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腾蛟 《国际论坛》2011,(5):43-48,80
后冷战时代纷繁芜杂的动态性现实使国家之间形象认知的冲突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有必要运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核心变量探讨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结构性根源。其中,权力是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最本质因素;无政府状态与国际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结构性外部环境;一些国际制度的统一性与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之间的紧张,往往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问题,最终影响他者的国家形象观。观念与重复性互动有时更易于阻止他者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发生积极的变化;由于"敌人"的建构具有多重功能而成为某些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国家之间彼此的形象认知很难趋同。国家形象认知的冲突性与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
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是人对其对生命过程、生命存在、生命关系及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的永宁纳人经由人、家和万物的生命"体认",形成其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又"体现"、践行于日常生活,形成纳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而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纳人以其身体策略来对抗"凝视"的权力,是其能动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与美洲印第安人的模式相似,在藏族宇宙观中,人类与非人类在识(rnam shes)的形态上共享着内在的准则。身体差异与认知途径不过是由"运势领域"中的经济学来决定的。在美洲印第安人的观念中,由于缺乏命运、因果的概念,结果就形成了压倒性的空间观念"某地"。在藏族人的观念中,功德与好运的经济观产生了一种事件感知,这种来自于"某时"的观念也是因果报应体系中的一种视角。在讨论了运势、功德和藏人有关其他生命的认知概念后,文章论述了藏人关于身体与观念之间呈现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在"图像转向"之后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尤其是本土艺术中的异族"他者"形象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土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指某一文化传统的艺术中出现的不属于自己族群、而是来自异邦的人物形象。前全球化时期东西方艺术在视觉领域都有大量的"他者"形象,通过探讨这些"他者"形象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认识视觉表征的深层结构与审美机制。在创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他者"形象塑造的因素呢?哪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一决定因素如何影响和左右了他者形象的塑造呢?由于受制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在"美化"与"丑化"的两极之间互动,但采取何种形式处理取决于本土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世界秩序以及本土文化在当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换言之,是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塑造他者形象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实力与个性并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深镌刻上了她人生经历的烙印,无论是最初的戍边,还是后来的从医,她从始至终怀有一颗对世事的"医者仁心",所以问世的作品都受到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赞扬。在戍守昆仑的军旅生涯中,毕淑敏强烈地感受到生命是孤独而又丰富的,完成了关于"人性"的书写;在悬壶济世的医者生涯中,凭借着医生沉着冷静的头脑和治病救人的"仁心",毕淑敏完成了关于"医者"的书写;在救赎灵魂的心理医生的生涯中,毕淑敏又通过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生命自始至终的不懈关怀完成了关于"心理"的书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毕淑敏以作家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表现出的一颗"医者仁心",以及她所赋予我们的审视当今社会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夫妻相对权力下的性别观念。结果发现,良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水平能促进"从妻居",且"从妻居"者比"从夫居"者的性别观念更平等;与房产归属于妻家者相比,夫妻共同拥有房产者的性别观念更平等,而房产归属于夫家者的性别观念更不平等,但后者在控制婚居模式后对性别观念的影响不再显著。这说明,婚居模式属于内化的夫妻相对权力,"从妻居"实现了夫妻权力实质的对等而使性别观念朝平等化方向发展;房产归属则是强制性的相对权力,夫妻间拥有的相对资源优势不能内化为真正的权力平等,难以撼动长期以来的不平等的性别认知。  相似文献   

7.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一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的感受性.因为感受性,智能体的认知行为获得了定向和意义;智能体的情感、情绪、意动不再是认知的无关因素,相反,在认知的意义中它们是根本的.基于这个扩展的表征观,可知言语思维不是一个单一流程,而是思维的生成和表达的统一.在言语思维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正是这三个矛盾构成了人类言语思维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中,"追孝"、"不朽"、与"继后"等观念,具有鲜明的生命本体意识。从时间的维度说,它落实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从逻辑的结构看,它解决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个体生命的本质等问题。由于在这些观念中始终隐含着"生命的永恒"这一话题,所以其宗教性色彩又非常浓烈。  相似文献   

9.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在文学上有许多异同之处。追本溯源,其中宗教观念、民族心理是中日两国在文学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依据。本文着力于从中日文学女鬼复仇形象异同比较、女鬼形象异同的文化底蕴两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学中女鬼复仇形象。  相似文献   

10.
《九歌·大司命》宋洪兴祖补注引东汉末高诱说,认为"天门"是"紫微宫门",这种说法符合汉代人的普遍观念,但不符合屈原所处战国时代对天门的认识。在汉武帝之前,天门一般指观测太阳出入的地方。《大司命》中的天门是昼夜变化之门,也是出生入死之门。主"寿夭"的大司命和主"幼艾"的少司命通过天门来控制生死,展示神力。二司命是生死观念的神格化,屈原通过天门赋予司命神源源不绝的神力,体现出力量崇拜意识,代表着轴心突破中力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任何主体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思政课亦如此。思政课公众形象认知认同、塑造建构、优化提升等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重要问题。思政课公众形象有“自我”与“他者”两个观看主体,在教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视角的“他者”镜像下,厘清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的辩证关系,在消弭认同壁垒、增进认知共识、提升对话能力、完善对话场域的实践逻辑中,探赜思政课自我形象建构与他者形象认知相统一的培育路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生命意义现代发现的时代语境下,现代三十多年小说中出现了一批以探索个人生命意义("创造我的价值观"即"个体生命意义")的知识者形象,他们与那些为"集体"的而非"个人"的启蒙知识者形象、革命知识者形象形成明显对比,但是迹象表明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显豁的焦虑心理.究其文化层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属于社会转型时代的"边际人",一方面是西方"世纪末"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波伏瓦与巴特勒分属于女性主义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理论代表,二者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许多观念在很多方面具有对话性质,而他者这一问题一直是二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比较波伏瓦和巴特勒在他者问题上的看法、立场以及对现实关注的差异,可以发现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些话语或实践的大致趋向:波伏瓦视他者与自我是相互性的关系,这是一种经由对方而达至对自我认知的历程;巴特勒在他者问题上一直在思考“你是谁”的问题,以及如何践行“我”对他者生命的哀悼。如何哀悼他者的生命实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命政治秩序,而个体生命的反抗正是构建政治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哀悼生命方式的内在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中,各民族哲学思想文化交互涵合,形成表象上多元诠释、内质上融通同构的哲学思想文化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贵州世居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共性特征印证了以上逻辑理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贵州世居民族在想象与实践中体悟,不断勾勒出认知客观世界,认知祖先历史,认知社会存在以及认知主观自我等思想脉络,其内容触及了从宇宙万物到族群人伦,从生命本体到社会载体的通俗哲学性认知。特别是其中天地起源观念、自然崇拜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社会规范观念、精神价值观念、民族互助观念等哲学思想文化,其内含的生命逻辑、关系逻辑、存在逻辑、伦理逻辑、审美逻辑与共生逻辑,照应的是中华民族哲学认知的融通同构体系,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演变.以“医者”形象变迁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文本,研究西方文学不同时期作品中“医者”形象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从《圣经》神话中医治一切的上帝到现代派作品中接受过医学教育并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生,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医者”形象经历了去神性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医者”形象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家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7.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本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的"湘行"类散文,感悟他独特的生命观.沈从文"湘行"类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之作.较之其乡土小说,散文更加凸显沈从文生命体验的感悟和认知.沈从文文学的总体思想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观念,在散文中体现这种观念的主要话语要素是生命、水、自然、美、神巫.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可知论"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新休谟"学者提供的这一形象的当代版本。然而,这一版本蕴含了两个并不适合阐发休谟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心物二元与表象主义实在论。究其缘由,学者们往往夸大休谟认识论与笛卡尔、洛克认识论的连续性,而未意识到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本不同。一个适合刻画休谟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是"知觉一元论"哲学,这一哲学取消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只从知觉世界内部提出认知的规范或真理问题。由此休谟给出了独特的信念及其辩护理论,该理论扭转了近代认识论的运思方向,展露出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