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80年代末,一批新面目的小说被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或称“新现实主义”)作品。“新写实主义”很快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最早倡导和推动“新写实主义”的是《钟山》。它在1989年第3期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并在《卷首语》中,为“新写实主义”定下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基调: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它有明显的写实成分却称为“新”,它与“旧”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哪些不同,本文将以传统现实主义作为参照系凸现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即“新”的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3.
1987年前后开始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在处理人类经验时呈现出向生存相与经验的日常性、世俗性还原的倾向.还原现象的发生,首先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生活的内容、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方式发生了改变有关,其次,“新写实小说”中的还原倾向还同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定位有关.“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在美学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则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非本质化与非典型化.人的还俗,使“新写实小说”有意躲避重大而庄严的社会主题.形象的还原使新写实小说失去了典型化叙事所特有的庄严、峻厉、神圣感与崇高感.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派还是“细节写真”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谈论“新写实”小说的越来越多,而且把这一批小说称之为“新写实”似乎也已成定论。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定论实在是很成问题的。对这一批小说家和他们的小说,如刘恒、池莉、叶兆言、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等,注意到他们的写实倾向并从理论上首先归纳为“回归”现实主义,我以为是从池莉的《烦恼人生》出来后开始的。后来这一类小说多起来,雷达的“回归”说不再被多数人所认同,遂有新写实的说法了。不过,有人对新写实小说的渊源推到了王安忆的《小鲍庄》,可见,新写实小说的说法其实和回归现实主义无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徘徊于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论“新写实主义”小说对历史的审视马睿被评论界称为“新写实主义”的小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成为一个创作中不大不小的浪潮,而今已经浪消潮退了。然而这种创作势态提出来的许多问题,评论界还并没有彻底消化。比如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作为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时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人的生存处境的展示以及它的哲理意味和超脱的审美风格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文学园地的一个新的领域。文章分析了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概括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以确立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1987年起,继“新潮小说”式微之后,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开始悄然出现。它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又迥异于“新潮小说”,这就是“新写实小说”。在《钟山》1989年第3期隆重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之后,“新写实小说”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大有领文坛风骚之态势。至今,“新写实小说”已经发展了近五个年头,评论界对此争论纷纭,就连对其提法和命名还莫衷一是,诸如,“新写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生态小说”、“新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学思潮,可发现其中超出学价值的化特质。在化态度上,“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化传统的;其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化、中年心态化和生命哲学化;而最终的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2.
<正> 1987年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问世,1988年、1989年以后,随着喧嚣一时的新潮小说的式微,这种贴近生活,注重显现生活原色的文学作品显著增多,于是在1989年的《文艺报》上出现了一条《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兴起》的消息,消息中说:“这些小说以它直视现实、人生的写实特征,以及探索人类生存状态的总体精神,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倾向。”“新写实小说吸收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华,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框架,保留了传统小说的基本描写方法,但更贴近生活,更注重显现生活的原色。”时至今日,文坛上  相似文献   

13.
1989年以降,曾喧哗于中国文坛的新潮小说迅速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批被名为“新写实”的叙事文学作品。将这种叙事文学冠以“新写实”的名称,此举既反映了文学批评界对这种新型的文学现象的无可奈何,也标明了新写实小说品性的复合性,在美学风范上它与其它文学派别之间边界的模糊性。诚然,就其力图准确、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而言,新写实小说的确与往日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几分相近;就其细腻繁复地铺陈世俗生活的“原生态”来看,新写实小说又与自然主义相邻;或者,从其人物形象的渺小、平凡和生存行为的物态化来看,新写实又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发生了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小说的“凡人化”倾向徐成淼关键词:当代小说“凡人化”倾向“中间人物”“新写实”作品性格二重组合论文学自古就是不平凡的事业:它说的是不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外国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圣经故事,中国的神话传说、志怪传奇、话本演义,大都闪烁着耀目...  相似文献   

15.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传至中国大陆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新写实小说”等即是具有强烈“后现代性”的文学品类。与启蒙主义文学相对 ,“新写实小说”实现了从主体建构到自我消解、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制作、由批判到展示的过渡。后现代主义文学当然不能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 ,但它的解构理论、平民视野以及丰富多彩的带有“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 ,应该成为我们九十年代直至下世纪中国年轻作家借鉴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日常生活”因素及其凸显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结果,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具有选择性、指向性和策略性.新写实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再生产性”、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推崇,对日常满足的平庸化、一般化叙事,确立了日常生活在新写实小说中的本体性地位.新写实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包括“日常生活”的现代性诉求、大众文化属性和“日常生活”的多元性,既要从下而上地参与不断变动的日常实践,也要从上而下地以理论建构“日常生活”的多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是以与“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的真实”的逻辑小说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重构自己的言说机制和价值系统的,其“非正史”的叙事立场,不仅表现了写作“新历史小说”的“新写实”和“先锋派”作家们新的历史观念和审美倾向,也折射出了这些作家面对当代生活的边缘心态。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文学社团 ,顾一樵 (毓 )是其成员之一。顾一樵站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基本立场上 ,创作出大量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和写实风格的作品 ,不愧为现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芝兰与茉莉》是顾一樵“五四”时期的著名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事 ,讲述了“我”与两个女子的感情故事。小说透出强烈的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倾向 ,艺术水准相当高 ,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回应。四幕剧《孤鸿》批评了留学生见异思迁、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该剧就角度而言 ,在留学生文学、特别是多幕话剧的创作中堪称异数。以《荆轲》为代表的历史剧亦体现顾一樵一贯的写实特色。  相似文献   

20.
’94~’95中国小说的新思潮是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反拨,倡导表现亲身经历的现实,以强烈而亲切的主观感受浸染现实。这种思潮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为:求“新”─—摈弃先前对形式的崇拜,关注正在发生着的生存现实;叙述主体的主观化与叙述客体的客观化;亲历性中显著的感性倾向;与法国“新小说”派有相似点;日常口语的状态之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