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风俗学是研究消费风俗运动形式及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消费风俗,即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关于消费的风俗习惯,实际上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具有流行性、稳定性、经常性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它往往通过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烧以及精神文化等消费活动表现出来。消费风俗包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饮食文化与餐具及材料 在中国,饮食自古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体现着许多文化的底蕴.中国和外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外国人可能会注重营养,而中国人把味道是排在首位的.而且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食品上,也包含于中国的餐具之中,以前的人们会在餐具上刻画出食物的图画.现在,除了食物的烹调技法外,还有餐具的类型、饮食礼仪和风俗以及饮食反作用于人和社会的种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风俗具有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相交融的二重结构.文化心态表现为一定的文化共同体(包括民族、社区、阶层、集团)内人们的共同意识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则是文化心态在人们生活中的具象体现.由于风俗文化为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特有,而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特质的确定,受制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某一特质文化之发生、发展、演变离不开一定的时空条件,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制约之下进行的.因此,风俗文化的形成是文化共同体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广谷大川异志,民生  相似文献   

4.
三峡区域存在一种特殊的民俗形态———军事民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位置,造成三峡区域自古以来战争风云跌荡连绵。军事文化要素渗透在三峡土家族的丧俗、节俗、饮食习俗、地名民俗等民间风俗之中,这种独特内容的军事民俗不仅造就了三峡地区人们共同的心理特质和民族精神,而且是三峡区域现代文明的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荆楚大地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而极富地域特色的湖北风俗文化。在长江中游这一特定的文化圈中,各个时期的人们以独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育发展着湖北风俗文化。湖北风俗文化的生成机制包含二方面的意义:一是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机制,二是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机制。所谓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机制,是指与全国形势相一致、其它区域也普遍存在的生成机制,而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机制则是指具有湖北区域特色的生成机制。前者主要是人文的开发与发展,后者包括荆楚遗风、移民习尚及邻区风俗的浸润,即湖北风俗文化的传承、吸收与融合。本文着力于对后者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的专门史。它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出行、娱乐、风俗等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其中,衣、食、住、行是人们能够生活并且进行“创造历史”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深入研究之,有利  相似文献   

7.
自明永乐七年设奴儿干都指挥司,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后,东北地区受中原文化浸染日深,诗歌创作日益丰富。明初辽东文人所创作诗歌因其地域原因而多展现长白山文化之特色,其中《辽东志》与《全辽志》所收录诗歌尤具代表性。以二书为考量对象,可窥知长白山文化对彼时辽东地区文人诗歌题材之影响,主要体现在重风景而轻时事、重佛寺而轻道观、描绘辽东特色风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谭恩美的4部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和<沉没之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充满异域特色的画卷,从幽灵意识、异域风俗、民间传说等方面探讨其中体现的异质文化,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其作品,启示人们以开放、平等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尊重文化的多元共存,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9.
风俗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受到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以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作家不仅对风俗情有独钟,而且将其转化为一种理解和讲述世界的方式,包含了特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他们的风俗叙事不从属于社会批判与启蒙,而倾心于诗意想象,构成诸如回忆之味、新奇之趣、生命之悟、超越之境一类美感形态.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饮食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区域特色,《荆楚岁时记》一书对其节日饮食习俗给予了全方位描述。利用饮食人类学的视角与饮食习俗的象征意义,将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分为象征食物、象征饮食器具和象征饮食行为三方面,探析节日饮食与维持人类基本需求、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的变迁与馈赠行为。该时期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拥有神圣性、严肃性和有节律的特点,以及具有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表达畏敬之情,维持社会交往和整合社会功能等多重涵义。时下人们感到节日民俗渐淡,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鱼类的自然属性一旦和人类相联系就有了社会属性 ,两者的结合即产生了鱼文化。鱼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上及人们的饮食、风俗、美术等方面都有各种表现。在表现为各种生熟海鲜的同时反映出了鱼的馔食文化 ,在表现为各种鱼祭鱼信仰的同时演化出了鱼的风俗文化 ,在表现为各种图画造型的同时展现出了鱼的美术文化。探讨鱼文化的表现领域、规律属性等 ,对于挖掘民俗文化、建设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等 ,都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揭示汪曾祺散文所显示的文化色彩 ,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他是借生命之力的体验去融合儒道精神的。汪曾祺早年对生命的悲悯 ,成为他 4 0年后散文价值取向的生命回响。汪曾祺散文的核心是民间化。在这个意义上 ,他以认同民间的方式 ,发掘出最具民间日常意味的存在形式———吃的种种方式和传承 ,为饮食立传 ;并以充满人性的人物表现为生存立法 ,发掘出生命中最自由的一瞬 ,从而使其与之所依托的民间风俗意趣相谐相洽。  相似文献   

13.
中韩两国对传统节日春节非常重视,本文从祭祀与拜年、饮食及服饰、风俗活动、传统习俗之变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韩春节的传统习俗,并且探讨了这些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之必然趋势。通过考察两国春节传统习俗,展现两国人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面貌,比较两国春节习俗之差异,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食生"等独特的地方民族习俗等各方面。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积淀为现今云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民俗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格萨尔》不仅是一部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伟大史诗,而且是一部难得的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民俗描述之丰富,就足以令人倾注全力潜心探研。当然,史诗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而是别有意蕴。比如说饮食风俗,史诗中纯粹为表现风俗的饮食描写并不多,凡是铺排得比较详尽的一般都另有意图。如在《英雄诞生》中,超同殷勤招待侄子格萨尔的那一顿颇费安排的茶酒筵席,光描述香茶美酒就连写了二十四行诗句,不仅写出了藏族先祖制做茶酒的古代习俗及其艰辛,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边区,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区政府制定了一些新的法规,尤其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自由、文明、平等的婚姻观念逐步为边区人民所接受,人们摈弃了旧式的封建婚姻习俗,建立了新的、平等的男女婚姻关系。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风俗的改变为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转九曲"是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风俗,这一风俗在陕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影响下不仅内容独具特色,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农本价值、突出的信仰意识、浓厚的原始生育观念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老舍和风俗,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中已近乎合二而一了。提起这一异秉的作家,人们会马上想起他笔下一帧帧浓烈而独特的风俗画卷;论及他创作的艺术特色,“北京味”又会成为立刻跳入脑海的中心概括词。北京,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与中国千余年来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的风俗文化就不仅只具有地域性,而且更富有整个民族风俗的代表性。自然,老舍充盈着风俗味的作品中,民情风俗的表现从来就不是民俗学式的静态记载考订和抽象归纳总结,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心理学式的观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朝鲜族与韩国人风俗之相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朝鲜族在中国生活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保持其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形成了具中国*色的自身文化独特性。即饮食风俗及其相异性;家庭生活及其相异性;社会人际关系习惯及其相异性;娱乐厂俗及其相异性。  相似文献   

20.
俄汉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俄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汉两国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 ,形成了俄汉两国不同的文化 ,俄汉饮食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饮食习惯则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资源内涵、工艺特色以及民族的好恶意识。从俄汉两国饮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 ,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从菜单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