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追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有理由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从工人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它辩证地定义了文化,并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试图论证大众是如何在社会中反抗资本主义统治霸权的,从而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目标蕴含着对大众文化与政治辩证关系的研究这一始终如一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激进革命政治在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面衰退,大众文化研究成为西方学界的热点问题.阿多诺与本雅明就大众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以及如何在大众文化的统治下实现人的"解放"展开的激烈争论,奠定了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视域与平台.随后,无论是英国文化学派从平民主义立场出发肯定大众文化,还是后现代主义以消解现代性为途径批判大众文化,均体现出了解放理想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的现实面前所无法逃脱的乌托邦命运.总的来看,大众文化研究一方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出"后革命"时代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理论所面临的巨大的理论困境和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宗旨是使广大民众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其行动指南.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显性的宣传教育等手段很难真正有效地实现.而文化及其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能实现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最终转化为民众的信仰.因此,在政治生活显现出文化化的今天,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化,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构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文化内核,生成真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以及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全球化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诉求与选择,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究竟是不是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即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着眼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的界限、立场、出发点和方法。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不彻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从社会主义理想出发批判当代的大众文化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既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各自的内容与作用,又要求在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三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文化要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借鉴大众文化的崛起模式,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之后,快乐已经成为西方理论界研究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批判理论、文化民粹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大众文化快乐研究领域三个最富影响力的理论派别,这三个不同的理论派别均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将大众文化的快乐政治化。这表现在将大众文化快乐的价值定位在政治层面,将快乐置于解码者所处的政治语境中加以解析,将快乐产生的原因解释为与某些政治因素相关联等三个层层推进的方面。大众文化快乐的政治化研究范式有一个缺憾不容忽视,即大众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一直没得到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而人则是文化存在的本质。然而当今文化的异化使文化成为了压抑人、束缚人的工具,它大大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就大众文化的特征而言,它带给人们更多的都是些消极的影响,大众文化与人的异化在某种程度来说都是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就试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达到拯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厘清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此,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优势,通过引发人文意义上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关注,造就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趋近;利用大众文化受众广泛、个体性强、信息更新快和市场开放性高的特点,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项目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高等院校、理论机构、主流媒体、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传播空间扩展到面向社会、倾向实践、兼容并蓄的广阔层面,引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空间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李彬 《云梦学刊》2008,29(4):50-53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整合对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同的作用,规定着大学生道德精神塑造的内容和方向.在校园文化整合的框架下谈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应该强调大学精英文化的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喻琴  何世剑 《理论界》2008,(4):142-143
大众文化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刺激和享受。但受消费经济的影响,文化“商品性”逐渐高扬,为谋求市场利润,低品味、庸俗文化也慢慢盛行。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大众文化”的思想传统、西方大众文化的新潮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文艺观的经典理论后,认为“审美”品格始终是大众文化创作的内在之“本”,绝不能忽视和抛弃。而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流变也对大众文化创作在“味觉”、“视觉”、“听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诉求和期待,成为大众文化创作坚持“审美”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有效政治塑造有效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精髓,也是得之于新中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的基本经验。包括现代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发展格局的政治塑造,依托于制度体系和国家政治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以及制度与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突发)公共事件构成有效政治塑造有效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介入政治世界的公共事件所引发的制度反应与政治能力建构却构成政治发展的重要契机。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事件、制度与能力之间日趋频繁的互动将成为新发展格局之政治塑造的关键机制,亦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命运,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意蕴.因此,必须深入探究其实质与政治文化价值,总结其客观规律与历史经验,进而给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是雷蒙.威廉斯为开展"文化研究"而从英国传统思想资源库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根据。这个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共通之处,因而成为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个观念对大众文化合法性的肯定还促成了当代西方思想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这些方面皆与他的代表作《文化与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的逻辑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孟 《北方论丛》2016,(1):131-135
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大众文化颠覆了代表现代主义的高雅文化而走向世俗文化。詹明信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坚持了马克思的批判维度,对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他的批判仍然是表象的。  相似文献   

18.
李庆霞 《河北学刊》2012,32(2):152-15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大众文化研究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前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大众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其成员对大众文化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雅明、洛文塔尔充分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其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的态度则更加复杂。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站在知识精英的立场上,以文化救赎为历史使命,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异化现象,对精英文化的沦陷以及大众文化的强势统治展开了猛烈的批判,率先扛起了文化批判的大旗,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是成为以后文化批评需要借鉴的重要话语资源。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法西斯极权主义带给成员的痛苦记忆造成了其批判对象的错位,缺乏辩证看待大众、文化与科技相互关系的眼光以及对文化的二元划分模式都暴露了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大众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甚至正在成为我国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其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繁荣,必须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几种主要关系,以引导我国大众文化合理、健康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