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必须在思想高度重视之基础上,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借助理论内容的通俗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现实化及制度措施的长效化等基本环节,构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机制,以使广大民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大众生活实践,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因而是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掌握了大众,完成由理论向大众社会实践的复归,才能成为指导大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实现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主义与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符合“当代中国”“大众”的要求,代表“当代中国”“大众”的根本利益。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李浩  荆立新 《北方论丛》2016,(5):133-13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理论“接地气”.在此过程中,既要反对出现的庸俗化,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抽象的教条.在大众化主体和大众化对象辩证统一的意义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否定其中一个就会导致对所有的否定.作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其目的和功能在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一目的和功能又决定了应该开展哪些工作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学理基础,必须坚持建设性、经验性、批判性原则;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功能,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研究的学理支撑;通过激活民众的思想来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四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中的重大问题,涉及到党能否使自己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完全能够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基础,广大劳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赖以推动的阶级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意识形态和民众的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代言”与“立言”的内涵、功能不同,语境各有特殊性.“代言”与“立言”如在内容、主体和时间上实现共轭,可实质性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信度与效度.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代言”与“立言”共轭关系可在改变课题相关思维、调整言语行为角色、改变考核评优标准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但实效性还不尽如人意。高校要更加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以小见大——正确处理好“小众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做好马克思主义“分众”教育;化虚为实——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浅出——正确处理好学理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广大师生易于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由近及远——正确处理好短期性与长效性的关系,立足长远规划和系统布局,构建一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实践旨归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世界.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转型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消解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转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判,在内容层面主要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实现了“转化”;就推进主体和受众客体而言,主要看其是否掌握并践行理论;进而通过“大众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地体现为“六个结合”:理论创新上“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理论武装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取向上“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理论表现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功能上“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客观存在的“大众意识的迷失”、“大众魅力的旁落”、“大众情结的淡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一旦缺乏了掌握大众的意识,吸引大众的魅力,心系大众的情结,又如何能“大众化”呢?  相似文献   

15.
刘勇 《社会科学》2012,(5):13-2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形成;也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成功传播.当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矛盾,民生矛盾的解决程度已经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归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出场者地位,理性面对差异性社会的特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才能在不断撞击人民群众心灵的过程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基于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徐平 《理论界》2010,(7):18-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前提是必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准确的理论定位,并从总体上理清实现大众化之大众主体的层次内容,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途径的方法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走入群众、深入人心并具体指导人民的生活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从“一化”到“两化”再到“三化”的历史演进.其中,时代主题转换与世界形势变化是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时代依据,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是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现实依据,“三位一体”是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认识的最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不同的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必须首先分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从发展阶段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可以分为信仰的大众化、理论的大众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指南的大众化三个阶段。我们只有认清了分析的角度与阶段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应该是人民群众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或强制信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期,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畴、动因以及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才能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性认同,使人们自觉地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