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 《社会科学家》2008,(2):99-101
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文化形态,日渐兴起的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的传统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传统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艺术逐渐从原来的村寨日常生活文化生态走向现代消费文化语境,其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征被视为建构"奇异"文化空间的有效资源,原本仅仅作为苗族村民节日仪式或者日常娱乐方式的传统艺术,现都被重塑成供人消费的旅游商品,舞台展演是这种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这就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存显处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延续与蜕变等多重文化选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郑萍 《河北学刊》2008,28(2):142-146
在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傣族曼龙村寨在旅游中为游客展示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完美碰撞。以傣园公司、游客、国家行政权力为代表的现代性力量,在旅游空间中与曼龙村民这一传统力量展开了互动,虽然双方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平等关系,彼此间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传统依然以各种方式凸显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后台"的真实生活中,这种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成为了主流。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明显,日益展现出来一种对于社会现实强大的重新塑造力量。因此,将传媒引入文学转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重点放在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及中国作家现代转型的交互关系上,详细阐述现代传媒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认为现代传媒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对现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话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羌族村落岩窝寨是一个农牧二元经济、地方会首自治、发达的家族以及村落社区生活、以及虔诚的多元信仰体系共同维系的极具自治色彩的羌族村寨,这里的百姓一直都生活于自治共同体中。改革后生产队的解体及市场化等因素致使村落分化。但是,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相反,现代恰恰激起传统的保护性反应。1984年,遭遇现代影响的的岩窝寨村恢复传统的会首组织,其通过介入村寨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开始从昔日的全面治理村落转化为与正式权力共存,而成为整合村寨社会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会首组织一方面对于村寨秩序有所裨益,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政府管理成本。尽管会首组织在变迁时代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它依然对今日的农村组织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现代传媒无疑会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入性、广泛性和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现代传媒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必要条件";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接受者对艺术的鉴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二度创作";网络正在把艺术的虚构性推向极至.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与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改变着文学的格局,新媒体已经不单单是文学传播的新载体,也成为转变文学身份、文学生态与文学生产模式的重要工具.文学出现的产业化趋势会因对文学外部环境和内部规律的不断渗透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群体性审美趣味的提升与产业的谋利性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博弈.传统文学不仅要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还要在坚守人文审美价值承诺的同时,在调整与转型中吸纳新媒介文学的传播经验,在新的文学生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蕴藏着自身发展的契机拓展空间,与大众文学、市场文学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媒权力在20世纪90年代的扩张是一个十分醒目的文化事件,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传媒无处不在的力量。市场经济语境下,传媒权力开始越过传统的疆界,通过聚拢社会注意力以及塑造人们的消费时尚,在商业社会里大显身手。同时,传媒权力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建构了“媒介帝国主义”的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9.
在转型期的中国 ,新闻专业主义追求、政治宣传体制、商业传媒体制这三种力量共同作用于传媒 ,形成了繁芜的传媒话语空间。深度报道以其蕴涵的主体意识、理性精神以及忧患意识、人文关怀 ,实践着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专业主义理念 ,在政治宣传体制和商业传媒体制下 ,拓展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0.
程丽蓉  粟斌 《学术研究》2007,(1):126-130
现代大众传播的繁荣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运行机制,改变了文学的作者、文本和读者,甚至也改变了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种种制度。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已远远超出了个体精神创造的意义,通过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他们的创作不可免地被纳入团体、政治和商业等制度的控制之下,在遵循文学的游戏规则之下,还必须遵守各种团体力量、政治力量、商业力量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这就是现代作家创作的特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乡土文学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他们与现代传媒共生互动。一方面,他们透过传媒“开眼看世界”并发现风景,接受现代观念;另一方面,传媒的现代化内容与理念,以外部力量推动和文化输入的方式,将现代意识楔入乡村,发挥现代启蒙、人格型塑和消费导向的作用,并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日常行为、生产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情趣等。新时期文学中的乡村现代转型与传媒的共谋、同构关系值得考察。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媒不仅促进了现当代文学的繁荣,而且影响着现代文学传播观念的建构.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文学传播的春天,形成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存的多媒介文学传播.但是,在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中,不容忽视不同媒介的文学传播所起的不同作用.在辨别其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文学传播的内涵和理想.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互文阅读的必要性,并剖析其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龚举善 《学术论坛》2004,(3):111-115
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报告文学的转型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报刊、广播、影视直至今天网络媒介的转轨,报告文学也由最初的口传形式相继转进为纸质报告文学、广播报告文学、影视报告文学和网络报告文学.这或许表明,借助于现代传媒的不断革新,将来时态的报告文学完全可能获得更为博大、灵活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4.
清末报刊立宪动员对政治与社会的冲击,其力量来源于立宪民主理论与报刊媒介本身.立宪思想通过报刊宣传改变了传统的话语体系,从理论层面瓦解了专制制度赖以依存的伦理基础;报刊传媒以立宪理论为武器,从实践层面发起了社会动员,培植了挑战现政权的社会力量,有效地推动了清末政治变革.不过,由于立宪宣传和动员阶层的局限,清末政治变革并未完全达到报刊立宪动员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5.
传媒权力的生成不仅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生态景象,而且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生长逻辑.当传媒充当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时,传媒的权力表征为对国家暴力机器的依附,并且释放出无所不能的力量.当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时,传媒凭借其对公共舆论形成与走向的掌控,日益显示出无所不能的霸权.当传媒充当现代社会人们信息化生存的依赖时,传媒由于控制了受众的看法,导演了受众的意见,从而占有了大众或者获得了支配大众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质素进行展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传媒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媒化".传媒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传媒的存在形式对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常常具有建构功能.消费社会的语境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创造了可能,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其所建构的丰富奇特的文化景观,已经超出了人类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想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整合力量,日益释放出巨大的话语能量,并且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7.
消解还是重构? --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新变化进行研究,从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来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贾广惠 《人文杂志》2008,(3):179-187
目前消费主义作为一股强劲的思潮在蔓延.它是由资本驱动侵入中国本土并演变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它首先与传媒结合,由后者为其积极鼓吹宣扬,在任其渗透中获得部分利润.二者合谋向大众灌输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观念,成功颠覆了传统消费认同.作为一种后果,传媒消费主义瓦解传媒公共性,进而瓦解社会的公共意识;消费主义成为一种反文明的力量存在,导致了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的崛起不但使电子文化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形式。在现代传媒的情境中,艺术与生活是错位的,甚至是互换的;审美开始走向产业化;商业化和日常生活化,"审丑"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传媒中审美的转变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20.
姜涛 《社会科学》2003,(1):65-72
本文借助社会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就城市传媒对城市人群社会化的功能与途径进行了分析 ,提出城市传媒是现代城市社会得以形成和继续不辍的重要凝聚力量 ,归纳了城市传媒在城市人群社会化中的四个功能和三个特点 ,并运用三种传播理论和模型 ,对人的社会化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