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音乐成熟较晚,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在欧洲音乐与非洲黑人音乐等多种音乐文化的长期影响、渗透和融合中发展形成的。美国流行音乐在发展中总是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成份,其中黑人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黑人音乐,就没有今天的美国流行音乐。  相似文献   

2.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困惑。她拒绝把黑人当成美国社会的“问题” ,拒绝把黑人描写成种族歧视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黑人灵魂的腐蚀 ,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然而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以后 ,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 ,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 ,以及黑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唤醒 ,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实际上 ,赖特式的“抗议”与赫斯顿式的“赞美”只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紫颜色》中,沃克以民间视角来呈现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民间文化,开拓了黑人女性的话语空间,传递了作家的民间价值立场。在文学样式和语言的选择上,《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音乐布鲁斯的创作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说是对黑人民间美学的艺术再现。将沃克与鲁迅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对后者的批评源于二人迥异的价值取向:鲁迅的作品是反映孤独者与大众之间复杂关系的民族寓言,是“五四”语境下中国文人启蒙立场的注脚;而沃克作为黑人妇女的“辩护人”,把民间世界的生活上升为作品主要审美对象,是其民间立场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坚持“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深入黑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美国的黑人文学。她的小说《宠儿》围绕杀婴情节,以边缘话语的策略,再现了黑人女性在性别与种族双重压迫下的心灵史,并通过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对母性、自由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质疑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另一方面,文本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5.
罗斯福“新政”与黑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所有少数民族中,作为奴隶后裔的黑人,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美国社会最底层。他们极其贫贱的处境,使他们的问题成为“难于解决而又同样难于置之不理”的突出问题。对于黑人问题,罗斯福的“新政”是怎样对待呢?本文对此将作一简要叙述。 1 初期“新政”与黑人。在就任总统以前,罗斯福既有反对歧视黑人又有歧视黑人的纪录。1932年竞选总统期间,罗斯福曾答应将黑人“绝对地和没有偏  相似文献   

6.
屡次被贴上“蹩足英语”标签的美国黑人英语(AAVE)在美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质疑,黑人英语作为黑人文化的源泉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关注。文中围绕美国黑人英语中BE不变体、否定、嘲讽及黑人俚语运用等典型语言特征,以系列好莱坞经典黑人电影对白为素材,分析了美国黑人英语的“黑人味”。指出作为一种成熟的英语变体,美国黑人英语独特的语言体系及其蕴含的丰富黑人文化元素对研究美国多元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边缘到中心: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晚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20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黑人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四个重要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各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非裔美国文学理论不仅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了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已经步入美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黑人音乐是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更是流散黑人的灵魂。黑人音乐在生成过程中以音乐的形式记载了流散黑人的种族经历,表达了他们的非洲记忆。黑人音乐在西方社会呈现的双重意识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反映了黑人音乐在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困境和张力。因为西方社会的单一文化特性强调催生了当代流散黑人的认同意识,但黑人音乐的复杂性与混杂性又决定了它在流散黑人的认同性建构上的"拱形"非洲主义,既疏离于西方社会寻求精神家园的异质与回归,又并非真正回归非洲主义,表征为一种认同过程中的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加利福利亚奥克兰地区学校委员会标准英语教学项目公开承认非洲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合法性以及在学校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作为标准美国英语的教学桥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黑人英语的作用:第一,黑人英语可以成为黑人学生已有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桥梁;第二,黑人英语是黑人学生语言“接受能力”和“生成能力”的中间环节;第三,在教师的帮助下,黑人学生通过对比、翻译、对语言多样性的了解,能够改变他们对自身语言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通俗音乐包括黑人音乐、布鲁斯音乐、乡村音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克等形式。它的题材范围广泛,形式、体裁、风格也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4.
《谁问你了?》对美国“后种族”时代种族主义的诘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辨析“后种族”时代的概念基础上,对蜚声当代美国文坛的畅销作家特瑞·麦克米兰的最新作品《谁问你了?》的多重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揭示黑人老年群体的生活困境、“福利皇后”刻板形象的根深蒂固、毒品和贫困对黑人社区的瓦解以及黑人女作家“种族冒充”主题在当代的体现等,麦克米兰对仍旧存在的种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并高度赞扬了黑人妇女的坚忍和奉献.作家意在表明:即便已经进入21世纪,美国的种族主义仍远未结束,且在诸多方面亦如奴隶制废除之初时一样严重.把“种族中立”和“无视肤色”作为“后种族”时代核心概念的宣传,实质上是掩盖“种族等级”的事实和为了阻碍实现“民主和正义的理想”的托词而已.  相似文献   

15.
略论加维运动兴起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内战结束后 ,黑人及其后代虽然在法律上不再是奴隶 ,但是美国社会黑人仍然受到种族歧视 ,处境艰难。为生活所迫所引起的黑人大迁徙 ,使黑人不断地涌向城市 ,形成有利于黑人进行大规模抗议运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基础。 2 0年代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增强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维的宣传鼓动活动 ,唤醒了黑人美好的种族意识。这一切最终促成了加维运动的兴起。加维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却唤醒了黑人 ,打击了种族主义气焰 ,在黑人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美国的人权政策曾经长期剥夺黑人及其他种族人民的人权,在美国的司法领域中存在着极严重的种族歧视传统,美国最高法院等司法部门更是滥用其职权限制和剥夺黑人人权,司法暴力现象司空见惯。无数案例和大量精确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并非是如其自诩的“自由者的乐土”。相反,美国的黑人至今仍是世界上受苦最深的民族之一,他们仍要为争取“自由、平等、幸福”的权利作艰苦持久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概念,将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从白人女性主义话语、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开启了黑人女性性别、阶级及种族三重身份建构的历程,突显了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国内对艾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和影响研究日趋成熟,研究的视野更加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正飞快地向帝国主义过渡。作为帝国主义对内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国统治阶级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的加强。一八七五年的公民权利法曾宣布黑人在旅馆、学校及其它公共机构内与白人一视同仁,虽是一纸空文,但到一八八三年却以“违反美国宪法”的名义干脆废除了。此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一方面 ,她丰硕的创作成果再一次证实了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 ,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黑人妇女形象 ,并从黑人妇女的经历和视角 ,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统治下黑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20.
黑人音乐与美国流行音乐的关系反映了美国非裔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它在后者的强烈挤压和制约之中形成,却又强烈地影响了后者,它已被认同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章选取1920年代的纽约哈莱姆区为视点,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个切面式的考察,旨在证明:在种族隔离的大环境中,在黑人文化无法进入主流话语的情况下,爵士乐成为黑人族群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它的广泛传播使得黑人得以逐渐被认识和接受,它事实上也促成了黑人族群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