族博物馆中所存在的族群历史表述和身份书写的几种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概念的演变主要有三个基本源流,分别是西方国家的民族概念、苏联及俄罗斯的民族概念、中国的民族概念."民族"概念的每一个基本源流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话语体系中,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着"民族"概念."民族"概念不同源流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双向交流.中国的"民族"概念要敢于同外国的"民族"概念进行接触和对话,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族"概念.  相似文献   

6.
"跨国界民族"概念与内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关于我国跨国界而居的民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民族学界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称谓不尽相同,主要有"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国民族"之称,这3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上仍然存在分歧、争议和不足.应把跨国界而居的特殊民族群体称之为"跨国界民族",其特点包括:(1)跨居于不同国家的各部分已拥有不同国籍:(2)跨居于不同国家仍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地;(3)跨居于不同国家的各部分仍保持认同.  相似文献   

7.
赵永春  李玉君 《文史哲》2020,(1):114-122+167
民族应该划分为狭义民族和广义民族两种,狭义民族是指具备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四大特征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民族六大特征的具体的某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汉族、匈奴族、蒙古族等等;广义民族则指具有或某种程度具有民族特征的包括两个狭义民族以上的多个狭义民族的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游牧民族、中华民族(即国族)等等。目前一些学者所引用的西方和日本学者有关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定义,不过是广义的"国族"定义而已,既不包括狭义民族,也不包括其余的广义民族,不能颠覆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概念。从西方传入的"族群"概念涵义模糊,如果说"族群"是处于"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下位的话,那么,"族群"就具有发展成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并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必然前景,是十分有害的;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所说的具有四特征的"民族"下位的话,不见得比斯大林所说的"部族"高明多少;如果说"族群"是指斯大林四特征的民族的话,更没有必要用"族群"颠覆"民族"。我国学者已经在吸取、改造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理论体系,没有必要以西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的民族理论为圭臬,并按照他们的理论用"国族...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52-256
民族和民族性是欧洲民族学史上的两大核心概念。民族(ethno)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后来被用来指代作为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的人类群体。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族群"的定义,并在想象的群体和真实的群体之间加以区分。从俄国学者史禄国开始,民族学对于"族群"有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多种定义法,以至于"民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族性"概念不断遭到质疑。今天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认同"这一新的主导概念,长期以来处于中心地位的民族和民族性概念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的出现与早期运用,是认知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现代概念的萌生可能与19世纪西方民族的接触和文化碰撞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而流行得益于日本汉字新词对译西方的用法,是中、西、日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民族概念作为民族理论与民族实践的起点,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由于民族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及理论整合的欠缺,民族概念体系内部在民族的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形成方式、起源时间等基本理论问题上充满矛盾和张力,并逐步形成了文化与政治、主观与客观、原生与建构、永存与现代等若干二元对立的存在.二元对立对应着民族概念的重点与难点,对其进行解析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双重意义,也可为概念体系的重构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民族性格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简要阐析了畲族民族性格的主要特征及社会文化功能,旨在对社会转型期的畲族如何进一步完善民族性格、增强族群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挖掘民族精神资源等方面提供某种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共同编辑了这组“民族建构的困境”的专文,再来写这篇引言,需要对学术框架做番介绍才是。主流的观念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地理边界应能大体对应一个“民族”,而“民族”的成员以共同的族群、宗教、语言和文化加以界定。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统一化的人口早已存在,于是自然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但也有其他情况:  相似文献   

13.
边界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现代边界制度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这种建立在统一、独立和绝对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一方面使原本含混不清的边界变得更加清晰和确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内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最终导致强制移民和种族屠杀行为的出现.在当今民族国家边界不变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承认少数族群的文化与政治自治.此外,超民族国家邦联这一民族国家的替代形式,也可以有效地协调民族国家内部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说,族群认同与民族识别因族群与民族分别具有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而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族群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识别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它已由原有的文化表征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可以获得实际利益的象征物.湘西红土溪村土家族民族成份的更改以及族群认同变迁的个案,可望引起人们对现代中国族群关系演变过程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民族学、人类学经常将民族作为表述单位来使用。然而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它充满矛盾和悖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拥有多种语义和多条表述单位的边界。其边界主要有三 :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性表述 ;地缘性文化发生形貌和地方人群的历史性表述 ;某一个具体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策略性表述。三者的边界相互交错但不重叠 ,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在三者的互动过程中 ,“主控叙事”的权力化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致使民族的历史性表述产生明显的“制造”性质。历史叙事与历史本身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就三种基本的历史性表述进行辨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具有族群性和国民性.在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族群性和国民性相互交织.在不同群体被权益所驱使而建构成诸多民族的同时,以民族为主体构建现代国家的模式也在不断蔓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促进,并最终在国家政治层面得到统一,即形成国家民族认同.现代国家理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各种理论均对国家及其内部成员的民族性给予了极大关注.现代国家建立的现实基础依然是民族或族群,以民族为代表的群体权力的彰显就是民族政治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民族均衡:民族互助的践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衡在社会学意义上指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保持均势与平衡.民族均衡则是以社会资源的相对平均化谋求民族关系的动态平衡,亦即由国家将东部所拥有的公共资源,适当补偿西部和西部少数民族.这实际上是国家抑制民族差距的策略,也是民族互助的践行方式.民族均衡之必要性在于东西部差距的历史存在和现实加剧,而口号式的民族互助无力克服这一问题.采用民族均衡,要在民族间公共权利、经济利益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中,使西部和西部少数民族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8.
来仪 《青海社会科学》2004,(4):90-95,100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在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既趋同又分化、相伴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现象 ,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在此过程中清朝政府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接近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一致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各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趋于一致性又为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40年代罗家伦的民族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原始民族、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的族群文化及其历史进行的研究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学主流的情况下,罗家伦从近代欧洲民族及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与理论出发,对民族、民族性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类型等民族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最终落实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点上。他对民族基本理论的阐释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准,在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民族”这个非常熟悉的字眼,各种报刊杂志经常出现,为什么许多人都感到对“民族”概念不够清楚呢?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使用“民族”一词时,存在着不同涵义。当然,这里面也有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问题。首先我想介绍一下目前世界上对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根据我手头掌握的资料,在目前世界上,关于民族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