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区域城际快速列车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论述了我国发展区域城际交通的必要性,分析了区域城际交通的特点,提出区域城际交通应重点发展区域城际快速列车,并进一步讨论了区域城际快速列车发展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际创新联系的尺度差异特征分析:以长三角核心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际创新联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联系强度和联系方式有所差异。本文从"联系方式、联系尺度、联系范围"三个视角和基于"业缘、地缘、人缘"三种邻近性进行城际创新联系分析,以长三角核心区和区内南京都市圈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研究对象,构建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城际间的创新联系强度的差异,并对典型企业和人群的问卷调查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在全国整体层面,地理邻近性显著影响城际创新联系的强度,相同的区域单元内(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一日通勤范围)城际联系强于和区域外的城际创新联系;在同一区域单元内部,城际创新联系主要受到基于规模等级的业缘也即技术邻近性的影响;在区域内都市圈内部的城际创新联系中,基于人缘的社会文化邻近性如行政区划要素、校友学术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技术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运输联系等相关理论,围绕城际物流联系生成、分布等问题,同时关注省内各区域之间物流联系以及与省外区域的联系,利用高速公路货车通行OD数据,通过分布熵、洛伦兹曲线、物流联系强度、物流联系紧密度、物流联系分区等指标、方法分析研究城际物流联系的方向、强弱程度及其特征,可以为城际物流网络系统建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以辽宁省高速公路为例进行的实证分析,对于加强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呈现出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本文对近代以来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进行探讨,以此揭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艰难历程,以期对当前政府部门制定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规划纲要颁布的大背景,通过对伦敦、巴黎和东京三个首都城市的区域发展空间成长规律的总结梳理,发现综合性首都城市的区域发展遵循一般都市圈的“雏形期—成长期—成型期—成熟期”演化规律,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首都核心区辐射力强,多中心功能明确,城际间快速轨道交通先行,区域城市各行其职,构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职能分工网络.分析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可以看出:(1)空间发展正处在成长期向成型期过渡阶段,从单一轴向拓展集聚向星状多轴扩展转变;(2)宏观上北京仍处在集聚阶段,在京津冀区域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占比继续上升,但微观上北京市内部则出现了向新城地区扩散的趋势.未来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三点思考:(1)厘清综合性首都的城市职能与首都职能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副中心是承担一定职能的区域发展副中心;(3)先行构建快捷方便的城际轨道交通,并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形成快速接驳系统.  相似文献   

6.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积聚中心,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本文对近代以来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造成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是内外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并由此初步奠定了建国以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使中国城市的性质、结构、功能等发生变化,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转型.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在城市的现代化启动过程中发挥了推动和制约双重影响:一方面以政治军事力量聚集区域资源,为传统政治城市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封建统治的严密控制而使这些城市缺乏充足的现代化启动动力.由于现代化启动过程是城市向近代转型的起步阶段,决定了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路径,因而,研究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在这个关键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极具意义.本文以保定为例来分析这种双重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地位在区域提升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历史就是一部基本产业部类快速发展的历史,正是因为城市参与了外部的分工协作、流通,使城市在区域中心的地位得以凸现并取代乡村一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地位在区域抬升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历史就是一部基本产业部类快速发展的历史,正是因为城市参与了外部的分工协作与流通,使城市在区域中心地位得以凸现并取代乡村一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相似文献   

10.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不平等以及合作困境仍在加剧.基于府际和城际关系变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京津冀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网络的结构形态,测度合作网络的结构属性与合作效果,证实京津冀区域府际网络联系较为松散,城际网络呈现积极紧密联系,并且城际政策网络与城际行动网络高度协同.从集体困境、交易成本、合作风险、合作机制以及合作收益等角度对京津冀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发展给出解释和预判.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战略模式,指出不同经济增长圈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核心中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经济增长圈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模式,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区域化扩张等模式来实现与经济增长圈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土微电影是活跃在当前的一支传播力量,对于表征地域空间、重塑本土文化认同以及建构城市形象有重要的作用。拍摄者将关注的视角对准特定地域空间中"去精英化"的城市草根阶层,讲述其生存及奋斗的励志故事,同时传播主人公在追梦圆梦过程中的正面能量和文化鼓励,这是众多本土微电影的叙事特点。而草根人物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整个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土微电影亦具有"中国梦"的个人化趋向和地域性表征,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基于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理论,着眼于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定位,研究合肥新城市定位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1994年中共宁波市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宁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以来的实践和有关研究成果,认为宁波的目标定位应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专业性、地区性国际城市;把国内权威机构提出的现代化城市和国际港口指标体系与宁波1994年实绩作了比较;对目前的几个落后指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达标预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发展极理论,首先分析在环弱部湾地区湛江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湛江要真正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就必须按照发展极的要求去创建,为此,从三个方面考察湛江市的发展现状并进而与发展极的形成条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快湛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求实现湛江跨越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测度了其科技型人才集中程度及变动趋势。运用泰尔指数法对山西省地级市科技型人才分布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分析、解释了其差异原因,得出:山西省科技型人才分布总体差异呈逐年缩小趋势;太原的科技型人才集中程度较高;山西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主要是由中部地区内差异,以及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间差异构成;科技财政拨款和高校在校生数是解释山西省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万州是被国家确定为三峡库区经济增长点的中心城市之一,相比宜昌、涪陵和重庆主城区,万州经济发展明显不足。实现万州经济内涵型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引进项目是不够的。提出在万州举办大学园区,依托高等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有国内外实践依据的。以恰当的政策吸引、鼓励重庆主城区等国内知名高校到万州举办高校分校、科技园,不仅可以拉动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低成本举办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可以实现举办者与万州区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与京、沪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大北京”“大上海”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以区域经济的战略,以“大北京”“大上海”的广阔视角找准秦皇岛的位置,并占据这个位置,关系到港口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必须构建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港口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城市特色在当今的持续发展中已日渐单一,城市公共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于消失。在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既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也难以感知自我存在的文化特征,以至最终感到失落与茫然。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应尊重和发掘地域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场所,使公众通过这些空间场所去判别物理方位、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地域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使公众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城市创新的必要性,并从提高城市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就促进城市创新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