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斋 《山西老年》2013,(4):19-19
阎锡山割据山西时,依照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组织模式,将山西农村重新编制。他设置了一套村、闾、邻的行政网络。村闾长作为省里登记在案的官员,对所辖村民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阎锡山管他们叫"村干部"。对  相似文献   

2.
王生甫 《山西老年》2010,(11):12-13
1936年10月,薄一波受中共北方局刘少奇书记的派遣,回到太原与阎锡山"共策保晋大业"。当时的山西,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阎锡山停止了他"剿共、反共"的军政措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山西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归结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主要有以维护统治为轴心的功利性、国民意识驱动下的民族性、体现个人意志的独特性、沽名钓誉式的虚荣性以及军阀本性导致的短暂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即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的探索。这场以实行编村、整理村范、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村政建设运动,可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发展阶段。通过实行新"村制",阎锡山正式将国家行政权力网络延伸、渗透到基层政权的权力系统,客观上强化了乡村社会的行政组织,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在实现了国家对山西乡村社会资源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使社会秩序逐渐从混乱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5.
民国以来,山西先后成为阎锡山统治下的"模范省"和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基于此,对该时期山西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考察显得尤为重要。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阎锡山曾厉行"村制"改革,但并未根除乡村危机。抗战爆发后,中共革命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生活发生实质性改观。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农民生活状况的梳理,分析农民生活变迁的态势,以期为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民国初期政局混乱的情况下,他作为山西的统治者为山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使山西的教育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的取得有诸多因素,如稳定的政治格局、村政建设的实施等等,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应该是阎锡山为推动山西教育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山西教育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制约,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 ,阎锡山实行了旨在全面发展山西的“村制” ,其核心思想就是“用民政治” ,即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而启发“民智”又是这一思想的核心任务。所谓“民智”就是通过国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社会教育等提高民众的素质 ,以便更好地用民  相似文献   

8.
从日军侵略山西之后到阎锡山集团在晋覆灭之前,阎锡山的“十三高干”是山西社会各界颇多议论的一个话题。“十三高干”事实上是指同志会的高干委员会,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个窗口,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敏之 《山西老年》2011,(2):16-17
说起山西历史上的窄轨铁路,人们往往与阎锡山的闭关自守政策联系在一起,认为阎锡山为永久称霸山西、抵制省外势力长驱直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之目的,才修了正太(河北正定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现名石太线)和同蒲(大同到蒲州的风陵渡,现风陵渡划归芮城)铁路,两条铁路都是窄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阎锡山“保境安民”的措施为山西赢得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阎锡山政权非常注重图书出版物的宣传功能,其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出版了许多党政军类书籍。特殊的政权环境会造就怎样的图书风貌,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2.
阎锡山轶事     
五十一 还是洋屁香 日伪时期,首任山西伪省长的大汉奸苏体仁,与阎锡山交情颇深。阎锡山向日寇乞降的种种活动,差不多都是通过苏体仁牵线搭桥的。因此,人们说:苏体仁是阎锡山对日媾和的皮条客。  相似文献   

13.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不久,日本侵略军攻陷南口,侵占张家口,兵不血刃地继续沿平绥路西进,山西危机,天镇告急。阎锡山部第61军军长李服膺急令他4个团  相似文献   

14.
时代巨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善于驾驭全局,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七七”事变前后,他为争取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参加抗日,明察秋毫,把握时机,娴熟地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写下了统一战线的辉煌篇章。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毛泽东投书“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1936年,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者的艰难岁月,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面对共产党、蒋介石、日本军队三种势力进入山西的局面,举棋不定。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毛泽东审时度势,对敌势、我势、地势、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果断决定挥师东征,打通抗日路线。经过7…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五台山的西麓,滹沱河的南岸,有一座玲珑的小山叫文山。曾一度出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就出生在文山脚下的河边镇。 沿着镇上石沟街行至镇东头,老远便可看到鳞次栉比的一片青石砖瓦楼阁,那便是阎锡山的旧居了。它始建于1913年前后,陆陆续  相似文献   

16.
阎锡山轶事     
五十六 自称匪首 1940年春天,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离开秋林,移驻山西吉县南村坡。他嫌南村坡的“南”字谐音“难”,太晦气,故更名为克难坡。在克难坡期间,阎锡山住土窑,吃土  相似文献   

17.
近代山西在阎锡山主导的"权力本位"乡村建设模式之外,铭贤学校将自身发展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本位"乡建模式。这一模式针对近代处于快速衰败中的山西乡村,以悲天悯农情怀为鼓舞,依托学校农科专业的建立,在吸取其它乡村建设流派长处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发现乡村问题,再辅以农业技术推广缓解乡村生存危机,同时在乡村建设中注重提升农民地位,吸引农民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了"科学本位"的乡建模式。这一模式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阎氏"权力本位"模式的缺陷,为近代山西乡村变革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轶事     
六十三 阎锡山与王锡山 提起阎锡山,尽人皆知,然而五台县还有一位锡山,姓王,却鲜为人知。至今,只有王锡山家乡(五台县沟南村)的老人们还记得他。 王锡山与阎锡山同为五台人,同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同去日本留学深造,同为中国同盟会会员,一同参加太原辛亥起义。只是王锡山长阎锡山一岁,两人在日本留学进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烟毒泛滥于山西全省,太谷县尤重。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后推行村政改革,实施整理村范。铭贤学校以此为契机,成立"铭贤学校整理村范协进团",深入太谷乡村从事禁毒工作。"整理村范协进团"是铭贤学校早期参与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两年的禁毒工作使铭贤师生更为关注乡村,而乡村建设也逐渐成为铭贤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统筹、职业教育均衡、职业教育一体化构成了中国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核心战略体系,进而成为了"中国语境"职业教育公平治理话语体系中的主流概念框架。鉴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公平治理话语体系所出现的概念理解狭义化、泛化描述、错位解读等乱象,以批判的视角系统诠释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分析框架,揭示概念框架之间的共性及其差异,进而提出未来职业教育公平治理话语体系的实践转向问题,这有助于解除因对治理语词内涵幅度应用违界而陷入的职业教育公平治理实践的人为预设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